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新”声|探索玉米增产背后的科技“密”码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科学“新”声|探索玉米增产背后的科技“密”码

来源:光明网2024-11-18 10:00

  “一颗小小的种子”埋进土壤里,冲破黑暗向上而生;“一颗小小的种子”握在明博手心,却深深扎根在心中。出身北方,成长于都市的明博,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在研究生之前,他未曾踏足田间。如今,他的日常工作中,有超过半数的时间都穿梭在玉米田间,奔走于各个地区的玉米试验田。

科学“新”声|探索玉米增产背后的科技“密”码

  明博回忆,起初,部分国家玉米亩产最高已经接近2000公斤,种植密度更高达每亩5500株,远超我国平均每亩2800-3500株的水平。巨大差距让科研团队意识到,我国玉米种植在增密、增产、增效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其他国家为何能达到如此高的密度?这其中存在着怎样的技术差异?

  探索之路必然面临诸多挑战,怀揣着疑问与思考,2004年,明博跟随老师踏上玉米增密种植实验之旅。然而,密植并非易事,密度提高导致植株间竞争加剧,导致株高升高、穗位升高、空秆率升高的“三高”问题凸显,茎秆细弱易倒伏,病虫害频发。试验田中70%的玉米植株倒伏,而剩余30%未倒伏植株却如曙光,为科研团队带来新思路。

  为了观察植株更真实的状态,明博团队经常跨越数千公里外进行实地勘察。研究发现,未倒伏植株多在西北内陆高光热地区,团队从中解析出了玉米植株合理密度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即合理密植需要因地制宜,要充分结合当地光、热、水、气以及土壤养分等资源禀赋条件。在这其中,种子作为基础条件,从中优选出适合当地的高抗、高产且耐密植的品种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科学“新”声|探索玉米增产背后的科技“密”码

  明博介绍,玉米拔节后,植株会迅速增高,导致作业机械难以进地、补肥困难。肥料有效运筹与玉米高产需求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面对这一难题,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将灌溉水和肥料依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进行科学分配,借助滴灌管道把水肥精准地输送至玉米根部。从而精准控制水、肥的投入量,在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的同时,实现有效省肥节水、省工省力、增产高效,达成了最优化、更精准化的投放目标。

  在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日益完善。不断融入了北斗导航、高质量播种、无人机植保、一喷多促等技术,集成技术综合施策密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释放玉米产量潜力。

科学“新”声|探索玉米增产背后的科技“密”码

  2023年,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在我国10省区、19个县、163万亩土地进行大范围试点推广,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91公斤,已广泛覆盖西北并延伸至其他主产区,2024年应用面积达4500万亩。

  这“小小的”,而又“沉甸甸”的几行数字,是无数科研学者多年来躬耕于田间地头的有力见证,代表我国玉米种植技术已实现弯道超车,在大面积规模化生产的高产实践上具有领先优势。在不同区域和年景下,技术实施区域的高产稳定性表现,足以证明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优越性。

  当前,我国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约为2亿-3亿亩土地。经测算,这些土地每亩基本能增产100公斤-200公斤。未来,要扩大技术推广面积,有力提升单产,为玉米产业需求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记者宋雅娟、武玥彤,实习生姜丽)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