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战钊(光明网科普事业部总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今年9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新修订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当“人工智能+”遇到科普,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是《意见》提出的六大重点行动之首,包括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以及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其中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布局,也有“从1到N”的规模化应用部署,更包含对人机协同模式的深入探索。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机制。传统科普通常滞后于科研进程,难以突破静态的“科研—科普”二元框架。而人工智能的介入正打破这一线性模式,重构科技资源科普转化的创新链,推动科普融入科研生产全过程,使“研普同步”成为可能。
《意见》所倡导的“人机协同”模式,在科普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一方面,AI大模型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科普内容的生成效率与传播精度,大幅降低创作门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使科普传播迈向更深层次的个性化与互动化,让科普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从“统一供给”迈向“精准定制”,深刻改变科普服务的供需结构与传播形态。
根据《意见》的规划,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
智能终端的高普及率意味着科普主阵地正从科技馆、博物馆等实体场所延伸至每个人的移动设备与家庭场景。AI驱动的内容生成与推荐算法,可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科普体验。同时,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评估系统,能够实时追踪科普内容的传播路径、受众反馈与理解程度,为科普效果评估与策略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人工智能+科普”也面临诸多挑战。尤其需警惕AI生成内容可能存在的“幻觉”问题与算法偏见,强化对科普内容科学性、准确性的审核机制。此外,科学精神的传承、科研伦理的探讨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仍需要人类的深度参与和引导。
人工智能与科普的深度融合,正构建一个更加泛在、精准、高效的科学普及新生态,堪称一场科学普及的智能革命。面对这一趋势,科普工作者应主动拥抱变革,做人工智能应用的先行者与示范者,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科普”的创新路径,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