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月·大家谈|让科普演讲成为主动学习的“钥匙”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科普月·大家谈|让科普演讲成为主动学习的“钥匙”

来源:光明网2025-09-23 09:13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陈晓东(武警某研究所原总工程师、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创始人)

  当站在科普演讲台上,看着台下青少年们澄澈又充满好奇的眼睛时,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演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能点燃他们主动探索的火花?答案藏在“不断探索新风格”与“持续学习新知识”的“双向奔赴”里,要用科学的方法搭建桥梁,用有温度的交流打破隔阂,让科普真正成为他们愿意捧在手心、装进脑海的“充电宝”。

  在探索演讲风格过程中,我认为核心是把讲台变成青少年的“兴趣磁场”。过去我习惯用“理论+案例”的传统模式,后来,我发现青少年更易被“场景化+互动式”的表达吸引。因此,近几年我开始尝试两种新的科普报告方式。

  故事化拆解 让演讲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

  一场有意义的演讲,不是看我们讲了多少高深的道理,而是看青少年能带走多少实用的方法,留下多少探索的兴趣。当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拆解通俗,用有情感的交流把距离拉得更近,当他们在听完演讲后冒出“原来这个知识点这么有用,我也想试试这个方法”的想法时,演讲也就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因为它不仅成为青少年知识积累的“一块砖”,更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一把钥匙”。这正是我们不断探索演讲新风格、持续学习新知识的终极意义。

  在讲仿生机器人时,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会用自己拍摄的蝴蝶飞行时展开的翼膜、松鼠跳跃瞬间减速的尾巴,还有金鱼摆尾时弧度完美的尾鳍这些照片,用作探索仿生机器人最鲜活的“灵感库”。

  很多人会问,专业研究和业余爱好怎么结合?对我来说,答案就藏在“观察”这两个字里。我们研究仿生机器人,本质是向大自然学习高效的运动结构。比如设计四足机器人时,我会翻出之前拍摄的警犬奔跑的照片,放大看它脚掌落地时的缓冲角度,看它关节转动的幅度,这些用专业仪器可能需要复杂建模才能呈现的细节,在拍摄的照片里,反而能直观看到“自然的答案”。

  再比如水里的仿生机器人,我曾蹲在湖边拍了一下午鲤鱼。看着它在水里几乎没有阻力地游动,我突然注意到它的鳞片不是平整的,而是像瓦片一样叠加,水流能顺着鳞片的缝隙划过。我在分析科研人员设计水下机器人时,就是借鉴了这种鳞片结构,让机器人在水中的行进效率提升了15%。还有之前研究蛇形机器人时,我特意翻出了不同蛇类爬行的视频,慢放后发现,蟒蛇靠腹部鳞片的交替收缩前进,而响尾蛇则是通过身体的“S”形摆动发力,这些从“业余观察”里发现的差异,直接帮我解决了不同场景下蛇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难题。通过图片、视频对比动物与机器人,让青少年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仿生机器人有了印象深刻的了解。

  在讲“黑匣子的今世前生”科普报告时,首先我会设计开场,跟学生们说:“今天我们要聊一个特别的‘大人物’——它长得不起眼,却能在关键时刻还原真相;它总是藏在飞机最安全的地方,却默默守护着每一次飞行。它就是飞机的‘记忆大师’——黑匣子。”

  而后,我会尽量激起听众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再解答。比如,明明是“飞机守护神”,为什么要叫“黑”匣子?从而解读最早的黑匣子是黑色的,但后来为了方便事故后寻找,工程师们特意把它改成了醒目的橙红色,还会装上反光条。不过,因为“黑匣子”这个名字太好记,就一直沿用下来了。

  再然后,通过简单的比喻,来讲述这项技术的“前世今生”和背后的故事。比如,介绍“黑匣子”之父戴维·沃伦誓要发明“黑匣子”的前因后果。科普工程师们给它加了哪些“防护装备”:它的外壳用的是能承受1100℃高温的特殊钢材,就算飞机坠毁起火也能坚持30分钟;而且还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就算被埋在地下几十米深也不会损坏。更厉害的是,它还会发出超声波信号,就算沉到海底,救援人员用探测器也能找到它,就像给黑匣子装了一个“救命信号灯”。

  最后从“黑匣子”拓展到更多领域,像高铁上的“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能记录列车的速度、刹车状态,保障我们的出行安全;汽车上的“行车记录仪”,其实就是简化版的黑匣子。

  每每讲完这些,都会引起学生们的好奇,他们能够理解科技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原理,而是藏着人类对安全的追求、对真相的探索,更藏着每一个普通人改变世界的可能。

  其实,在科普教育的长河中,我们宛如“摆渡人”,引领学生驶向知识的彼岸。但倘若我们手中的“船桨”——教学内容和方法,十年如一日未曾改变,又怎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里,将学生顺利送达理想的港湾?一个课件沿用10年以上,无疑是教育的“守旧化石”,难以让学生品尝到新知识的甘甜,更无法满足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如今,新技术、新科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生物技术的突破到航天领域的拓展,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革新。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们必须踏上知识更新的高速列车,与时代同频共振。当我们在课堂上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前沿的科技动态时,学生的眼睛里会闪烁出好奇与兴奋的光芒,那是对知识渴望被点燃的信号。

  此外,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另一关键。搜集听后感,是与学生建立深度连接的桥梁。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能发现哪些知识讲解得不够透彻,哪些案例不够生动,哪种教学风格难以引起共鸣。比如,学生反馈某个知识点过于抽象,理解困难,那我们就可以寻找更形象、更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他们突破思维障碍;学生觉得课堂氛围沉闷,我们便可以尝试融入更多互动环节、趣味故事,让课堂焕发生机。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完善演讲内容与风格,就像工匠精心雕琢艺术品,每一次调整都争取让科普演讲更加完美。

  不断探索演讲新风格,不断充实新知识含量。用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法以及社会上热门的知识点,用科学的方法、有情感地交流,让听众尤其是青少年很愿意理解、吸收,成为他们的知识的积累、方法的储备,才是最有意义的。要让演讲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

  因“龄”施讲 以听众为中心传播知识

  在知识传播中,听众的年龄与认知结构是决定内容效果的关键变量。面向成年人与青少年,需搭建截然不同的叙事框架——前者侧重逻辑严谨的技术解析与价值论证,后者侧重场景化的兴趣引导与想象激发。

  面向成年人,要以“技术逻辑+应用价值”构建专业认知。成年人具备成熟的逻辑思维与行业认知,演讲需从“是什么,由什么构成,能做什么,为何不可替代”四个维度,层层递进解析特种机器人的“超能力”。

  以“特种机器人”为例。首先,明确特种机器人的核心定义:它是具备特定任务执行能力、能适应极端或高危环境的专用机器人,区别于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化机器人,核心特质是“环境适应性”与“任务专一性”。接着,拆解其技术构成,无需陷入复杂原理,只需聚焦三大核心模块:环境感知系统(如抗干扰摄像头、气体传感器)负责“看见”危险,特种行动机构(如履带行走机构、作业机械臂等)负责“抵达”目标,智能控制系统(如自主导航算法)负责“完成”任务,用“感知、行动、决策”的逻辑链,让技术框架清晰易懂。

  在应用场景部分,需结合成年人熟悉的行业痛点展开。比如在化工爆炸现场,人工救援面临有毒气体、二次坍塌风险,防爆消防机器人可携带灭火剂深入核心区,通过远程操控完成灭火与废墟探测;在深海资源勘探中,人类潜水极限仅百米级,而深海探测机器人能承受万米深海压力,搭载探测设备绘制海底矿产分布图。重点可以对比“人类/普通设备的局限”与“特种机器人的突破”:人类无法在-50℃的极地长期作业,极地科考机器人可搭载气象仪器持续监测;普通无人机无法在强电磁干扰的战场飞行,抗干扰侦察机器人却能穿透干扰,传回战场实时画面。

  通过这种对比,凸显特种机器人在保障安全、提升效率上的不可替代性,最终引出其核心价值——延伸人类能力边界,在“不能去、不敢去、做不到”的领域,成为人类的“钢铁伙伴”。

  面向青少年,要以“场景故事+互动想象”点燃探索兴趣。青少年对抽象技术缺乏耐心,演讲需用“沉浸式场景+趣味细节”搭建认知桥梁,从他们熟悉或好奇的领域切入,让特种机器人从技术名词变成“有超能力的伙伴”。

  场景一:战场“侦察兵”与“向导员”

  从青少年感兴趣的“军事故事”入手。假如战场有烟雾和地雷,士兵很难靠近敌人阵地,这时特种机器人就成了“隐形侦察兵”。它的身体是防弹材料做的,像穿了“钢铁铠甲”,还能折叠成书包大小,由士兵远程操控潜入阵地。它的眼睛是高清夜视摄像头,哪怕在漆黑的夜晚,也能看清敌人的帐篷和武器,还能把画面实时传回来。更厉害的是,要是发现敌人的坦克,它还能悄悄在坦克上贴一个“定位标签”,引导我方导弹精准打击,自己却能安全撤离——这就像游戏里的“辅助英雄”,既能探路又能助攻。通过用铠甲、隐形、辅助英雄等青少年熟悉的词汇,让机器人的能力变得生动可感。

  场景二:应急救援“逆行者”

  结合新闻中常见的地震救援场景。当地震导致房屋倒塌,人们被困在废墟下,消防员很难确定被困者位置,还可能遇到余震。而废墟救援机器人身体又细又灵活,能钻进只有10厘米宽的缝隙里,头上的“小喇叭”可以喊话,能感知被困者微弱的回应。如果发现被困者被钢筋卡住,它还能伸出迷你机械臂,清理被困者身边的碎石——它就像废墟里的“小超人”,用小巧的身体做大事。

  场景三:农业与建筑的“好帮手”

  与青少年的生活化场景做连接。比如,农业巡检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沿着田埂自动行走,用摄像头观察水稻有没有生病,用传感器检测土壤湿度,发现田里积水还能自动报警。建筑检测机器人就像“蜘蛛侠”,能吸附在大楼外墙上,用超声波检测墙面有没有裂缝,既安全又高效。

  两种演讲风格,本质是“以听众为中心”的内容适配,成年人需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专业认知,青少年需要“看得见、感兴趣”的场景引导。唯有贴合听众的认知需求,才能让科普演讲的知识真正走进人们心里。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斑斓初冬

  • 青少年选手超七成 首届世界无人机足球锦标赛启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