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火水:挥洒“奇思妙想”,“风风火火”逐梦沃野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李火水:挥洒“奇思妙想”,“风风火火”逐梦沃野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12-15 14:13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港口华水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江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李火水,请他讲述自己“风风火火”逐梦沃野的故事。

  讲述人:李火水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港口华水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华中农业大学江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打过工、做过高管、当过演员,抗过洪也救过灾,我过去的履历可以称得上“精彩”,但跟农业毫无关系。后来因为爱上家乡的天鹅,我放弃了正在上升的事业,毅然返乡创业,成为一名和泥土打交道的新农人。我喜欢在田野上挥洒自己的“奇思妙想”,把农业做得“风风火火”。

李火水:挥洒“奇思妙想”,“风风火火”逐梦沃野

李火水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头雁”项目培训

  返乡创业,只为“天鹅之约”

  一次回乡过年的时候,我偶然发现家乡的湖里有野生天鹅的身影。看着它们优美的身姿,我觉得生活中的烦恼好像都烟消云散了。当时恰逢政府大力鼓励人才返乡创业,于是我下定决心回到家乡。我想每日与这样的美景为伴,更想在农业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2013年,我回到老家富塘村,流转了400亩土地,开始种植水稻。

  传统水稻种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人力,不仅耗时,而且成本很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了用机器播种的方法。可机器播撒的种子分布无序,未进入垄沟的种子也不能顺利发芽。

  我观察到,拖拉机在田埂上行驶时,会留下间距约1.8米宽的两排车轮印,水流自然流向车轮印凹陷处,于是我尝试让一个人开拖拉机,另一个人在后面撒种子,拖拉机驶过后,田里的水就会带着撒下的种子一起流进车轮压出的垄沟里。这种方法一天可以播种100多亩地,比人工播种的效率高出4到5倍,水稻的出芽率和产量也大大提高。

李火水:挥洒“奇思妙想”,“风风火火”逐梦沃野

李火水在田里观察水稻长势

  勇于尝试,“奇思妙想”增效益

  2015年,我开始尝试稻虾共作。一天清晨巡塘时,我发现许多虾漂浮在水面上,急忙请来专家“把脉”,这才了解到塘底有淤泥堆积,必须进行消毒。

  起初我打算用石灰消毒,但又买不到那么多。我想起母亲种菜时会把土灶里的柴灰撒到菜叶上灭虫,便挨家挨户地收集柴灰,混合石灰粉给虾塘消毒,最终保住了剩余的小龙虾。

  几次繁育后,我发现原先6到7节长的小龙虾好像“缩水”了,这可能是种虾近亲繁殖导致的。那龙虾杂交能出良种吗?为了验证这一猜测,我收集了浙江、江苏、湖北和本地的虾种混合放进池塘中,几个月过去,竟真的培育出8到9节长的虾苗,当地虾贩都惊讶于本地竟还有这样的好虾种。

李火水:挥洒“奇思妙想”,“风风火火”逐梦沃野

李火水饲养的小龙虾

  2017年,我又尝试种了一些能开白花的莲藕。有人建议说白花还是差点意思,绿叶和红花更配。为此,我四处寻觅“红花”,终于打听到广昌县的太空莲品种,就引进了过来。

  6月,我的基地池塘里开出了红色的太空莲,在荷叶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看到这样的美景,第二年,周边6个乡镇的50多户农户开始跟着我一起种植太空莲,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当地也成了网红赏莲景区。

  这些年,我先后尝试了稻虾共作、藕虾共作、莲虾共作、稻鱼共作等种养新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资源,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李火水:挥洒“奇思妙想”,“风风火火”逐梦沃野

李火水在基地的荷花塘

  在生产管理上,我也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劳动竞赛。2020年,我在全村举办了一场“插秧大赛”,获奖者可免费在我的农场里钓鱼、钓虾或者采摘瓜果。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参加,仅用9天时间就将200亩地的插秧任务圆满完成。

  十年间,我在田间地头里越干越有劲,也越来越有信心。未来,我将坚持“新农人”的质朴本色,继续“风风火火”做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讲述人:李火水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港口华水龙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华中农业大学江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审核专家:赵慧

  策划组:宋雅娟 谢芸

  通讯员:施丹 林秋晓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扎赉特旗水稻进入插秧季

  • 辽宁大连初夏赏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10型(LCA10)”是一种较罕见的遗传性眼病,患者会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CEP290基因发生突变的人患有一种较罕见的遗传性眼病,即“莱伯氏先天性黑蒙症10型”,患者会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
2024-05-11 09:44
5月9日,在山东青岛拍摄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无人机照片)。5月9日,在山东青岛拍摄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无人机照片)。当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
2024-05-11 09:44
前不久,“面包店的香味是假的”话题冲上热搜,更带火了“食物香氛”这个概念。不少网友诧异:食物香味还能“造假”?
2024-05-11 04:40
10日上午,“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设备之一——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顺利通过工艺测试。这标志着子午工程二期项目具备迎接工艺验收的条件。
2024-05-11 04:40
5月10日,一场代号为“应急使命·2024”的超强台风防范和特大洪涝灾害联合救援演习在浙江金华等地举办。演习模拟超强台风“海神”正面登陆浙江沿海,贯穿浙江全境,钱塘江流域发生超历史特大洪水……
2024-05-11 04:40
作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2021年1月,阜航麦1号正式获得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证书,成为安徽省首个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自主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2024-05-10 09:33
(记者宋晨)5月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智慧天网一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智慧天网一号01星作为我国首颗中轨宽带通信卫星,包含技术验证A星与配试B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2024-05-10 09:33
近日,该所作物基因编辑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首个黍稷遗传转化体系与基因组编辑系统,并发布了目前最高质量的黍稷参考基因组,为未来黍稷的分子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024-05-10 06:40
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方式,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2024-05-10 06:40
在诸多产业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新赛道,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正加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大展拳脚、加速奔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力量。
2024-05-10 06:40
大食物观要求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统筹各类食物资源,协调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让老百姓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健康”。
2024-05-10 06:40
为更大规模的国产光电集成芯片和移动终端射频滤波器芯片的发展奠定了核心材料基础。
2024-05-09 09:03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看,许多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后,传统产业资源、能源成本快速增加,低成本竞争力逐渐衰弱。
2024-05-09 05:50
日前,文昌航天发射场(以下简称“文昌发射场”),再一次令世人瞩目。站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航天热土上,凝望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奔月的壮美轨迹,人们挥舞国旗、高声呐喊,满眼皆是对星辰大海的美好向往。
2024-05-09 05:40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南繁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和种业振兴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为落实中央关于种业振兴重要部署,今年发布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
2024-05-09 05:30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是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的核心环节。围绕种业振兴和产业发展所需,崖州湾科技城用好用足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全力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推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
2024-05-09 05:30
制作“数字人”时,仍需谨慎应对社会伦理和个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AI技术的滥用所带来的犯罪问题。
2024-05-08 16:52
图像识别、智能助手、虚拟人、文生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人们进一步向智能时代迈进。该系统可以为“3D+AI”研究提供真实、精细的高质量三维数据,解决目前该研究领域高精度三维数据不足的问题,为AI模型生成更高质量的视频提供实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据支撑。
2024-05-08 10:38
外科医生近日将一个大鼠胚胎的肾脏组织移植到另一个大鼠胚胎中。在出生前移植一个器官,可以使其和胚胎一起生长发育,这样器官在胚胎出生时就能发挥作用,并降低排异反应风险。
2024-05-08 10:37
近日,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任务发布了首批在轨科学探测图像。袁为民安排他担任“项目经理”,任务是完成2022年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研制的“力箭一号”火箭发射的“龙虾眼X射线成像仪”(LEIA)试验。
2024-05-08 10: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