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苟利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总编,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这几年,大家对科学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科学家走上科普舞台已经不再是“副业”,而是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从实验室走向公众,从学术论文转化为通俗表达,中间隔着一道道“壁垒”。怎么把这些壁垒打破,让科研成果变成公众听得懂、愿意看,甚至喜欢的科普内容,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的科普之路可以追溯到2014年。那时我刚回国不久,恰逢电影《星际穿越》上映,社会上掀起了关于宇宙和黑洞的讨论热潮。我了解到,影片背后有一本由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撰写的科普读物,专门解读电影中涉及的黑洞、虫洞和高维空间等科学设定(索恩后来因为引力波的探测在2017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国内正有出版社准备翻译出版这本书,我便有幸参与其中,和几位同事一起完成了中文版《星际穿越》的翻译。
翻译不仅仅是把文字换成另一种语言,更像是一次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再解读”。这次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也不断思考:怎么用清楚、简洁的表达,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这些深奥的物理概念,并从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正是从那时起,我意识到,科普绝不是科研之外的点缀,而是科学家应当承担的一份责任。
如今,作为一名天文学家,我依然在科研和科普之间不断切换:一方面在实验室里研究宇宙的奥秘,而另一方面也希望把这些最新成果带到公众面前。尽管科学家做科普的路并不平坦,但这正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破壁的道路。
科研资源的科普化:从前沿到公众
科研成果往往首先出现在论文和会议上,对公众来说既陌生又晦涩。2019年人类首次公布黑洞照片时,我就深有体会。那张看似模糊的“橙色甜甜圈”,背后凝聚了几百位科学家的心血和全球八台望远镜的合作。我当时写过解读文章,用“全球拼接望远镜为宇宙拍照”的比喻来解释事件视界望远镜的工作方式。这个比喻让不少读者会心一笑,也第一次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原来黑洞真的能被“看见”。
在系外行星的研究里也一样。我在系外行星的讲座中常常介绍“凌星法”,但不会直接放光变曲线,而是形容:“这就像一只小飞蛾飞过灯泡,让灯光瞬间暗一下。”这样的类比,往往比术语更容易让人明白科学方法背后的原理。
除了写文章,我还尝试过用视频的方式做科普。我和视频制作人合作,拍摄过关于黑洞的短片,用简短的讲解和动画演示来说明黑洞的形成、观测手段,以及它为什么对我们理解宇宙如此重要。视频的优势是能突破文字的限制,用画面和声音直接打动观众。很多年轻人看完短片后留言说,第一次觉得黑洞不是“遥不可及的名词”,而是能理解、能讨论的科学现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不同媒介的结合,是科研成果真正走向公众的关键。
自2019年起,我担任《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总编。借助这个平台,我和团队策划了大量关于“中国天眼”、郭守敬望远镜、中国探月、黑洞和引力波的专题报道,努力让“冷冰冰”的科研成果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故事,让公众能在权威媒体上跟踪科学前沿。
与此同时,我和一些同事还担任了电影 《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在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里,我和团队的任务是把天体物理学的规律融入故事叙事中,既保证科学合理,又能服务于情节需要。这次跨界让我认识到,科学不仅属于实验室和论文,它完全可以通过电影这样的文化载体走进大众视野,激发社会更广泛的兴趣。
科研与科普的平衡:从“额外负担”到“双翼齐飞”
很多科研人员都有同样的困惑:科研已经够忙了,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做科普?我自己也曾这样想过。但在实践中我发现,每次准备讲座、写文章、录制短片,都迫使我把复杂的逻辑梳理清楚,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仅没拖科研后腿,反而让我对研究的思路更清晰。久而久之,我意识到,科普不是负担,而是科研的一种反哺。
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将每年9月设立为全国科普月。这意味着,科普工作从理念层面上升到了法律保障。
这项立法让我感受到,科学家做科普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环境里,各种“伪科学”和“神秘主义”往往传播得很快。科学家站出来发声,既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我在讲座中经常能感受到这种责任。比如在介绍系外行星时,学生们常常问我:“我们真的能找到地外生命吗?”这些看似天真的问题,其实承载着年轻一代对未来的想象与期待。而科学家真诚的回答,往往能点燃他们的科学兴趣,甚至影响他们的未来选择。
同时,科学家的科普还可以推动“科研—社会—政策”的良性互动。当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就会更愿意支持科研投入;当政策制定者了解科学,就能做出更理性的决策。从长远来看,这是科学事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
未来,科研机构和学术共同体需要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把科普真正纳入科研评价体系。同时,科学家也应该和媒体人、教育工作者更多合作,形成“科研+传播”的合力,让科普走得更远。
未来,该如何“破壁”?
科学家做科普,往往要面对“语言的壁垒”和“时间的壁垒”。但这些障碍并非不可逾越。随着越来越多科学家加入其中,我们正在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在语言上,借助比喻、故事和影像,让复杂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
·在时间上,通过团队合作和数字平台,让科普不再只是科学家一个人的“独角戏”。
最终,科学家应该从“被动回应”走向“主动拥抱”,把科普当成科研的自然延伸。
回顾这些年的实践——从2014年翻译《星际穿越》到各种天文专题讲座,从2019年黑洞照片的解读到科普短片,从担任《中国国家天文》执行总编策划专题,再到《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工作,我越来越坚定地相信:科普不是科研的附属,而是科研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9月,我们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普月。这不仅是一项法律赋予的新定位,更是全社会推动科学文化的重要契机。作为一名天文学家,我愿意在这个新的起点上,继续用科研成果和科普实践,点燃公众的科学热情,让科学精神在社会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