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提到农业废弃物,很多人会想到无处堆放的秸秆、发臭的粪便,觉得它们是环境负担。但在生态农业研究者眼中,这些东西却是“宝贝”。
“种养结合”模式可让这些废弃物“起死回生”,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让贫瘠的土地长出了丰收的庄稼。
被误解的“宝贝”:废弃物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种养结合的核心,就是让农业废弃物找到正确的“位置”。在传统农业模式中,秸秆被焚烧、粪便被随意排放,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种养结合就像给这些废弃物“重新安排工作”——秸秆可以变成肥料,粪便能滋养土壤,就连菜市场的尾菜、食品加工的残渣,都能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养分”。
这些被我们忽视的“废料”,是自然界循环的重要一环。比如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质,畜禽粪便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园林修剪的树枝能通过处理变成栽培基质……就像大自然的“循环系统”,植物生长产生的“废料”,恰好是动物养殖的“资源”;而动物产生的废弃物,又能反哺植物生长。种养结合,正是把这种天然的循环规律,用科学的方式搬到了农业生产中。
因地制宜:山西的“废料改土”实践
在山西,种养结合的模式还有着更特殊的意义——拯救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
山西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偏低。有机质就像土壤的“营养餐”,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种出来的庄稼也越壮实。但山西很多农田的“营养餐”严重不足。
种养结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给土壤“补营养”。山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把目光投向了最常见的农业废弃物——秸秆和畜禽粪污。
秸秆的利用方式很多,有的被粉碎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有的被压制成生态毯,铺在田埂上防止水土流失;还有的被做成可降解的育苗钵,种完庄稼后能直接在土里“化”成肥料。
但秸秆还田也有难题——如果每年都大量还田,秸秆在土壤里分解太慢,反而会影响耕作。为此,科研团队研发特殊的微生物菌剂,就像给秸秆加了“催化剂”,能让它们在土壤里快速分解,变成可供庄稼吸收的养分。
畜禽粪污的处理则走了“高温堆肥”的路子。把粪便和秸秆混合在一起,通过高温发酵,不仅能杀死病菌和虫卵,还能把其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有机肥。不过这里有个小挑战,部分粪便里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等污染物,传统堆肥对抗生素抗性基因去除效果不显著,致使部分抗生素抗性基因随着堆肥产品的使用进入农田。现在,科研团队正在研究如何通过优化堆肥工艺,让抗生素在高温堆肥过程中被大幅度去除,让产出的有机肥既肥沃又“干净”。
不止“变废为宝”:种养结合的深层意义
种养结合的价值,远不止于“把废弃物变成资源”。
从环保角度看,它解决了农业污染的大问题。过去,秸秆焚烧会造成空气污染,畜禽粪污乱排会污染水源和土壤。而现在,这些废弃物被“吃干榨净”,从源头减少了污染。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来看,它实现了“循环利用”。种植环节产生的秸秆滋养了养殖场,养殖场的粪便又反哺了种植,形成了一个“种植—养殖—种植”的闭环。这种模式不需要依赖过多的化肥和农药,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更重要的是,它重新连接了农业生产的“上下游”。在传统模式中,种植和养殖往往是分开的,种庄稼的不管养殖场,搞养殖的也不管农田。而种养结合让两者紧密合作,形成了互利共赢的生态链。
策划:武玥彤 田新宇
作者:武玥彤
科学性审核:刘奋武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