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因病于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图源:新华社
“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59年,面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继续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并撤走在华所有专家的困境,远在苏联杜布纳研究所的周光召闻讯后,决心即刻归国,投身原子弹研究。
周光召(右二)等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
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档案文博院
周光召先生(二排右2)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参加学术讨论会
图源:清华校友总会
他的这一决定,让很多朋友和同事都感到不解。那时的他,已经在新兴的粒子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推导出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理论引领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课题研究正处于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阶段。有物理学界人士评价道:“若周光召继续此项研究,极有可能荣获诺贝尔奖。”
周光召(左一)和同事
图源:央视网
然而,周光召却坚定地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这个关键时刻回国奉献,比任何荣誉、奖项都更为重要。“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周光召(左)和老师彭桓武
图源:央视网
1961年,周光召回国后,全身心投入核武器理论研究,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首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
图源:央视网
面对如此功勋,周光召却谦逊地表示:“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图源:央视新闻
周光召不仅是新中国培养的杰出科学家,也是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的大师。早在50年代末,他在粒子物理领域里取得的成果就引起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1964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高能物理会议上,他作为受邀参加的中国科学家之一,首次亮相国际舞台。
1979年,周光召重新回归了他深爱的理论物理研究事业。1985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一致决定接纳周光召为院士,以进一步扩大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科学界的影响力。
做科普事业的“倡议者”和“鼓舞者”
周光召连续十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期间他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准确把握科协发展大局。他为推动国家科技管理倾注心血和智慧,推动形成了民主、团结、融洽、活泼的良好氛围。
在科协主席的任期内,周光召长期致力于发展科普事业,是科普工作的“倡议者”和“鼓舞者”。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公民素质相对落后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周光召深刻意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更需要亿万素质良好、道德高尚、勇于创新的劳动者大军。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中去。
在周光召的领导下,中国实施了世界首部《科普法》,并设立了“全国科普日”。此外,他在多个场合强调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性,认为科技工作者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实践中去。周光召说:“那种‘科普是小儿科,没有科研成果的人才去做科普’的观念需要转变。”
图源:中国科学院
在他的建议和筹备下,中国科协建立了学术年会制度,至今已成功举办26届。年会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轮流召开,通过举办“科学研讨会”“专项论坛”“学术周”等活动,既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也在当地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同时,中国科协每年还举办众多科普日活动,如带动街道、社区、乡村的“蚂蚁科普场馆”,面向大学生、公务员等群体的“科普中国”等品牌,以及鼓励各类企业立足自身资源组织展馆开放、开发科普产品等。
周光召是将“科学精神”引入科普“四科”政策话语体系的第一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意识到“科学精神”对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性。1996年,在首届“全国科普大会”上,周光召决定以科学精神为主题进行发言。“就讲讲科学精神吧,再不抓抓,不得了的!”,在后来的正式发言中,周光召强调:“作为整个科学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普及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它既包括介绍具体的科学知识,也包括普及科学方法,以及提倡科学态度和弘扬科学精神。”
图源:中国科协之声
后来,“四科”(包括“科学精神”)被国家顶层科普政策采纳。2002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四科”被正式写入《科普法》,成为我国科普政策的话语。这一重大成就,当归功于周光召先生。
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灯塔”
周光召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极为重视,成为了很多青年学生的指路明灯。他常说:“育人做伯乐,莫如做朋友。”周光召总是以平等的态度与青年交朋友,对优秀青年人才更是关爱有加。在担任科协主席期间,他多次强调科协应多做“雪中送炭”之事,少行“锦上添花”之举,要积极帮助科技工作者解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图源: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
为了年轻人的成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周光召就亲自为年轻人授课。在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之初,我国科研人员对爆轰理论、冲击波理论等基础理论都还很陌生,他凭借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的敏锐洞察力,系统地给年轻人讲授核武器物理专业的知识。他还倡办成立了中关村“青年创新联谊会”,培养了大批科研、企业和管理的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回忆道:“在那些岁月,有事‘找光召谈谈’成了院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的口头禅,他也乐意把有限的时间尽量多地分享给他们。”
图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对待青年科技工作者,周光召不仅给予关爱与呵护,也会进行指引与教育。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回忆说,在他博士毕业前,周光召曾问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但一旦国家需要你做出某种选择,你是否能服从国家的需要?”
吴岳良说:“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让周老师感到很满意,周先生接着说:‘当然,要放弃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事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一个人对自己祖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国家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在周光召的召唤下,吴岳良于1996年选择回国。“他的家国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在科学史上留下属于中国学者的理论。”吴岳良感慨说。
吴岳良(上)和老师周光召(下)
图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周光召曾勉励青年学子:“具体的人生道路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怀着深深的爱国之情,以国家需求作为己任,才能保证你们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关头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他的卓越功勋已成史册,但其无私奉献、心系家国的精神将如璀璨星辰,启明后来人探索求知的道路,照亮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永攀高峰的新征程!
作者:武玥彤 田怡凡(实习)
综合来源:中国科协之声、科技日报、北京大学、央视网、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