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跳出“天坑”标签,看见专业的真正价值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跳出“天坑”标签,看见专业的真正价值

来源:光明网2025-06-30 16:03

  又是一年高招季,当高考分数在屏幕前定格,无论是欢呼、失落还是迷茫,对于大学专业的选择成为了考生和家长最为“头疼”的事情。而每每这时,网络上有关如何填报志愿的内容也相应成为了热点话题。

  “材料专业不要选”“学药学就是无止境的实验”“学了地学等于进入苦海”……点开一些专业解读的文章或视频,总能看到网友们略带“反骨”的评论。有人给专业贴上“天坑”标签,断言“毕业即失业”,有人则抱怨专业学习辛苦且不挣钱,劝诫考生绕道而行。长久地浏览下来,不免让人内心发问:真的没有一个专业是十全十美的吗?

跳出“天坑”标签,看见专业的真正价值

  没有永远的“坑”

  事实上,每个专业都承载着独特的社会价值,也有其优缺点。过去几年,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这四个专业被打上“四大天坑”标签,曾经被认为是不好学、难就业、赚钱少,不仅本科打基础太广、方向太杂,不读研基本无就业可能,即便读了研,也是工资低、性价比低。

  然而,随着“双碳”目标的加速落实,新能源、半导体、光电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等产业快速发展,曾经的“四大天坑”专业翻身成为了“香饽饽”。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殷官超在接受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的“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采访时就曾表示,材料学科作为众多行业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基础保障,称其为“填坑”专业更为合理。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段顺介绍,像高性能碳纤维,以前高强高模碳纤维长期依赖进口,是典型的受限材料。但经过多年攻关,我国已经实现T700、T800级别碳纤维的自主生产,部分T1000级别材料也正在逐步实现产业化,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再如,聚酰亚胺薄膜这种材料被称为“黄金膜”,是柔性电子、5G通讯、航空器绝缘材料的核心材料之一,我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已经打破国外垄断。

跳出“天坑”标签,看见专业的真正价值

图片由AI生成

  如今,材料类专业仍在“推陈出新”。去年,教育部增设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材料研发相结合,旨在推动材料在高效计算、自主实验、材料大数据技术、材料智能化制备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培养能够应对未来材料领域智能化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国内率先创办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就是为了响应国家对新材料技术发展的战略需求,并主动适应新材料研发模式的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高精尖学院院长谢建新说。

  这样的改变,在其他三个专业上亦是如此。目前,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制造已是全球科技竞争的高地。今年3月,深圳理工大学教授祁林林和团队在《自然》上揭晓了一个颠覆生物教科书的重要发现,他们用遗传学证据证实了cAMP是植物细胞的第二信使。面对网络上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争议,他表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随着科研成果逐步落地转化,生物技术领域对各个阶段、层次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

  是“天坑”还是“天选” 兴趣很重要

  在生化环材逐渐扭转人们观念的同时,一些专业开始“入坑”。

  “本科读人工智能不如读计算机和数学”“学土木就是白天在工地暴晒,晚上回样板房赶报告”……记者发现,互联网平台上,在“下一个天坑专业会是哪个”的话题回答里,几乎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说出本专业的弊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专业。

跳出“天坑”标签,看见专业的真正价值

  其实,很多所谓的“天坑”专业并不是真的“坑”。它们的存在也反映了一定的时代价值。高考志愿填报并非一场追逐热门的“赌局”,而应该是一次基于自我认知与时代需求的理性选择。许多人纠结于选择“热门”专业还是另辟蹊径,是凭着兴趣去选还是要注重“钱途”,用“天坑”“黄金”等标签粗暴划分专业,制造焦虑的同时,也消解了学科本身的多元价值。

  “国家需要各方面的专业学科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管晓宏就曾指出,相比盲目追随“热门”,选专业不妨看看是否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工业升级、人民健康等方向。

  诚然,一些专业的学习的确不易,医学生往往需要八年以上的寒窗苦读才能成才,法学学子要跨越司法考试的千军万马才能实现梦想,理工科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更是常态。但反之,一蹴而就的成果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所谓“辛苦”“不挣钱”的抱怨,本质是将职业发展简化为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却忽视了专业成长的内在价值。

  在“科普中国-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中,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用他们自身的故事,证明了是“天坑”还是“天选”,在于个人兴趣。很多人认为辛苦的地质学专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吴鸣谦看来便是乐趣;听起来很“土”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在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工程系主任方勇看来却充盈着梦想;劝退无数人的数学专业,是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明梅追寻内心纯粹的必选项……

跳出“天坑”标签,看见专业的真正价值

图片由AI生成

  “无论选什么专业,都要先扣好兴趣这颗扣子。”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郝跃认为,扣好后,要再打好知识基础、敢于创新实践,只有把个人兴趣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才能走得长远。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愿未来的每个夏天,考生们都能拨开专业偏见的迷雾,找到真正热爱的方向。(蔡琳)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0000列

  • 广东潮州:积极应对台风“杨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19007项,其中1—7月新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物质549项,同比增长56%。
2025-08-14 10:29
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果关系。
2025-08-14 10:28
中国的黄牛育种终于有了自主、低成本的检测芯片!”
2025-08-14 10:27
提到全球变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二氧化碳、甲烷乃至氟利昂等能够加剧大气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很多人不知道,大气中还存在一类可以抑制气候变暖的物质。而人类扩张农田等行为,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大气中“降温物质”减少,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025-08-14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鼓励和促进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前瞻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挑战。
2025-08-14 03:50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