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大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里,闪烁着科学家精神的“微光”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山大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里,闪烁着科学家精神的“微光”

来源:光明网2025-05-30 20:26

  是什么能让盐碱地“长”出粮食,让秸秆“变”成燃油,甚至能把深海塑料“吃”得干干净净?答案就藏在微生物的世界里!

  5月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活动”来到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邀请实验室党委书记、山东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林建群做客直播间。通过镜头带领观众“云探馆”,回溯微生物领域探索史诗,追寻科学家精神之光。

山大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里,闪烁着科学家精神的“微光”

  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山东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林建群做客直播间

  科学家精神谱系:从“学科创立”到“全球领跑”的传承

  1950年,中国现代微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王祖农先生在山东大学开创微生物学科,至今已走过 75 年历程。可以说,山东大学见证了中国微生物学科从“跟跑”到“领跑”的全过程。

  实验室在科研攻关中不断突破:从早期破解造纸废液循环利用难题,到如今在基因编辑、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抢占国际前沿高地。

山大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里,闪烁着科学家精神的“微光”

  王祖农先生雕像

  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生动的科学家精神史。王祖农先生作为学科的奠基人,他的科研生涯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他不仅毅然放弃国外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还在纤维素降解领域默默耕耘,将“废料”变为“宝物”,奠定了实验室绿色发展的基础。

  原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曲音波,作为王祖农教授的首位博士生,以“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攻克了纤维素降解难题,打破了欧美技术的垄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科研理念。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的故事则展现了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他在基因编辑领域取得了颠覆性的突破,让中国的Red/ET技术站在了国际舞台的中心。

山大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里,闪烁着科学家精神的“微光”

  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发展历程

  林建群从老一辈科学家的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发扬科学家精神,致力于环境微生物技术的研究,他的团队主要针对绿色生物制造、污染物治理、微生物冶金等微生物产业展开技术攻关,为推动绿色生物制造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微生物方案”。

  微生物技术的普惠之路:从 “培养皿” 到 “生产线”

  实验室的成果展示了微生物技术如何从“培养皿”走向“生产线”。从盐碱地改良,到深海塑料降解酶的研究,再到乙醇生产和生物医药,实验室的成果在工业、农业及大健康领域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美丽中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为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山大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里,闪烁着科学家精神的“微光”

  林建群向记者讲解实验室科研成果

  此外,实验室与国内多个龙头企业建立全链条合作,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生产力。

  实验室不仅在科研领域发力,同时还致力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他们打造的“启梦微来”科普品牌,通过微生物艺术展、互动实验等形式,让越来越多公众感受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那些在显微镜下一览无余的菌群,既是科研的起点,也是点燃好奇心的火种,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探索未知的种子。

山大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里,闪烁着科学家精神的“微光”

  林建群向记者讲述科学家故事

  林建群在直播中表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始终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这正是我们实验室的信念。”展望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关注“双碳”目标和粮食安全等战略需求,以微生物技术发展生物产业新质生产力。

山大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里,闪烁着科学家精神的“微光”

点击图片或扫码回看直播

  本次直播活动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光明网主办,山东省科协、青岛市科协、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支持,在光明网视频号、光明网微博、海报新闻客户端、齐鲁壹点客户端等平台同步直播,引发网友热烈反响。

  (光明网记者 林佳欣 实习生 李鑫怡)

[ 责编:王若昕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南博会上的“科技范”

  • 满满“科技范” 夏种生产跑出“加速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