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岁时节日 | 冬至】冬至一阳生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岁时节日 | 冬至】冬至一阳生

来源:北师大民俗学公众号2023-12-22 09:16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同时也是仲冬的第二个节气。冬至日,正是阳气开始萌生之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此日阴极而阳始至;《孝经》记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随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白昼慢慢变长,所以有俗语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因此,冬至有时也代表着一年之始。

  冬至萌芽于殷商时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有部分学者是通过分析卜辞的记日法得到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两至的结论;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阜、甲、中等字的本意都取自“立表测影”,表示殷商时期已经可以通过这种办法确定时刻和冬至与夏至两个节气。西周时期,《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帝尧时代的四时观象授时的工作,并以“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分别代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同时测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左传·僖公五年》曰:“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这里记载的是冬至(日南至)这天,鲁僖公太庙听政以后登上观台观测天象并加以记载,而《吕氏春秋》《逸周书·时训解》《周髀算经》《淮南子·天文训》等文献开始记录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

  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时,即为冬至,属于农历十一月中气。从公历12月22日前后开始,每五日为一候,冬至共有三候:

  冬至初五日,初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动物,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躲在土里过冬。

  冬至又五日,二候麋鹿解。麋与鹿同科,但是古人认为鹿是山兽,所以为阳;麋是水泽之兽且角朝后生,所以为阴。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冬至后五日,三候水泉动。冬至时候,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感知后便开始流动,大自然仿佛有了丝丝生机,藏匿于山石之间,不显见,却有着自己的生命轨迹。

  《逸周书·时训解》有曰:“蚯蚓不结,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甲不藏。水泉不动,阴不承阳。”如果蚯蚓不盘结,国君政令行不通;如果麋鹿角不脱落,兵甲武器不能收藏;如果地下水泉不涌动,阴气没有阳气来承接。

  冬至占丰歉

  民谚有曰:“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冬至虽然是肃杀的季节,却也是农耕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冬至时节,光照最短,农事常多以果蔬畜牧安全过冬为主。除此之外,由于天气的因素,冬至前后最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严寒气候有可能产生的危害。所以,民间自古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占卜气候、禳灾祈福。清代陈坤在《岭南杂事诗抄》中写道:

  南北异趋风马牛,人情海外不相侔。

  时因晴雨占丰歉,冬湿年干乃有秋。

  琼俗,元旦喜晴,冬至喜雨,与各府相反。谚曰:“冬湿年干,禾米满仓;冬干年湿,禾米少粒。”

  作为节气,冬至本就起源于天象与方位观测。《周礼·地官》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周礼·春官》曰:“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土圭,是旧时一种测日影长短的工具,通过测量日影长短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前文所说的殷商时期即是使用这种方法来确定冬至和夏至。同时也求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是为天地、四时、风雨、阴阳的交会之处,也就是宇宙间阴阳冲和的中心,自然也就成为国都所在地的最佳位置。冬至观天象以预测未来已成为古时常态,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太平御览》引《易通卦验》曰:

  冬至之日,见云送迎从下向,来岁美,人民和,不疾疫;无云送迎,德薄,岁恶。故其云赤者旱,黑者水,白者为兵,黄者有土功,诸从日气送迎其征也。

  这是冬至利用云彩占岁,意思是冬至日如果有云则一年和美,如果无云则一年危机,云是红色代表干旱、黑色代表水患、白色会有战争、黄色会有地质灾害。《史记》载:“冬至,短极,悬土炭”,这是一个简单的测定湿度的办法:在冬至前三日,分别于天平木杆两端悬土和炭,让两边轻重刚好平衡。到了冬至日,阳气至,炭那边就会重;到了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那边就会重。也就是说,如果空气干燥,炭中水分散发快,会变轻,放炭这端就会上升;如果空气湿度增加,正好相反,此即《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谓:“燥故炭轻,湿故炭重。”

  古时还有葭灰占律。葭灰,也叫葭莩之灰,葭是指初生的芦苇;葭莩则是指芦苇秆内壁的薄膜,葭灰便是烧苇膜成灰,可以占卜气候。《太玄经》曰:

  冬至及夜半以后者,近玄之象也。进而未极,往而未至,虚而未满,故谓之近玄也……调律者,度竹为管,芦葭为灰,列之九闲之中,漠然无动,寂然无声,微风不起,纤尘不形,冬至夜半,黄钟以应。

  古人于冬至之日用葭莩之灰来占卜气候,依据的是古乐理论中的“十二律”。“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调,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在冬至前三日将长短不一的十二律管摆好,放入葭灰,用十二个律管对应十二个中气。古时以二十四节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月初的叫节令,月中以后的叫中气。比如,立春为正月节令,雨水为正月中气。当某个律管中葭灰扬起,意味着对应的中气来到。按照古人的经验,冬至日葭灰当从黄钟律管中飞出。

  冬至测候还有其他方法:观风,“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有风冷半冬”;观阴晴,“冬至阴天,来年春旱”“冬至晴,年必雨”“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观雪,“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冬至有雪来年旱”;观霜,“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冬至打霜来年旱”;等等。

  五味腹中收

  冬至开始,正是阳气萌芽、回转的时候,也正是顺应自然、激发人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节。《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的虚衰将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健康问题。

  “气始于冬至”,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顺时而动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天气寒冷、阳气伏藏的时节,人们的传统饮食上基本都以温热为主,常见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食物。

  关于冬至的吃食,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史籍却更常见“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记述。宋代以来,我国民间已有在冬至之日吃馄饨的饮食习俗。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至馄饨年馎饦之说。”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京师民谚:“冬至馄饨夏至面”,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饮食·馄饨》对这种冬至节令饮食描绘得更加详细:

  馄饨,点心也,汉代已有之。以薄面为皮,有襞积,人呼之曰绉纱馄饨,取其形似也。中裹以馅,咸甜均有之。其熟之之法,则为蒸,为煮,为煎。

  对于冬至之日吃馄饨的原因,民间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馄饨像鸡卵,鸡卵如混沌未开之象,人们于冬至之日吃馄饨乃是纪念远古混沌未开时,盘古氏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之功。《燕京岁时记》称:“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当成一种节令食物而已。“馄饨”二字,本是傍三点水,但因做食物之名,又因祭祀祖先,也就由“混沌”改成食字为旁的“馄饨”了。第二种说法是,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为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便有了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则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俗语曰“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有学者考证,其实明清史籍中并未发现“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记载,所以认为“冬至吃饺子”是清末民初乃至民国时期才有的冬至习俗。民间传说,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医圣张仲景有关。据说张仲景在隆冬时节专门舍药为穷人治耳朵冻伤,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连汤一起分给来治病的穷人,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完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药,一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也模仿着做娇耳的食物,为了跟药方区别,就改称饺耳,后来人们就叫饺子了。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要吃饺子。

  江浙一带冬至应节的食品更多的是汤圆,也把冬至所吃的汤圆称为“冬至团”或“冬至圆”,用糯米粉做成。据《清嘉录》载:“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清代蔡云有一首《吴歈百绝》也提到了这种粉圆:

  慌将干湿料残年,冬夜亦开分岁筵。

  大小团圆两番供,殷雷初听磨声旋。

  俗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之说。冬至前夕,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略比分岁。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也就是说,冬至的汤圆一般会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有馅儿的、大一点儿的是粉团,多用于晚上;没馅儿的、小一点儿的是粉圆,多用于早上,而在闽南地区,这种“冬至团”又被称作“冬节丸”。冬至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冬至早晨,先以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全家再以甜丸汤为早餐。福建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至丸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是清嘉庆《惠安县志·风俗志》是这样解释的:

  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

  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丸,粘于门窗、桌柜、牛舍、猪圈、水井等处,祈求诸神保佑居家平安的意思,清代龚澄轩有一首《潮州四时竹枝词》写道:

  冬至

  宰牲设醴祭祠堂,少长偕来共举觞。

  覆井饲牛休作务,风吹祀耗糯丸香。

  冬至,春糯丸粘门灶器物,曰祀耗。

  江南水乡还有冬至之夜全家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被称为“冬至粥”。民间传说,这个习俗来自共工之子,《初学记》卷四引《岁时记》云:“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人厉,畏赤豆,故作粥以禳之。”意思是,共工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变成疫鬼,但是最怕赤豆,所以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

  安徽合肥的民间有冬至吃面的习俗,俗谚:“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过后,又到数九寒天,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季节,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吃过之后,日照时间就会越来越长了。

  冬至时节,粤地有吃鱼生的习俗。鱼生,古代称为“脍”或“鲙”,其实也就是生鱼片。清代倪鸿有一首《广州竹枝词》记述了当地人过冬至的情形:

  雪花从不洒仙城,冬至阳回日日晴。

  萝卜正佳篱菊放,晶盘五色进鱼生。

  冬至日,以鱼脍杂萝卜、菊花、姜、桂啖之,曰食鱼生。

  粤俗嗜食鱼生,冬至吃鱼生,源自人们对于阴阳转换的认识,即此时阴极而阳始至,所以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凡有鳞之鱼,喜游水上,阳类也。冬至一阳生,生食之所以助阳也。”与此同理的还有冬至吃羊汤的习俗。羊肉味甘、性温,暖中祛寒,温补气血,所以冬天很适合吃羊肉。在山东滕州,冬至这天被称作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晚辈还要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的礼品。冬至补冬以丰盛为多,但是贫家不一定吃得起,比如清代吴存楷《江乡节物诗》中写道:

  腌菜

  吴盐匀洒蜜加封,瓮底春回菜甲松。

  碎剪冰条付残齿,贫家一样过肥冬。

  杭俗腌菜,例以冬至开缸,先祀而后食,故亦居节物之一云。

  小寒、大寒时节,腌好的菜于此时开缸,即便贫瘠之家暂时吃不到肉类,也算是添了些滋味。

  先知应候风

  飘萧北风起,皓雪纷满庭。节气逢冬至,也正是人们日常生活里最为闲适与自在的时刻,三五成群、把酒言欢,更乃赏心乐事。节气逢冬至,更是人们在惴惴不安与洋洋得意的矛盾之中祈盼未来的重要节点,画梅也好,描红也罢,下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就在人们的一笔一画里慢慢到来。

  寒冬时节赏花自然是乐事。一般来说,旧时一年四季的花期一般从寒冬蜡梅开始,但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花农往往可以利用窖藏技术使花提前开放,即在温室培植鲜花。宋人所著的《齐东野语》中说:

  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或作塘)花,其法以纸饰密室,凿地作坎,缏竹置花其上,粪土以牛溲硫磺,尽培溉之法。然后置沸汤于坎中,少候,汤气熏蒸,则扇之以微风,盎然盛春融淑之气,经宿则花放矣。

  “堂花”又名“唐花”,出自“煻(用火烘)花”,也就是植于密室里用加温的方法使其早开的鲜花。宋朝时,杭州马睦出售的唐花最为著名。明代张萱《疑耀》中对于京师以地窖养花习俗有着较为具体的记述:

  今京师风俗,入冬以地窖养花,其法自汉已有之。汉室大官园冬种葱韭菜茹,覆以屋房,昼夜□煴火得温气,诸菜皆生。召信臣为少府,谓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奏罢之。但此法以养菜蔬,未尝养花木也。今内家十月即进牡丹,亦是此法,计其所费工耗每一枝至数十金,然在汉止言覆以屋房而已,今法皆掘坑堑以窖之。盖入冬土中气暖,其所养花木,借土气火气俱半也。

  北方天寒,农人所培植的唐花一般供新春之用,如《燕京岁时记》中记载:

  谓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故又谓之堂花也。

  天寒地冻之际,能欣赏到春花绽放之景,自然是寒冬乐事之一。只不过,农人们还在心心念念地数着春耕的日子。“数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节气计算方法,从冬至这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也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此时正好春暖花开。从目前我国各地流传的数九歌来看,这个习俗基本是由黄河流域农人们数着严冬腊月的日子过生活,慢慢等待来年开春进行耕作而盛行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当然也有通过“数九”预测未来天气的记载,清代林溥在《西山渔唱》中写道:

  冬至消寒九九时,丰年预卜可全知。

  那能九九全飞雪,四五须教莫误期。

  俗重农事,以冬至数九,应来年雨水。头九应十月,二九应九月,三九应八月,四九应七月,五九应六月,六九应五月,七九应四月,八九应三月,九九应二月,历历有验。雨水以六七月为吃紧,故四、五九望雪尤殷也。

  冬至开始数九,数九歌诀流传于民众之口,描述的是冬日里的实际感受及农耕生活,而消寒图则是以图画或文字的形式标示着由冬向春的转换过程,主要为闺阁女子、文人雅士所习用。染梅与填字是描画消寒图的两种流行方式。染梅是对一枝有八十一片花瓣的素梅的逐次涂染,每天染一瓣,染完所有花瓣便出九。这种梅花消寒图最早见于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有诗曰: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涂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成杏花,即暖回矣。

  这种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作“雅图”,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也写道:“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还有与染梅类似的另一种方式是涂圈,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墨印九个圆圈,从冬至日起每天填充一个圆圈,每天涂一圈,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填充规则通常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即阴天涂圈上半部,晴天涂下半部,刮风涂左半部,下雨涂右半部,下雪就涂在中间。填字则是对九笔画且笔画中空的九个字进行涂描,这九个字多组成诗句,从冬至日起,每天依笔顺描画一笔,九天成一字,九九则诗句成,数九也完毕。

  在阳气上升的时节,人们涂染凌霜傲寒的梅花或是描摹召唤春意的垂柳,都表达着对于来年春天的盼望之情。但是,画九、写九实为高雅的娱乐方式,大抵和灯谜、酒令、对联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后来便自然而然地成为文人墨客、闺阁女眷的冬日消遣之举。入冬后天寒地冻、万里冰封,此时闲暇的时光颇多,旧时从冬至开始,贵族豪富、文人雅士们每逢“九”日一聚,或围炉宴饮,或鉴赏古玩,或分韵赋诗,谓之“消寒会”。据考证,“消寒会”约始于唐末,也称“暖冬会”,据五代《开元天宝遗事·扫雪迎宾》所记:唐时长安有名豪富,每当雪天寒冷之时,便会叫仆人在自家的街道口的雪地上扫出一条小路,自己站在路口前,拱手行礼迎接宾客,为客人准备菜肴宴饮寻乐,称为“暖寒之会”。

  清代,消寒会成为冬至之后文人雅士的重要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据《燕京杂记》载:“冬月,士大夫约同人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更有甚者,以九盘九碗为餐,饮酒时亦必以“九”或与“九”相关之事物为酒令。

  冬日赏花、吃肉、饮酒、作乐,算是闭塞的时间里人们几近疯狂的举动了,其中蕴含的多是对于过去的追忆和对于未来的向往,更多地表明了人们在节气转换时段里的忐忑。直到今时,北京地区的某些人士仍保留着消寒的遗风。

  冬至献福祉

  “节逢清景空,气占二仪中。” 节气逢冬至,正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阴阳交割之时,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和朋友都会有一些祝福,祈求可以顺利度过生命的转折之时。

  冬至祭孔与拜师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教传统的集中表现。明嘉靖年间的《南宫县志》记载:“冬至节,释菜先师,如八月二十七日礼。奠献毕,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释菜”亦作“释采”,是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仪式。《礼记·月令》曰:“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郑玄注:“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关于释菜礼,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陈蔡之间,只能靠煮灰菜为食。尽管如此,弟子颜渊仍坚持每天从野外采摘野菜,回来在老师门口行礼致敬,以表示自己从师学艺的决心。颜渊的举动得到了后人的崇敬,人们在祭祀孔子的时候也对他行祭奠礼,既是对颜渊尊师的赞颂,也是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一次尊师教育。

  清代康熙年间的《定兴县志》记载:“冬至,释菜先师孔子,师率弟子行礼,弟子拜师,朋友互拜,谓之‘拜冬’。教授于家者,以此日宴饮弟子,答其终岁之仪,多食馄饨。”民国时期的《武安县志》也有祭孔拜师的记载:”冬至节,释菜先师,学校儿童醵金祭礼,午聚餐校内”,同为民国时期的《新河县志》记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师,谓‘拜余’。” “圣”指圣人孔子,“拜圣寿”就是给孔圣人拜寿。因为“冬至大过年”,所以有的地方人们认为过了冬至日就长一岁,为之“增寿”,所以需要拜贺,举行祭孔仪式,有的地方甚至学生家长也与子弟一起参加拜师和宴会活动。祭拜孔子时,有的地方要挂孔子像,下边写:“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有的地方设木主牌位,木牌上写:“大成至圣文宣王之位”,而据民国时期的《清河县志》记载,在冬至祭孔时还要“拜烧字纸”,或是认为爱惜字纸是对圣人尊重的表现,所以把带字的废纸收集起来,在祭孔时一齐烧掉。至于选择在冬至日祭拜先圣的原因,民间也有自己的解释,明代的《枣强县志》中记载:“冬至士大夫拜礼于官释,弟子行拜与师长。盖去迎阳报本之意。”如今,在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

  冬至时节,民间还有向长辈赠送鞋袜的习俗,人们多认为肇始于曹植的《冬至献袜履表》,即三国时期曹植在冬至日向他的“父王”曹操献鞋袜时所上的表系。其文曰:“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庆。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汇昭苏。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不胜感节,情系帷幄。拜表奉贺,并献纹履七量,袜若干副。茅茨之陋,不足以入金门、登玉台也。上表以闻,谨献。”

  由此可知,曹植认为冬至献袜履乃前承古事,顺应天时兼之表达为儿为臣的孝心和忠心,盼望父亲穿上自己所献鞋袜,行走平稳。其实,据文献记载,冬至给长辈送鞋袜的习俗至少在汉代便已流行起来,《中华古今注》曰:“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即公公婆婆)。”自此以后,冬至向老人“献袜履”在历代都是普遍流行的,很多古籍都有记载。北魏崔浩在《司仪》中曾解释:近古妇女常以冬至日进履袜给公婆;北朝人不穿履,当进靴。无论靴履,都在于其“践长”的象征意义。靴上的文辞有“履端践长,阳从下迁,利见大人,向兹永年”等,正体现着其“祈永年,除凶殃”的内心愿望。浙江《临安岁时记》记载:“冬至俗名‘亚岁’,······妇女献鞋袜于尊长,盖古人履长之义也”,明代张居正《贺冬至表五》:“对时陈献履之衷,叩阙致呼嵩之祝。”如今,山东曲阜的妇女还会在冬至日前做好布鞋,冬至日赠送舅姑。

  冬至之后,虽然日照逐渐增多,但却仍旧寒冷,在一阳新生、白昼渐长的时节,后辈应时给老人奉上新鞋、新袜,显见的作用是帮助老人度过严寒,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献履仪式,希望长辈们能够在新岁之始,以新的步履顺时而进、健康长寿。

  古时,冬至月曾在较长时期内作为岁末之月或岁首之月,后被称为“亚岁”。“亚岁”之说至迟起于唐代,有《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中的诗句为证:“亚岁崇佳宴,华轩照绿波”,而正因为冬至有“亚岁”之说,所以平常人家就以冬至前之夜为“冬除”,清代蔡云《吴歈百绝》中说:

  有几人家挂喜神,匆匆拜节趁清晨。

  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

  冬朝亦挂先世遗像,如岁朝故事,今几废。冬至名亚岁。

  旧有肥冬瘦年之说,清代江南地区依然极重冬至前一日,称为“除夜”,而之前所说的冬至这一天吃冬至团,吃了就长一岁,谓之“添岁”。因此,贺冬犹如贺年。

  冬至前夕,亲友之间相互祝贺或是馈送节令食品,称为“贺冬”。唐人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祝尔愿尔贵,仍且寿命长”,描写的正是其在冬至日接受小侄拜贺的情形。冬至祝拜的习俗在宋代江南地区更为热闹,《豹隐纪谈》记载:“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互送节物”,也有诗曰:“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送来送去,最后收到的却是自己先前送给别人的礼物。清朝吴地还传袭着这一习俗,如《清嘉录》记载:“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这种筐或是盒,民间称之为“冬至盘”。

  殷勤报岁功

  古时,人们对于冬至常常怀着畏惧之心,《周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直到唐代,冬季还是一个值得放长假的岁时节日,《唐六典》曰:“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也就是说,此时冬至的节假时间与春节一样,都是七天长假。明代,太祖朱元璋在位时,百废待举、政务繁忙,便规定一年的假日只有春节、万寿节(皇帝的生日)和冬至。此外,归顺明朝的朝鲜也定期派使臣来纪念过冬至节(被称为冬至使),一直沿袭至清代。由此看来,从上自下,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这么简单,也就难怪民间会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了。从古代民间信仰来看,冬至时分,农事终结,万物俱寂,生机塞然,阴阳交割,春日待启,大自然的一切都处于由死转生的微妙节点之上,人类应小心谨慎地度过。

  传统社会在冬至这天有祭天习俗。《周礼·春官》记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表达对于旧岁的纪念、对于新岁的祈盼。《周礼·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易经》说卦曰:“乾为天,为圜”,可知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即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而圜丘就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圜丘祀天,方丘祭地,两者都在郊外,所以称为“郊祀”。《宋史·志》云:“冬至圜丘祭昊天上帝”,祭祀“昊天上帝”被视为重要岁时仪式之一,祭天的时间自唐代开始便规定在冬至这一天。关于祭祀流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冬至前一天,礼部尚书亲自奏请祭祀,祭祀队伍以银甲铁马的骑兵为前导,后随七头披着华美锦缎的大象,象背安置鎏金的莲花宝座,象头装饰着金丝、金辔。跟随在象队后面的是仪仗队,身着五彩甲胄,分别持高旗、大扇、画戟、长矛。其后又有众多勇士背斧扛盾、带剑持棒,身着各色服饰,护卫圣驾及公卿百官。至夜三更,皇帝换上青衮龙服,头戴缀有二十四旒的平天宝冠,足踏朱鞋,由两位内侍扶至祭坛之前。坛高三层,共七十二级台阶,坛顶方圆三丈,坐北朝南设“昊天上帝”黄褥,一侧设“太祖皇帝”黄褥,将祭天与祭祖并置。坛下道士云集,礼乐歌舞络绎不绝,坛外百姓数十万众顶礼膜拜,山呼万岁。

  此后宋至明初有一段时间合祀天地,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的更定祀典又重新分祀,并沿袭至清末。作为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冬至祭天的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一般过程如下:

  祭天时辰为日出前七刻。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祭祀仪式过程:

  1.迎帝神:皇帝从昭享门(南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此时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层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2.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乐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3.进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进俎,乐奏“咸平之章”,回拜位。

  4.行初献礼: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回拜位,乐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后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

  5.行亚献礼:皇帝为诸神位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yuè)之舞”。回拜位。

  6.行终献礼:皇帝为诸神位依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礼。

  7.撤馔:奏“熙平之章”。

  8.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9.望燎: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驾返宫,大典结束。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至,中国历史上严格意义的最后一次祀天之礼举行,祭天之后不久,清德宗载湉“崩逝”。1914年冬至,袁世凯也曾在北京天坛举行过所谓的祀天典礼。礼莫重于祭,祭莫大于天。冬至祭天表达了为天下苍生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也体现了对天和自然的尊崇敬畏之情。

  皇室祭天,民众祭祖,冬至也是感怀祖德、祭祀祖先的日子。关于冬至祭祖的记载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四民月令》中记载:“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这就是说汉人在冬至以羔祭水神玄冥及祖先。但是,汉代的祭祖方式多是墓祀,所以祭祀时间并不固定。魏晋时期,随着墓祀的衰微,祭祀时间趋于固定,基本取四时祭祀,并沿袭成风:祭寝者,春、秋以分,冬、夏以至日。若祭春分,则废元日。然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最重。祭不欲数,乃废春分,通为四。《新唐书·礼乐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志三》里的这段记载很清楚地说明,元日、夏至、仲秋、冬至为祭祖日,也就是祭祀四次。魏晋至隋唐,冬至祭祖已经成为民间节令习俗。宋代,冬至祭祖更是流行,《东京梦华录》载曰: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清代,旗人会于冬至日五更时分,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以及“祖宗杆子”,杀猪祭祀。后来,冬至祭祖习俗一直留存下来。比如,我国台湾地区现在还保存着冬至祭祖的传统,先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九层糕用以祭祖,并于冬至或前后约定时间,集中到祖祠中按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祀仪式完成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称为“食祖”。

  民间也称冬至祭祖为“祭冬”,至今仍流行于浙江台州三门县的冬至祭祖仪式—“三门祭冬”已成为最为兴盛也是传承极为悠久的冬至习俗。根据《三门县志》记载,三门祭冬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冬至祭祖在三门广大城乡盛行,清光绪《宁海县志·风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表明此地对祭祖的重视。三门祭冬一年之中一般有两次,清明一般在野外祭祖,而冬至则在室内祭祖,因而有“关冬至门”之说,即祭祖必须在冬至前进行。

  三门民间风俗中,冬至这个节日是颇为重要的。据光绪《宁海县志·风俗》卷二十三记载:“冬至,屑糯米粉作汤团,以赤小豆作馅,礼神及祖考。丐者装鬼判状,仗剑击门,口喃喃作咒,谓之跨灶王',即古傩礼。” 冬至日家家户户要吃糯米圆,三门人称“冬至圆”,咸甜皆有,老少咸宜,先祀灶神与祖先,然后全家团团圆圆聚餐,名称叫“吃冬至圆”,象征一家团圆。因有冬至加一岁之说,就有了几岁得吃几颗圆的习俗。

  冬至祭祀列祖列宗的风俗在三门县历代相传,《石岩李氏宗谱》载:“冬至大节,务遵文公《家礼》。当祭始祖,以取一阳始生之义。” 冬至作为节候,是阴阳转换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也具有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意义。拜祭祖先、洒扫坟墓,以示敬天念祖之深情厚谊,祈求列祖列宗荫佑家门,祭祖所表达的意义正在于此。除此之外,冬至祭祀也是团结宗亲的一种手段和一个契机,《台临叶氏宗谱》记载:“朱文公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每岁二祭。春行于墓,冬行于庙,子孙齐集,陈列品物,并宣祖训家箴,各自务默倾听,不得怠傲,庶几上格祖考,而葭福祉之锡,孝孙有庆亦多矣。”

  三门祭冬原为“杨家祭冬”,即杨氏冬至祭祖的习俗。杨氏鼻祖叔虞系周武王三子,世袭传承后传至元末迁到三门隐居。明初建立宗祠(家庙)后,即把冬至祭祖作为头等大事,逐渐形成一套礼仪完善、隆重庄严、规模宏大的传授忠孝道德的祭冬仪式,历代沿袭不废。2010年,“杨家祭冬”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有效地保护二十四节气风俗,做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及保证项目名称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根据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申报精神要求,三门县根据专家建议将“杨家祭冬”更名为“三门祭冬”。

  2014年,“三门祭冬”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6年,包含“三门祭冬”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作者: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艳(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俗学博士)

    编辑:涂子怡

【岁时节日 | 冬至】冬至一阳生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济南地铁4号线建设

  • 浙江废弃造纸厂变身影视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令张治国兴奋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上已发现和采集墨书文字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对于南方潮湿环境下考古出土的丝绸保护而言,从饱水到干燥的过程,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024-04-28 10:23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等12方面主要任务。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数字资产管理,《指导意见》突出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与合规利用相结合。
2024-04-28 10:19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
2024-04-28 10:17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一个小院里,藏着一件“镇院神器”——上海电子束离子阱装置。
2024-04-28 10:04
4月19日,元阳县沙拉托乡松树寨村的村民在哈尼梯田开展春耕播种。(张艳 摄)  在元阳县沙拉托乡的哈尼梯田缓冲区,当地举行“开秧门”活动,村民们在田间地头祈福,他们载歌载舞,迎接春耕的到来。
2024-04-28 10:03
研究人员表示,马岭河小苦荬的发现,表明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值得开展进一步系统性的调查研究。
2024-04-28 09:59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4月24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透露,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探测器,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2024-04-26 09:40
春日里,云南双江县各大茶山的春茶迎来开采季。北回归线横穿而过的双江,拥有适宜茶树生长发育的自然条件,现有以“冰岛茶”为代表的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树3.69万亩。
2024-04-26 09:35
每年,都有这样一群“空中旅客”,南北来回奔波。迁徙之路漫长曲折,一路充满生死考验,它们却高声歌唱,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自己的目标。
2024-04-26 09:34
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人才梯队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全球向往的创业乐土。
2024-04-26 09:26
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4-04-26 09:24
朱松纯表示,“通通”在日常学习与训练中,使用的A100芯片不超过10块,这意味着“通通”不依赖庞大的算力和海量数据就能学习成长。“通通”也可以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结合,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
2024-04-26 09:38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撤销向日葵、黄瓜、甜瓜、油菜等问题品种312个,切实推进登记品种从严规范管理,持续营造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24-04-25 10:36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恢复了37亿年前的地球磁场记录,发现它与今天地球周围的磁场非常相似。
2024-04-25 10:34
“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5 10:32
国家卫健委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据了解,本次监测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6个县(区)1008个乡镇(街道),对象为15岁至69岁的常住人口,共得到有效调查问卷73340份。
2024-04-25 10:30
中央气象台预计,24日夜间至26日白天,江南、华南等地雨势将再度加强,其中广东中部和西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有大暴雨,局地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5 10: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