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来源:光明网2024-06-03 18:10

  穿越历史长河,承载世事变迁,从古至今,纵贯南北的北京中轴线,蕴文化之脉络,聚古韵之精髓,彰显出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漫步其间,你或许会发现其中暗藏着许多古老的故事。作为其南起点的永定门究竟有着怎样的特别经历?北海团城作为古代集雨节水工程的杰作,内藏了哪些巧思?“依水建城、以水定轴、轴水相依”的京城水系格局又缘何形成?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6月3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邀请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崇臣,带领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的10位同学,开展北京中轴线生态研学活动。在畅游北京中轴线的过程中,了解这条壮美轴线的曲折历史,探寻古人在城市建设中蕴藏的生态智慧,引导同学们为建设美好城市贡献自身力量。同时,在线上同步播出视频课程内容,让云上的同学们共同感悟北京这座“轴水相依”的城市所蕴含的生态魅力。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北京中轴线南起点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这条历经千载岁月沉淀的重要轴线,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变迁,与历史曼妙邂逅。作为其南起点的永定门,承载着古老的时代记忆,焕发出崭新的勃勃生机。

  永定门城楼下,面对参加研学的孩子们,王崇臣娓娓道来关于永定门的古老故事。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之所以得名“永定”,是取“永远安定”之意,承载了人们的美好希冀。尽管当时只修建了城楼,但随后补建了瓮城,清乾隆年间又增建了箭楼并重修瓮城,将永定门变为重檐歇山三滴水的楼阁式建筑,自此,永定门的规模已经远大于其他几个外城城门。

  然世事沧桑,几百年后,永定门瓮城、城楼、箭楼被相继拆除。幸运的是,2004年,北京市仿照乾隆年间式样,根据民国时期测绘资料,在原址上重新复建了永定门城楼,并于2005年正式对公众开放。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

  从永定门城楼之上俯瞰,可见一条碧水,便是南护城河。明嘉靖年间,为进一步加强城墙的防御功能,在增筑外城垣时,绕外城挖凿而成南护城河,其全长5000余米,起自西便门,南流经广安门,东向右安门、永定门,至左安门后北转向广渠门、东便门等,最后汇入通惠河。在当时,对保护城市免受外敌侵扰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护城河的主要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其不再作为防卫屏障,而是作为城市排水通道,主要承担城市排水和水系调节功能。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如今的南护城河更多地承载了城市环境和生态建设功能,其河畔的永定门公园也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佳处。

  夏日时节,草木葱茏的永定河公园,入目皆是碧色,国槐、白皮松、油松、杨柳树等树木交相辉映,展现了北京本土植物的独特风采。在让人心旷神怡,感受盎然绿意之余,这些树木也在为营造美好生态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能够在炎炎夏日调节温度,为大家遮阴,让人们感受婆娑树影间的些许凉意。其二,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其三,能够吸附扬尘、降低噪声,尤其是距离柏油马路更近的树木,效果更是明显。除此之外,当秋风来临之时,飘飘而下的枯枝落叶能够作为优质有机质,可用来堆肥;粉碎后铺在绿化带之上,在降尘的同时可以抑制水分的蒸发,于干燥的秋季帮助土壤“锁水”,同时也能增强土壤肥力,为生长于其上的植物提供养分。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永定门公园

  令人惊叹的古代集雨节水工程

  如果说南护城河的挖凿更多地体现了古人的军事智慧,那么中轴线上同样与水颇具渊源的北海团城,则彰显出古人巧妙的用水智慧。被誉为“世界最小城堡”的它,“从上至下”均蕴含着诸多巧思,是古代集雨节水工程的典范。

  抬头仰望,团城古老建筑的屋顶潜藏着许多生态智慧。不难发现,屋顶上方相对陡峭,下方则相对平缓,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当大雨滂沱之时,上方的水能够借着更大的倾斜角度快速向下排,但临近房檐之时,便会逐渐平缓,从而使水流更多地向前冲,以免雨水对房屋造成损伤。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团城古建筑的屋檐

  同时,瓦片的精巧运用也体现了古人对雨水的应对之策。团城的建筑屋顶多为筒瓦与板瓦交错排列而成。所谓筒瓦,便是如拱桥一般凹面向下排列,而板瓦则是凹面向上,且多为错落排列。降雨时,水便会从筒瓦形成的瓦垄流向板瓦所在的位置,随后顺着倾斜的角度,流向板瓦的末端——滴子,其下方中部均有一个尖端,能够实现对水的引流,就像倒油之时,用筷子向细口瓶中引流,使其定向流动一般。

  相较屋顶排水的运用,团城地面排水的设计更为特别。低头细观,除甬道上铺设的方砖和小条砖外,团城大部分地区铺设的均是倒梯形的青砖。一方面,这些砖为透水砖,当雨滴落地时,雨水能够快速下渗。另一方面,这种倒梯形的排布方式,会让砖与砖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缝隙,从而让水更容易渗入下方的土壤之中。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王崇臣带领现场参与研学的学生共同在青砖之上进行了“模拟雨水下渗实验”,并在石砖铺就而成的小路以及柏油马路边进行了对比实验,让同学们从实践中深刻地领会团城的水之智慧。

  诚然,即使拥有巧妙排布的透水砖作为“下渗利器”,但当暴雨来临之时,依然有可能因来不及下渗,形成地表径流。然不用过于担心,尽管并无泄水口与排水明沟,这些地表径流依然不会使团城出现明显积水,当雨势过大之时,雨水会随着竖井向下流入涵洞之中,默默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竖井的井盖

  或许鲜有人知,这些竖井底部的深度也并不相同,而是高低起伏的,这也曾让研究者感到十分新奇。随后的研究发现,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希望水能够在其中停留更长的时间,从而更好地滋养这座“小城堡”中的植物们,尤其是根系发达的大树,让它们在并无外来水源浇灌的前提下,依然能够生长得蓬勃茂盛。今天的我们之所以依然能够看到团城的珍宝——古油松“遮荫侯”与白皮松“白袍将军”两棵颇具历史意义的古树葳蕤茂盛,不乏团城用水智慧之功。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古油松“遮荫侯”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白皮松“白袍将军”

  元大都水系格局形成的曲折故事

  设计如此精妙的团城,相信不少人会好奇它的由来。事实上,其始建于公元1166年(金大定六年),在辽代被称为“瑶屿”。元代时,团城是宫城建筑群的交会点,周围环绕的湖泊被称为太液池,其也是皇城内宫廷用水的重要来源地。

  沿太液池向北,可至积水潭;而在积水潭的东北侧,大约钟鼓楼的位置,元代建立了中心台与中心阁,并以其为元大都的中心,向南延伸,过万宁桥,直至丽正门。元代之所以放弃了金中都的位置,另择新址,并选定新的中心点,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原址的水质与水量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可见,元大都的选址与城市重要轴线的选定充分考虑了城市的用水需求,可谓“依水建城、以水定轴”。

  除满足用水需求之外,古代的水系建设还考虑到漕运的需要。在元代,谈及漕运问题的解决,便不得不提到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郭守敬。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他历经多年探寻水势丰沛之地,最终寻到了位于元大都西北方的白浮泉(旧址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于是,他将水从白浮泉引出,沿等高线西行,至西山山麓转向东南,汇集附近西山诸泉,再将水引至瓮山泊(今北京昆明湖),随后汇入城内的积水潭。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元大都水系规划示意图(供图:王崇臣、尚君慧)

  看到此处,或许大家会有疑问,郭守敬为何不选择最短的直线距离引水呢?对于此引水路线,侯仁之先生在《白浮泉遗址整修记》中总结为:“顺自然地势,西折南转”,而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一方面是为了绕过清河与沙河的谷地,避免水流因需要先下坡后上坡,而无法形成自流引水;另一方面是担心白浮泉一座泉的水量不足,故而在引水之时借西山诸泉之力,实现水量加成。

  实现开渠引水后,为打通漕运的“最后一公里”,避免货物经由京杭大运河水路运至通州之后,再转由陆路运至城中,更好地节约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郭守敬主持开凿了通惠河,实现了水路的良好衔接。然而,北京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从东边的通州经由水道运至城中,需要逆流而上。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郭守敬主持修建了11处24座闸,借助连通器的原理,实现了逆水行舟的目标,推动了漕运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助力元大都的城市建设与经济繁荣发展。

  “轴水相依”的美好城市形态

  如今,北京城已从“以水定轴”走向了“轴水相依”的良好状态,多年来,北京中轴线与河湖水系共生共荣,在这条杰出轴线的引领下,构建出特有的空间格局,打造出水清景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美好城市形态。

  然而,美好城市的营造不仅需要古人的智慧,更需要今人的维护。谈及此处,同学们纷纷表示,会带动身边的家人和伙伴一起维护北京良好的生态环境,认真实行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同时注意节约水、电等宝贵资源,爱护动植物,将营造天朗气清、鸟语花香的北京视作自身的使命与担当。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畅游北京中轴线,感悟古人生态智慧

  △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内景

  文/廖迈伦 摄影/张星海(除标注外)

[ 责编:李欣哲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

  • 我国成功发射天平三号卫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林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2024-10-21 09:4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2024-10-18 09:12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2024-10-18 09:12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高13秒。
2024-10-18 05:25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10-18 05:25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
2024-10-18 02:35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2024-10-17 07:15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2024-10-17 07:14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2024-10-17 07:14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0-17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