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新污染物不完全是个“新”问题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新污染物不完全是个“新”问题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4-11-21 16:3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系列文章,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近年来,新污染物因其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及潜在的高危害性,持续受到广泛关注。其对生态环境、公共卫生、食品安全、自然资源以及人群健康具有风险。

  到底什么是新污染物?学术界有基本的看法,但定义有一些差别,不完全统一。新污染物泛指任何人工合成或自然存在的化学品或微生物,在环境当中普遍存在,可能引起已知、可疑或者未知的或者毒性效应,就属于新污染物。典型的新污染物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和抗生素。新污染物还应具有以下几个共性特征:一是多数为目前正在生产和应用的产品,尚未有效控制其生产和排放;二是污染正在发生,环境介质中的存量较高,对其环境行为缺乏足够认知;三是缺乏毒性与健康风险的数据,缺乏全面的科学评估。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新污染物不完全是个“新”问题

  新污染物与健康有哪些关联?新污染物跟传统污染物一样,整体上具有全方位毒性。典型的包括神经毒性、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免疫毒性,甚至是对进化的影响。例如有研究显示鳕鱼长期暴露于环境浓度的多溴联苯PCBs,其碱基对会发生变化,对进化产生影响。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微塑料在土层、岩石层长期存在,产生一种特殊的矿物叫作“塑岩”,是人类活动对地质循环产生影响的直接证据。

  为什么会产生污染?为什么会有新污染物的问题?新污染物的出现与现代工业产品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化学品的合成和使用的快速增加是新污染物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伴随近代工业污染而产生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如果没有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地球就会处于一个原始的状态、社会不会如此快速地发展,我们可能就不会面临这样的由发展而带来问题。所以,新污染物的问题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生的现实问题。

  现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化学品。很多化学品不可避免会进入环境,同时进入到人体、进入到生态系统。在地球上任何土地、水体、大气中都会有污染物。在二十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若干新的工业用品在环境当中很难降解,并且能够长距离迁移,同时具有毒性作用。例如阻燃剂、杀虫剂、农药等,防污涂层表面活性剂中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被称为“Forever chemicals(永远的化学品)”。由此,国际上对新污染物研究发展迅速。2001年,《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次公布了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名单,目前名单已扩展至35类。

  近年来,我国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也加快了步伐。2022年,国务院发布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在生产、使用、废弃等环节加大监控和治理力度。2023年6月,十一部委发布首批新污染物监管清单,重点涵盖了五大类污染物,明确了治理目标。31个省市自治区也都陆续制定了针对新污染物治理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重点污染物和关注的重点行业。例如,在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地方行动方案对石化、化工、农药、纺织等行业提出了具体的管控要求。同时,各地也更加关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沿海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完善污染治理的行动方案。

  我认为,新污染物不完全是个“新”的问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品,只要人类存在就必须与污染物打交道。现在已经知道的污染物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污染物可能在血液中已经循环了若干年,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结构和毒性,这也是现实。另外,新污染物会伴随人类进化的全过程、将长期存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要正视不要恐慌。发展和健康是贯穿人类进化和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作者:江桂斌 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光明网记者张佳兴整理)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新污染物不完全是个“新”问题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新污染物不完全是个“新”问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走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

  • 西延高铁渭河特大桥连续梁合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