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如何防治颈腰椎疾病?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如何防治颈腰椎疾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5-24 09:36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朱慧卿作(新华社发)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商海春作(新华社发)

  记者 王美华

  长期低头,小心颈椎病

  “谁能想到我20多岁的年纪都能得颈椎病?”22岁的小果不久前出现头晕、头疼症状,医院检查结果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部分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变尖,C4/5、C5/6、C6/7椎间盘轻度膨出,硬膜囊受压……”医生告诉她这是得了颈椎病。小果纳闷,这种病不是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吗?医生仔细询问了小果的情况,推测可能与她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有关。

  “近年来,因为颈椎问题前来就诊的年轻患者增多,他们大多需要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例如程序员、教师、办公室职员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何达介绍,与中老年人颈椎自然的退行性病变不同,年轻人的颈椎问题除了先天因素,大多与工作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中,长时间低头玩手机等不良生活习惯是重要诱发因素。

  长期低头玩手机,脖子负重有多大?欧洲脊柱协会曾发出提醒:正常成人头部重约10斤,长期低头玩手机,当人的脖子前倾呈15度角,颈椎负重约24斤;前倾呈30度角,颈椎负重约36斤;前倾呈45度角,颈椎负重约44斤;前倾呈60度角时,颈椎负重可达54斤。

  “理想的使用手机姿势应该是尽量让眼睛与屏幕保持平视,不要过多低头或仰头,下巴不低垂也不仰起。”何达介绍,正常的颈椎有个向前弯的弧度,呈C形结构,这个C形的生理弧度保证了颈椎较好的灵活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也正是由于生理弧度的存在和肌肉韧带的协同支撑,使得组成颈椎的7块椎体能够承担整个头颅的重量,并完成各种动作。如果长期低头玩手机,人体颈后部的肌肉会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劳损、疼痛、僵硬等不适,如果长此以往,人体颈部肌肉会出现痉挛、充血、水肿、无菌性炎症等,本该如橡皮筋一样的颈部肌肉弹性逐渐降低,C形颈椎逐渐变直,甚至出现反弓。

  既然长期低头玩手机危害不小,那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保持仰头使用手机,能否预防颈椎病?

  “日常生活中,人一般很难保持长期仰头这个状态。仰头玩手机对于缓解因长期低头导致的颈部不适,短期内可以提供帮助,但长期来说并不能预防颈椎病。”何达解释,如果仰头看手机时间过长,颈部肌肉也会痉挛、疼痛,颈椎会出现紧张、僵直等不适,因为任何固定姿势持续时间过长都会让颈部肌肉得不到放松,容易给颈椎带来损伤。

  专家提醒,除了长期低头使用手机,生活中还要注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睡很高的枕头、趴在桌子上睡觉、躺着看电视等。何达介绍,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颈椎反弓时,颈椎周围的关节、肌肉、韧带、筋膜、血管等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可能引起各种类型的颈椎病,诱发头、颈、肩、背酸痛,颈肩部僵硬、活动受限,头晕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视力减退、耳鸣、眩晕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焦虑、眼干、记忆力下降等情况。一旦发现这些症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如果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了,还能恢复吗?“对于单纯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年轻人来说,若颈部肌肉和关节柔韧性较好,是有机会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的,颈椎结构的恢复越早越好。”何达表示,生理曲度的改变不是一两天造成的,一般需要多年时间,时间越长,椎体和椎间盘的改变就越不可逆,因此,越早发现问题,越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恢复的几率就越高。

  久坐不动,当心腰椎痛

  “哎哟,腰疼得像是被针扎”“二三十岁的人,五六十岁的腰”“都是腰椎间盘,为什么我的如此突出”……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腰椎健康的话题频频引发热议。有数据显示,我国腰椎病患者已经突破2亿人,其中年轻人不在少数。

  “常见的腰椎疾病主要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肌劳损等,患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有的会出现腿痛、活动受限等情况。”何达介绍,腰椎间盘突出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先天因素通常为家族遗传、先天性腰椎发育异常等,后天因素包括外伤、腰椎过度劳损、久坐不动、肥胖、妊娠等。

  “腰椎病近年来在人群中的发病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和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性质有关。”何达介绍,人体的脊柱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和骶尾骨组成柔软的、弯曲的“多节棍”;腰椎间盘是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的软骨连接,由外围的纤维环和中心的髓核组成。正常情况下,腰部向前凸,而骶骨则向后凸,形成正常的生理弯曲。坐着时,腰椎承受着头部、躯干以及上肢的重量,坐着的时间越长,腰部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久坐不运动、长期不良姿势(如弯腰、扭腰等)、肥胖、过度使用腰部力量(如搬重物、剧烈运动)等,容易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导致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出现腰痛、下肢麻木等症状。

  “现在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运动量少,腰部肌肉力量薄弱,腰椎的稳定性就比较差。肌肉能够保护腰椎,越强壮的肌肉保护能力越强,平时可以做一些腰背肌的功能锻炼,例如桥式运动、小燕飞等,以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预防腰椎间盘突出。”何达强调,年轻人运动时要特别注意强度和方式,不要为挑战自我而盲目“上强度”;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运动时更应量力而行,出现腰痛症状时要及时调整休息。

  腰部偶尔疼一疼,许多人因忙于各种事务选择忍一忍。专家提醒,如果发生腰痛伴下肢放射痛,要尽快就医检查。“不是所有的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都是腰椎间盘突出,一些髋关节疾病也可能引发下肢放射痛,这时应该检查出具体病因,及时治疗。”何达说,“当然,大家也不必过度紧张,腰疼了并不意味着就有腰椎疾病,许多年轻人只是肌肉、韧带劳损,通过休息就能缓解症状。”

  走出误区,对症很重要

  戴颈托、推拿、按摩、热敷……在社交平台上,不少颈椎、腰椎不舒服的年轻人晒出了颈椎病、腰椎病花式“自救指南”,这些方法对缓解颈椎病、腰椎病真的有用吗?

  打开各大电商平台,各式各样的颈托映入眼帘,不少热门单品销售数据可观。“颈托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护具,主要用于急性期的颈椎骨折固定、脱位复位等,不建议长期使用。”何达介绍,颈托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患者感到轻松、舒适,但也会限制肌肉的运动。最好是由医生给出相应的诊断和建议,再决定是否佩戴。颈托每次佩戴时间建议控制在半小时到一小时,长时间佩戴反而对颈椎不利,同时要注意轻轻活动脖子,如做颈部操等。

  “平躺在床上,头向后仰挂在床沿,每晚头朝下躺5分钟……”这是网上流传的“倒头大法”,有网友说这种方法不仅能缓解颈椎问题,还有“增加脑供血”“辅助睡眠”等好处。“这个说法很不科学,这种姿势对颈椎病的治疗没有作用,还可能加重颈椎问题或导致新的疾病发生。”何达表示,所谓的“倒头大法”与正常治疗颈椎病所用的牵引治疗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有可能导致头部缺血、眩晕,对于有高血压、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更是危险,而颈椎牵引须先由医生评估患者情况再决定是否进行,合适的颈椎牵引对于缓解轻度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有良好疗效。但是,颈椎牵引不是次数越多越好,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过度牵引可导致颈椎附着的韧带松弛,加速颈椎的退行性病变,降低颈椎的稳固性。

  当颈椎、腰椎酸胀疼痛,推拿、按摩或热敷有用吗?“很多时候,颈椎和腰椎的疼痛是肌肉长时间紧张所造成的,在软组织损伤的慢性期,按揉、热敷有一定缓解疼痛、消除炎症、促进恢复的效用,因此有人觉得推拿、按摩或热敷等方式有一定效果。”何达强调,对于症状较严重的颈椎病、腰椎病患者,不应盲目进行推拿、按摩,而是应适当休息;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请骨科医生判断指导。

  “颈椎、腰椎不能受寒,肌肉及周围组织在冷刺激的作用下会收缩,进而导致不适,因此大家要注意颈椎、腰椎的防寒保暖。”何达提醒,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改善姿势,挺胸抬头,避免驼背、头前倾和肩前倾的不良姿势;伏案工作时,应将座椅或者电脑调节到合适的高度,让颈椎保持自然伸展的状态,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弯曲;减少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避免久坐,每隔半小时起身活动一下,做一做颈椎锻炼操,平时可选择慢跑、游泳等运动方式锻炼颈椎和腰椎。

  如何选择合适的枕头?

  因每个人的身高、体型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枕头的高度没有标准答案。真正影响颈椎健康的,是枕上后的挤压高度。目前,普遍认为,平躺时枕头被压缩后的高度为6—7厘米(大约一拳高)、侧卧时枕头被压缩后的高度为一侧肩宽,是比较理想的枕头的高度。

  腰背肌功能锻炼

  以下动作请量力而行,有腰椎疾病的患者请先由医生评估可否练习。

  小燕飞

  平卧在床上(床不要太软),头颈部后伸,双上肢向背后伸直稍用力抬起,胸部离开床面,双下肢伸直从床上抬起,以胸腹部为支撑点。

  双腿搭桥训练

  仰卧位,双手抱胸,屈髋屈膝双脚平放床上,抬起臀部离开床面,尽量挺直身体,并保持平衡。保持10秒,10—20个/组,3组/日。

  对角线支撑练习

  跪位,双手及双膝接触地面,头部自然下垂,向前伸出一侧上肢,同时向后伸出对侧下肢,维持5—10秒,换另一侧对角线上下肢,10—15个/组,2—3组/日。

  卧位腰压床练习

  仰卧位,屈髋屈膝,通过收缩腹肌,将腰下沉,贴近床面。坚持10秒,重复20个,3次/天。

  (以上内容由北京积水潭医院提供)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