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老主粮来分享“成长日记”了!水稻家族成员你知道几个?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古老主粮来分享“成长日记”了!水稻家族成员你知道几个?

来源:光明三农2023-12-19 15:23

  历史悠久的古老主粮

  人们餐桌上的米饭,来源于稻谷。稻谷在去壳后,仅留下糙米。只有当糙米经过加工,除去米糠层,才能得到精制的大米。每一粒稻谷从种植到收获,都要经历一系列农业流程,包括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灌溉和排水、收获、干燥以及加工等环节。只有深入了解水稻的生产流程,才能更为深刻地领悟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水稻是全球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的30%左右,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50%。在我国,超过65%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此外,水稻还具备酿酒和工业原料用途,其稻壳和稻秆也可作为饲料。总而言之,水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作物,全身都是宝。

  中国在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中,种植历史最为悠久,已逾4700年。水稻的栽培,最早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万2千年至1万6千年前的中国湖南。据史记记载,大禹时期,水稻就已被广泛种植,并逐渐向西传至印度,中世纪又被引入欧洲南部等地。

  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水稻品种繁多。根据植物学分类,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按生育期长短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按栽培方式分为水稻和陆稻;按留种方式分为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目前,国内常规稻种植面积约为2.45亿亩,杂交稻种植面积约为2亿亩。中国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等地。

  水稻的生长日记

  水稻的生命周期包含两个主要阶段: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水稻的生长期短则三至四个月,长则一年甚至更久。营养生长阶段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分蘖期,指秧苗从移栽返青到拔节的时段。秧苗被移栽后,由于根系受损,需要5-7天的恢复期,使根系重新萌发新根,这段恢复期被称为返青期。

  其中,营养生长阶段指水稻种子从发芽到幼苗拔节的阶段,通常需要90天。此阶段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①幼苗期,从水稻种子萌芽到移栽插秧前,约35天。②插秧期,从开始插秧到定植开始生长,约7-10天。③分蘖期,从插秧开始生长拔节前,约30天。④拔节期,从开始拔节到孕穗前,约15天。

  生殖生长阶段是从水稻孕穗到成熟的这段时间,大约70天,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①孕穗期,从开始孕穗到抽穗开始,约15天。②抽穗期,从开始破口抽穗起到开始破壳扬花为止,约15天。③扬花授粉期,从开始扬花到籽粒开始灌浆为止,约15-20天。④灌浆期,从开始灌浆到成熟收获为止,约20天。

  水稻的种植次数是根据环境和水稻的生长周期来确定的。一般来说,从北到南,水稻的种植次数分别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海南的水稻属于一年三季作物,收割时间分别是6月、9月和12月。这是因为水稻是喜高温、多湿、短日照的作物。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因此海南岛又被誉为“天然大温室”。

  生态类型各异的四种水稻

  根据水稻种植和生长生态环境的差异,水稻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生态类型:灌溉稻、雨灌稻、旱稻和深水稻。

  灌溉稻生长在有田堤保护的田地中,若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便可以确保一年一季或多季的水稻得到充足的灌溉。约50%的水稻种植属于这种类型,亩产量通常为200~600公斤。

  雨灌稻同样生长在有田堤保护的田地中,但因缺乏排灌设施,无法有效的控制灌排水。

  旱稻,也被称为陆稻,是适宜在无垠旱地、坡地及干旱生态环境中生长的栽培稻类。它作为水稻的变异种,也被称为抗旱节水稻。旱稻一生不需要水层,通常在旱地或干田直播后靠雨水滋润,或是依靠在此基础上的适量补充灌溉。但在特殊的生长关键期,旱稻必须要有灌溉条件,否则会对产量产生极大的影响。过去的10年里,国际水稻研究所研发的通气水稻就是从旱稻发展而来。

  深水稻则是指种植在易涝和易淹水的洼地的水稻。这种水稻品种能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快速生长,使茎秆变长,顶部叶片露出水面,植株长度可达2~5米。根据种植环境的不同,深水稻可以分为深水水稻、漂浮水稻和潮汐水稻。深水水稻品种可以适应深水环境,当洪水来临时,大多数品种每天可以生长2~3厘米。漂浮水稻品种在被淹没的情况下生长非常快。

  培育与生长类型独特的“奇葩”水稻

  根据水稻的培育与生长特征,可将水稻分为人工稻、懒人稻、巨型稻与海水稻。

  人工水稻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培育的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和浮水稻。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例杂交水稻,他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杂交,令人惊讶的一点是,水稻与其他植物的杂交非常容易,杂交对象甚至包括竹子。通过水稻与竹子的杂交,产生了竹稻,从外观上看,竹稻长得像竹子,但能结出类似于水稻的粒状果实。

  越年再生的糯稻,又被称为“懒人稻”,因为它不需要每年重新播种和插秧,只需要种植一次就可以多年收割。这种“懒人稻”的优势在于它解决了植株的越冬问题,而且,与常规杂交稻相比,它的生长周期要长一个月左右。此外,“懒人稻”还具有抗倒伏的特性。

  巨型稻是一种高大的水稻,其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植株高度可达1.8米,甚至最高可达2.25米。巨型稻的稻穗粒数多达800粒,亩产可突破1000公斤。2022年5月,袁隆平团队研制的巨型稻在天津市宁河区正式插秧,并于2022年7月宣布试验成功。

  海水稻并非在海水或海里生长,而是生长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海水稻的耐盐碱特性使其能够在盐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亩产可达300公斤。

  生命力旺盛的再生稻

  除了上述几种水稻,还有一种用新模式种植的水稻,被称为再生稻。再生稻是一种创新的水稻种植模式,种植一次即能收获两次。中稻收割后,若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给予适宜的水分、养分、温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稻桩便可以再生出一茬水稻。若气温适宜,萌发的再生蘖可以在20~30天内抽穗,约两个月后即可成熟。

  湖北是再生稻种植的重要省份,也是再生稻的种植技术研究中心,常年种植面积300万亩左右。全国再生稻的种植面积约为1500万亩,再生稻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科学顾问:唐忠 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统筹:廖丹凤 郑锋茂 王长海 张瑞杰

  策划:武玥彤

  编辑:卢敬雯(实习)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看直博会上的新机型

  •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四角坪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