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

来源:光明网2024-01-05 17:05

  光明网1月5日讯 今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此次活动旨在加强科技界、产业界、媒体等多方力量合作,以社会共治之合力,持续推进公众科普,营造食品安全与健康的良好舆论环境。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征集了近10家主流媒体筛选的舆情热点,以及在社交平台上受到高度关注的相关热点,涵盖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标准法规等多个方面。经专家多轮评议,最终从60余个热点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10个热点,最终形成“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附后)。陈君石、孙宝国、谢明勇、单杨等院士专家学者对十大热点进行了权威解读。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

  据了解,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自2012年开始,持续针对年度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邀请科技界权威专家进行集中解读,用科学的真实化解公众疑虑;以科学的真相和公正的建议,引导我国食品安全与健康舆情向好发展。10多年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邀请逾百人次专家,解读了上百个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历经多年的科学积累,“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国内食品界已形成品牌效应,持续传递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学知识,有效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局面由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变为主动的风险预防,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筑牢科学之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在会上就2023年中国食品安全与健康形势进行了分析。邵薇指出,2023年,作为重要经济支柱产业的食品工业经受住多重压力,显现出强大的韧性,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新的发展环境中,食品安全与健康呈现出新的舆情特征,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在需求特征方面,从物资短缺、温饱型、健康型,到高性价比;在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主要矛盾上,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与营养安全,到复杂、交叉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安全并重。

  活动期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罗云波发布“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这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持续第5年开展的活动,为清朗网络空间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主持活动。(记者 战钊)

  附:专家解读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

  热点一:阿斯巴甜——安全性引发热议

  解读专家: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阿斯巴甜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以及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批准使用的甜味剂。IARC和JECFA两个报告对阿斯巴甜致癌性证据的评价是一致的,都认为阿斯巴甜的致癌证据有限或不足。我国居民阿斯巴甜摄入量远低于目前国际普遍采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健康风险很低。消费者需理性看待阿斯巴甜,不必过于恐慌。

  热点二:预制菜——预制容易预知难

  解读专家:单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胡小松,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预制菜是社会快节奏发展、多样化消费需求下的必然产物,它是多种类别食品的商业性统称,现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已基本覆盖。符合相关标准的预制菜产品,其质量安全即有保障。预制菜陷入风波凸显行业与消费端的沟通有待加强。当前,亟需凝聚共识,明确边界,梳理不同类别预制菜产品的管理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增强预制菜行业发展动能;挖掘地方特色菜肴并形成品牌,打造差异化竞争的各具优势的发展格局;并加强消费者沟通,助力消费信心重建。

  热点三:母乳低聚糖(HMOs)获批——法规激活婴配新赛道

  解读专家: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母乳低聚糖(HMOs)是母乳中含量第三的固体成分,在支持婴幼儿等人群的特征肠道菌群建立和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婴幼儿配方等食品中添加HMOs有利于改善婴幼儿等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迫切需要加快HMOs在婴配粉等中的应用,同时要加强HMOs的科研支撑,并推动更多种类的HMOs在我国落地应用。

  热点四:酱香拿铁——跨界联名火爆出圈

  解读专家:盛军,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

  酱香拿铁是一次品牌、文化与行业的跨界融合,既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又创新“食尚”和潮流。一个被消费者喜欢和认可的产品,一定是风味品质的认同、创新创意的认同以及文化习惯的认同。跨界融合是创新创造的尝试,但创新跨界要坚持守正创新不能“越界”,一定要遵循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维护好消费者权益。

  热点五:“羊肉掺假”事件再现——食品真实性咋保障?

  解读专家:陈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食品掺假使假宛如不断膨胀的“毒瘤”,是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隐形杀手”。食品真实性已成为新征程上食品安全的焦点问题和重要内容,是食品安全治理工作重头戏。食品真实性需要全球“共建共治共享”,亟待不断增强保障食品真实性和打击食品掺假使假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食品真实性监管治理的水平。

  热点六:保健食品新功能——制度“破冰”赋能产业创新

  解读专家:谢明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发布实施的24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与《保健食品新功能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构成了我国现有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管理制度24+的有机整体。它是基于保健食品行业20余年的应用实践,对保健功能声称管理模式的创新,即允许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单独或联合提出24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以外的新功能建议,可推动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研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热点七:反式脂肪酸被“拉黑”——走出消费误区先要科学认知

  解读专家:王兴国,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反式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一种,具有天然和加工两种来源。尽管长期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害,但我国居民膳食中摄入量水平较低,风险可控,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从全球范围来看,消除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是必然趋势,应通过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消费认知,保障人民健康。

  热点八:“防猝死套餐”走红——别让智商税收割“脆皮年轻人”

  解读专家: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过度运动是导致猝死的重要诱因。“防猝死套餐”中的营养物质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和健康效应,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具有预防猝死的作用。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宣称具有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建议消费者合理膳食,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同时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开展广泛、深入的科普宣传。

  热点九:数字标签试点——让食品标签看着更方便

  解读专家:李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

  数字标签是一种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展示食品标签信息的新方式。没有了标示版面的限制,消费者可以以数字化方式了解食品信息,满足不同消费者阅读食品标签的需求。行业应合力加速标签数字化的进程,迎着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浪潮,让消费者接收到更清晰、全面的食品标签信息,最终将数字标签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标签载体,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热点十:沙门氏菌——致病微生物需重点防范

  解读专家: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

  沙门氏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食源性致病菌,因污染肉、蛋、果蔬和乳制品等引起人的胃肠道疾病,腹泻严重可导致脱水甚至死亡。沙门氏菌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肠道、水源和生产加工环境以及储运和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执行良好卫生操作规范,加强过程控制。餐饮从业人员和消费者更要认真执行“食品安全五要点”,把好食品入口的最后一关。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