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炫荔枝停不下来?小心掉入低血糖的“甜蜜陷阱”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炫荔枝停不下来?小心掉入低血糖的“甜蜜陷阱”

来源:光明网2025-06-20 13:03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初夏荔枝大量上市,加上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正在热播,许多小伙伴们纷纷下单荔枝体验杨贵妃的快乐。荔枝作为夏季常见水果,汁甜味美,常常被很多人所喜爱,但是真能“日啖三百颗”么?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郑帅特别提醒,荔枝虽美味,过量食用可能引发“荔枝病”,需警惕低血糖的“甜蜜陷阱”。

炫荔枝停不下来?小心掉入低血糖的“甜蜜陷阱”

图片由AI生成

  郑帅介绍,所谓“荔枝病”,本质上是一种因过量食用荔枝而引发的急性低血糖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这一现象的背后,与荔枝中的特殊成分以及人体的代谢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物质堪称血糖调节的“捣乱分子”。它们会抑制肝脏的糖异生过程,也就是阻止肝脏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还会干扰脂肪酸的代谢,使得人体的血糖储备逐渐耗竭。此外,荔枝中含有大量的果糖,而果糖需要经过肝脏的转化才能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利用。当过量摄入果糖时,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这就如同给血糖水平按下了 “快速下降键”,进一步加剧了血糖的降低,从而诱发低血糖。

  “荔枝病”有什么症状?又该如何处理?

  “荔枝病症状分为轻重两级,处理方式截然不同。”郑帅介绍道,当出现轻度荔枝病症状时,身体会发出一系列“警报”,如心慌、手抖、出冷汗、头晕、乏力等。此时,及时补糖是关键。可以口服15-20克葡萄糖,若家中没有葡萄糖,用4-5颗方糖、一般糖果、白砂糖泡水、果汁、饼干等也能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补糖措施15分钟后,如果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应立即拨打120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若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昏迷、抽搐、呼吸异常等情况,此时千万不要自行给患者喂水或食物,以免发生误吸,导致气道堵塞,引发窒息风险。正确的做法是让患者保持侧卧姿势,以确保气道通畅,同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

  对于哪些人需格外警惕“荔枝病”的发生?郑帅提醒,儿童、糖尿病患者、慢性炎症患者及老年人均属高危人群。儿童因肝糖原储备少、代谢系统发育不完善,糖尿病患者因糖代谢调节异常,慢性炎症患者因荔枝性温易加重症状,老年人因代谢功能衰退,均需严格控制荔枝摄入量。

  科学吃荔枝:控量不贪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成人每日荔枝食用量应控制在 200-300克,大致相当于 10-15 颗普通大小的荔枝,或4-5颗荔枝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重量指的是去壳去核后的可食用部分。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慢性炎症患者等特殊人群,建议将食用量减半甚至避免食用,以降低低血糖风险。

  尤其注意尽量避免空腹进食荔枝,空腹时体内血糖水平较低,若多食荔枝更易带来血糖调节紊乱,更易出现严重低血糖。

  荔枝的成熟度与次甘氨酸A的含量密切相关,未成熟荔枝中该物质的含量是成熟果实的2-3倍。成熟标志为果皮鲜红、果肉饱满、有清香。避免选择未成熟(青刺扎手味生涩)的荔枝。

  “荔枝是夏季美味水果,但需理性对待‘荔枝热’。”郑帅强调,科学控制食用量、掌握正确食用方法,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保障身体健康。(记者张梦凡)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田园到餐桌:链博会里看中外美食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