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新”声 | 饶伟:在低温生物医学中寻找生命“热度”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科学“新”声 | 饶伟:在低温生物医学中寻找生命“热度”

来源:光明网2024-11-05 16:30

  “如果可以把心脏低温保存时间延长到24小时,给病人留出更多的时间窗口,那么就有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值得用一生的时间为之努力和奋斗。”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饶伟,是一名深耕在低温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她所践行的科研之路,不仅蕴含着科学的严谨与冷静,更饱含着对生命的关怀与无限温情。

  跨界科研,从暖通领域到生命科学

  本科期间,饶伟就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专注于暖通空调领域的研究。面对纯物理且不可变的建筑环境,热爱挑战的她内心始终怀揣着对生命科学的向往与追求,希望能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更具生命力和动态变化的领域。

科学“新”声 | 饶伟:在低温生物医学中寻找生命“热度”

  在学习过程中,饶伟接触到了低温生物医学这一全新的领域。她了解到,低温生物医学既包括利用低温技术孵化相应的医疗器械服务于临床,也包括研究低温下生物体的相应活动和作用的规律。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象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环境,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生物体。

  这种转变让饶伟看到了知识的无限可能,也让她找到了内心的热情所在。在博士期间,饶伟毅然决然地转变了研究方向,跨入了低温生物医学的大门。“低温学科大家可能觉得很高大上,但生活中很多场景都离不开它,从冷链物流到血液储存、试管婴儿,如果没有低温技术的支撑,都无从谈起。”饶伟说道。

科学“新”声 | 饶伟:在低温生物医学中寻找生命“热度”

  但我国低温生物医学技术起步较晚,直到2000年前后,中国还没有一台自己的低温治疗装备。如何打破氩氦刀在国内低温微创治疗领域的垄断地位,是饶伟所在团队迫切需要去做的事情。她决心打破这一僵局,为中国的低温治疗开辟新路径。

  励精图治,引领低温治疗发展

  液氮相较于氦气、氩气而言,不仅获取更方便,而且成本低廉。饶伟所在的低温生物医学团队大胆创新,以液氮作为制冷介质,在低温热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根探针,将零下196度的低温流体和零上80度的高温流体进行灵活的自由切换。

  “它既可以形成一个低温冰球的破坏,同时,它还有一个高温消融的功效。两者共同作用,会对人体的肿瘤组织产生更大的不可逆的损伤,破坏更加彻底。”饶伟介绍,这样的治疗模式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疼痛感也会大大减小。

  “从理论到落地实践,我们团队经过17年的努力。”饶伟介绍,目前,这套低温复合式治疗系统已经在全国300多家医院进行了临床实践,治疗了13000多例病人。不仅打破了国外氩氦刀在中国低温治疗市场的垄断地位,还将医疗设备价格降低了一半以上,让更多的肿瘤患者受益。同时,饶伟团队还开发了冷热复合治疗的个性化手术规划系统,完成了第一例冷冻手术临床比对实验,为低温精准化治疗保驾护航。

科学“新”声 | 饶伟:在低温生物医学中寻找生命“热度”

  永不止步,破局低温保存发展

  在低温复合式治疗系统成功落地后,饶伟的目光转向国内心脏低温灌流仪器面临的难题。“如果心脏保存的时间能够延长,那么我们就可以确保绝大部分质量较好的心脏,它不会被废弃。”饶伟深知,实现器官长时间的低温保存,是摆在自己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为患者争取更多生存希望的关键所在。

  低温保存机理的探索和技术的建立并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饶伟和她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从机理的提出、仪器的设计,到生物组织本身的热质平衡建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优化,饶伟带领团队采用团队自研动态过冷灌注技术和装备,终于实现了模式动物心脏低温保存24小时后成功复跳和体内移植。

科学“新”声 | 饶伟:在低温生物医学中寻找生命“热度”

  谈及这一成果,饶伟的眼中闪烁着期待。“我就是想把这套装备做出来,实现这项技术从机理到样机再到临床应用,为医学事业提供有力支持。”(记者董小娴 蔡琳)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