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月·大家谈|让科普演讲成为主动学习的“钥匙”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科普月·大家谈|让科普演讲成为主动学习的“钥匙”

来源:光明网2025-09-23 09:13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陈晓东(武警某研究所原总工程师、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创始人)

  当站在科普演讲台上,看着台下青少年们澄澈又充满好奇的眼睛时,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演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能点燃他们主动探索的火花?答案藏在“不断探索新风格”与“持续学习新知识”的“双向奔赴”里,要用科学的方法搭建桥梁,用有温度的交流打破隔阂,让科普真正成为他们愿意捧在手心、装进脑海的“充电宝”。

  在探索演讲风格过程中,我认为核心是把讲台变成青少年的“兴趣磁场”。过去我习惯用“理论+案例”的传统模式,后来,我发现青少年更易被“场景化+互动式”的表达吸引。因此,近几年我开始尝试两种新的科普报告方式。

  故事化拆解 让演讲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

  一场有意义的演讲,不是看我们讲了多少高深的道理,而是看青少年能带走多少实用的方法,留下多少探索的兴趣。当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把知识拆解通俗,用有情感的交流把距离拉得更近,当他们在听完演讲后冒出“原来这个知识点这么有用,我也想试试这个方法”的想法时,演讲也就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因为它不仅成为青少年知识积累的“一块砖”,更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一把钥匙”。这正是我们不断探索演讲新风格、持续学习新知识的终极意义。

  在讲仿生机器人时,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会用自己拍摄的蝴蝶飞行时展开的翼膜、松鼠跳跃瞬间减速的尾巴,还有金鱼摆尾时弧度完美的尾鳍这些照片,用作探索仿生机器人最鲜活的“灵感库”。

  很多人会问,专业研究和业余爱好怎么结合?对我来说,答案就藏在“观察”这两个字里。我们研究仿生机器人,本质是向大自然学习高效的运动结构。比如设计四足机器人时,我会翻出之前拍摄的警犬奔跑的照片,放大看它脚掌落地时的缓冲角度,看它关节转动的幅度,这些用专业仪器可能需要复杂建模才能呈现的细节,在拍摄的照片里,反而能直观看到“自然的答案”。

  再比如水里的仿生机器人,我曾蹲在湖边拍了一下午鲤鱼。看着它在水里几乎没有阻力地游动,我突然注意到它的鳞片不是平整的,而是像瓦片一样叠加,水流能顺着鳞片的缝隙划过。我在分析科研人员设计水下机器人时,就是借鉴了这种鳞片结构,让机器人在水中的行进效率提升了15%。还有之前研究蛇形机器人时,我特意翻出了不同蛇类爬行的视频,慢放后发现,蟒蛇靠腹部鳞片的交替收缩前进,而响尾蛇则是通过身体的“S”形摆动发力,这些从“业余观察”里发现的差异,直接帮我解决了不同场景下蛇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难题。通过图片、视频对比动物与机器人,让青少年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仿生机器人有了印象深刻的了解。

  在讲“黑匣子的今世前生”科普报告时,首先我会设计开场,跟学生们说:“今天我们要聊一个特别的‘大人物’——它长得不起眼,却能在关键时刻还原真相;它总是藏在飞机最安全的地方,却默默守护着每一次飞行。它就是飞机的‘记忆大师’——黑匣子。”

  而后,我会尽量激起听众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再解答。比如,明明是“飞机守护神”,为什么要叫“黑”匣子?从而解读最早的黑匣子是黑色的,但后来为了方便事故后寻找,工程师们特意把它改成了醒目的橙红色,还会装上反光条。不过,因为“黑匣子”这个名字太好记,就一直沿用下来了。

  再然后,通过简单的比喻,来讲述这项技术的“前世今生”和背后的故事。比如,介绍“黑匣子”之父戴维·沃伦誓要发明“黑匣子”的前因后果。科普工程师们给它加了哪些“防护装备”:它的外壳用的是能承受1100℃高温的特殊钢材,就算飞机坠毁起火也能坚持30分钟;而且还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就算被埋在地下几十米深也不会损坏。更厉害的是,它还会发出超声波信号,就算沉到海底,救援人员用探测器也能找到它,就像给黑匣子装了一个“救命信号灯”。

  最后从“黑匣子”拓展到更多领域,像高铁上的“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能记录列车的速度、刹车状态,保障我们的出行安全;汽车上的“行车记录仪”,其实就是简化版的黑匣子。

  每每讲完这些,都会引起学生们的好奇,他们能够理解科技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原理,而是藏着人类对安全的追求、对真相的探索,更藏着每一个普通人改变世界的可能。

  其实,在科普教育的长河中,我们宛如“摆渡人”,引领学生驶向知识的彼岸。但倘若我们手中的“船桨”——教学内容和方法,十年如一日未曾改变,又怎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里,将学生顺利送达理想的港湾?一个课件沿用10年以上,无疑是教育的“守旧化石”,难以让学生品尝到新知识的甘甜,更无法满足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如今,新技术、新科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生物技术的突破到航天领域的拓展,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革新。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们必须踏上知识更新的高速列车,与时代同频共振。当我们在课堂上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前沿的科技动态时,学生的眼睛里会闪烁出好奇与兴奋的光芒,那是对知识渴望被点燃的信号。

  此外,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另一关键。搜集听后感,是与学生建立深度连接的桥梁。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能发现哪些知识讲解得不够透彻,哪些案例不够生动,哪种教学风格难以引起共鸣。比如,学生反馈某个知识点过于抽象,理解困难,那我们就可以寻找更形象、更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他们突破思维障碍;学生觉得课堂氛围沉闷,我们便可以尝试融入更多互动环节、趣味故事,让课堂焕发生机。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完善演讲内容与风格,就像工匠精心雕琢艺术品,每一次调整都争取让科普演讲更加完美。

  不断探索演讲新风格,不断充实新知识含量。用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法以及社会上热门的知识点,用科学的方法、有情感地交流,让听众尤其是青少年很愿意理解、吸收,成为他们的知识的积累、方法的储备,才是最有意义的。要让演讲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

  因“龄”施讲 以听众为中心传播知识

  在知识传播中,听众的年龄与认知结构是决定内容效果的关键变量。面向成年人与青少年,需搭建截然不同的叙事框架——前者侧重逻辑严谨的技术解析与价值论证,后者侧重场景化的兴趣引导与想象激发。

  面向成年人,要以“技术逻辑+应用价值”构建专业认知。成年人具备成熟的逻辑思维与行业认知,演讲需从“是什么,由什么构成,能做什么,为何不可替代”四个维度,层层递进解析特种机器人的“超能力”。

  以“特种机器人”为例。首先,明确特种机器人的核心定义:它是具备特定任务执行能力、能适应极端或高危环境的专用机器人,区别于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化机器人,核心特质是“环境适应性”与“任务专一性”。接着,拆解其技术构成,无需陷入复杂原理,只需聚焦三大核心模块:环境感知系统(如抗干扰摄像头、气体传感器)负责“看见”危险,特种行动机构(如履带行走机构、作业机械臂等)负责“抵达”目标,智能控制系统(如自主导航算法)负责“完成”任务,用“感知、行动、决策”的逻辑链,让技术框架清晰易懂。

  在应用场景部分,需结合成年人熟悉的行业痛点展开。比如在化工爆炸现场,人工救援面临有毒气体、二次坍塌风险,防爆消防机器人可携带灭火剂深入核心区,通过远程操控完成灭火与废墟探测;在深海资源勘探中,人类潜水极限仅百米级,而深海探测机器人能承受万米深海压力,搭载探测设备绘制海底矿产分布图。重点可以对比“人类/普通设备的局限”与“特种机器人的突破”:人类无法在-50℃的极地长期作业,极地科考机器人可搭载气象仪器持续监测;普通无人机无法在强电磁干扰的战场飞行,抗干扰侦察机器人却能穿透干扰,传回战场实时画面。

  通过这种对比,凸显特种机器人在保障安全、提升效率上的不可替代性,最终引出其核心价值——延伸人类能力边界,在“不能去、不敢去、做不到”的领域,成为人类的“钢铁伙伴”。

  面向青少年,要以“场景故事+互动想象”点燃探索兴趣。青少年对抽象技术缺乏耐心,演讲需用“沉浸式场景+趣味细节”搭建认知桥梁,从他们熟悉或好奇的领域切入,让特种机器人从技术名词变成“有超能力的伙伴”。

  场景一:战场“侦察兵”与“向导员”

  从青少年感兴趣的“军事故事”入手。假如战场有烟雾和地雷,士兵很难靠近敌人阵地,这时特种机器人就成了“隐形侦察兵”。它的身体是防弹材料做的,像穿了“钢铁铠甲”,还能折叠成书包大小,由士兵远程操控潜入阵地。它的眼睛是高清夜视摄像头,哪怕在漆黑的夜晚,也能看清敌人的帐篷和武器,还能把画面实时传回来。更厉害的是,要是发现敌人的坦克,它还能悄悄在坦克上贴一个“定位标签”,引导我方导弹精准打击,自己却能安全撤离——这就像游戏里的“辅助英雄”,既能探路又能助攻。通过用铠甲、隐形、辅助英雄等青少年熟悉的词汇,让机器人的能力变得生动可感。

  场景二:应急救援“逆行者”

  结合新闻中常见的地震救援场景。当地震导致房屋倒塌,人们被困在废墟下,消防员很难确定被困者位置,还可能遇到余震。而废墟救援机器人身体又细又灵活,能钻进只有10厘米宽的缝隙里,头上的“小喇叭”可以喊话,能感知被困者微弱的回应。如果发现被困者被钢筋卡住,它还能伸出迷你机械臂,清理被困者身边的碎石——它就像废墟里的“小超人”,用小巧的身体做大事。

  场景三:农业与建筑的“好帮手”

  与青少年的生活化场景做连接。比如,农业巡检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沿着田埂自动行走,用摄像头观察水稻有没有生病,用传感器检测土壤湿度,发现田里积水还能自动报警。建筑检测机器人就像“蜘蛛侠”,能吸附在大楼外墙上,用超声波检测墙面有没有裂缝,既安全又高效。

  两种演讲风格,本质是“以听众为中心”的内容适配,成年人需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专业认知,青少年需要“看得见、感兴趣”的场景引导。唯有贴合听众的认知需求,才能让科普演讲的知识真正走进人们心里。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

  • 习近平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四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9-25 09:46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把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作为防范重特大事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推动出台64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十四五’以来,我们实施了提升社会消防安全能力、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重大工程,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进一步转型。
2025-09-25 09:46
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积极探索AI引领零售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5-09-25 09:46
与此同时,我国算力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已初步形成枢纽节点、区域中心、本地边缘梯次化布局架构。“未来,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2025-09-25 09:45
科学技术,既是人工智能(AI)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源头和基础,也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被影响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伦理规则设计与“人工智能+”同行甚至先行,是我们的目标,是AI健康发展的必要生态。
2025-09-25 09:41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