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怀着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用心、用情,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终于建成了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的超级工程。”10月31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首场宣讲报告会在北京科技大学热烈开启,“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中国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作了题为《工程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主题报告,并与北京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工程硕博士代表进行深度对话。
图为苏权科宣讲报告现场
科技创新与家国情怀的交响
北京科技大学逸夫科技馆二楼报告厅现场座无虚席,苏权科站在讲台上,为高等工程师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学子们展示港珠澳大桥的壮丽图景,这是他和团队历经15年艰辛奋斗的成果。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工程技术、材料装备、寿命保障等。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他详细介绍了大桥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如海上装配化桥梁、海底隧道施工等,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和智慧。
现场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人点头赞同,也有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当苏权科讲到团队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不懈,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实现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最后成功建成港珠澳大桥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提问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在建造大桥的过程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青年工程师故事?”“要成为国家需要的优秀工程师,在学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苏权科结合自己经历一一解答,话语中既有对科学的严谨与敬畏,也有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与鼓励。
“原来港珠澳大桥背后有这么多的难题,听苏权科教授和团队把一个个问题变成一步步创新的过程,很提气,更向往”,北京科技大学卓越创新班(工业智能方向)的学生刘一均表示,期待像苏权科教授一样,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大工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图为苏权科回答学生问题
“团队协作和创新是作为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必须要具备的技能,也是成长为一流工程师的必备素养,我们学院的学生们也要时刻学习苏教授的这种精神。”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辅导员沙志远表示。
青年工程师的成长与梦想
“在培养未来工程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看重和培养哪些关键能力,以不断应对新技术的挑战?”“在一些高精尖领域,面对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没有理论和经验可借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深度对话作为科学家精神百场活动的特别环节,目的就是要讨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在读工程硕博士代表抛出工作、科研、就业、职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
图为苏权科与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在读工程硕博代表座谈交流
“工程师不能知难而退,有困难、有挑战的工程做出来才更有价值,工程师就是不断去克服难题,去做难做的事情。”作为工程师,同时也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的教授,苏权科结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学科建设、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培养模式等实际案例出发,一一回复问题并给出参考建议。
苏权科表示,创新是科研和工程项目的灵魂,要时刻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一个优秀的团队往往能够创造出超越个人能力的成果。
“在科研和工程项目中,要有勇气去尝试、去探索、去创新。”苏权科说,“同时,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完善理论。”此外,苏权科还与青年教师和工程硕博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心得与人生感悟,鼓励青年一代要敢于追梦、勇于担当、不断创新,为实现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活动将陆续在全国开展,邀请一流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走进校园,讲述优秀事迹和宝贵精神,推动青年科技工作者从卓越的“成功密码”中感悟精神的力量,跑出青年科技工作者“这一棒”的精彩。(记者 刘雪洁 宋雅娟 谢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