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Deepseek带火智能类新专业,“新瓶”里装的什么“酒”?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Deepseek带火智能类新专业,“新瓶”里装的什么“酒”?

来源:光明网2025-02-14 14:24

  最近,DeepSeek火爆出圈,人工智能(AI)的热度再上新高。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多样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AI人才缺口不断增大,名称中含有“智能”“智慧”的专业,关注度也在持续升高。

  2018年,35所高校首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资格,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热潮拉开序幕。目前,超500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带有“智能”“智慧”的专业也增至39个。

Deepseek带火智能类新专业,“新瓶”里装的什么“酒”?

  新专业,“新”在哪?

  人工智能不仅是世界各国的科研热点与竞争高地,也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创新,拥抱人工智能成为必然趋势。但也有人困惑,专业名称中加入“智能”“智慧”二字,是不是为了给已有专业“换个马甲”?

  材料学曾经被网友戏称为“天坑专业”,在202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材料智能技术专业作为新增专业位列其中,开设高校为北京科技大学,首批招生40人。

  据学校官网介绍,该专业是着眼于当下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增设的新专业,专注于材料科学的智能化,聚焦于材料研发的新范式,包括材料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与制造的共性关键技术。

  将材料智能技术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对比,不难看出,两个专业不仅所属学院不同,在主修课程上,侧重点也并不相同。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班晓娟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侧重于传统的材料特性研究和应用开发,材料智能技术专业更注重技术的交叉融合,将计算模型、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技术融入材料的研发过程中。

Deepseek带火智能类新专业,“新瓶”里装的什么“酒”?

材料智能技术专业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情况对比。信息来源: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招生网

  传统材料研发模式主要基于实验“试错法”,其研发周期长、效率低,而材料智能技术的核心内涵就是通过多学科交叉,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信息技术,实现材料的高通量计算、多尺度计算、智能化数字实验和快速性能预测与分析。推动新材料研发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新模式的转变,从而丰富和拓展材料科学与前沿学科、工程学科的内涵,引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前沿发展,并培养出具有前沿科技洞察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科交叉优秀人才。

  新开设的农林智能装备工程专业,同样是在已有专业基础上升级建设而来。据东北林业大学官网介绍,该专业以森林工程专业为基础,专业特色课程设有农林机器人技术、农林机械与装备、智能起重输送装备、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等。旨在培养能胜任农林智能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机电产品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Deepseek带火智能类新专业,“新瓶”里装的什么“酒”?

农林智能装备工程专业与森林工程专业情况对比。信息来源:东北林业大学本科招生网

  新专业的开设是“从0到1”的过程,这需要大量的调研和评估工作作为支撑。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副院长王培军表示,工程软件专业的设立,便是长达20多年布局和努力的结果。然而“从1到100”却要“因校而议”。

  不可忽视的是,有些高校确实在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上和已有专业存在雷同,令许多学生存在“不知道在学什么”的感觉,认为“被敷衍了”。因此,回答好学什么、怎么教、培养什么人才,是每所高校的必答题。

  对于新专业多由传统专业发展而来,许多人担忧已有的专业会失去优势的问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专业转型升级是必然,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此前专业不再重要。因为人类对物质的需求基本上变化不大,可以说,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需求,也就没有落后的专业。

  新专业=好就业?

  教育部等五部门在2023年3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同时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Deepseek带火智能类新专业,“新瓶”里装的什么“酒”?

  新增专业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随着智能类专业的数量不断增加,不禁让人好奇:学了这些专业后难道就业就“稳了”吗?早入学入行的人将占据职业红利期?

  对此,李志民表示,首先要摆正观念,衡量一个专业的价值,就业不应是唯一标准,要站在长远的角度考量,是否和国家需求相结合,是否实现了自身价值。“不能把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如果把教育等同于就业,我认为还是停留在生存层次上思考问题,教育实际上更多是在于生命意义的提升。”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前沿科技发展,是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优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大逻辑”,个人发展的“小逻辑”才能讲得通。

  翻看这些新专业的介绍,可以发现,多是坚持需求导向,或填补了某项空白。比如,智能视觉工程专业是结合光学传感、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空间信息等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填补了工科专业在该领域的空白。毕业生可以进入我国顶尖的航天、航空等科研院所,担任科研、开发、经营或技术管理等核心职务,也可以应聘业界领先的智能视觉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Deepseek带火智能类新专业,“新瓶”里装的什么“酒”?

  材料智能技术专业毕业生不但可以参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半导体和电子设备、可再生能源以及医疗器械等行业的研发部门工作,参与新材料的开发和优化。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也能够参与采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材料性能的工作。

  但也要看到,一个专业从冷到热或从热到冷,都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专业只是起点,是否好就业还要看个人的综合能力,并不存在所谓的“定心丸”。

  “教育已经从过去‘有学上’转变为了‘上好学’”,李志民指出,在专业选择时,学生和家长们不能盲目,要对具体专业的师资、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综合考虑个人兴趣、职业规划。但无论学什么,每个学生都需要学会拥抱AI技术,利用AI工具,许多高校已将人工智能纳入通识课程,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记者 蔡琳)

  【科视评】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推动高校教育加速革新,带有智能、智慧标签的新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专业并非简单“贴牌”,而是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回应产业转型需求,为行业输送掌握跨领域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新专业的“热度”背后仍需冷思考。部分高校仓促跟风,课程与既有专业同质化严重,导致学生陷入“学而无用”的困惑。此外,就业市场对这些专业的追捧易催生盲目选择,但专业冷热与社会需求动态变化紧密相关,并无“一劳永逸”的就业保障。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而非追逐短期红利。学生需结合兴趣与行业趋势理性抉择,高校更应立足学科基础,确保新专业“实大于名”,真正服务于国家战略与个人成长。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各地迎来“五一”假期出行高峰

  • 坚守岗位的劳动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