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湖北五言陆色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安徽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培训班学员倪德,请他讲述立足当地资源,延长产业链、拓宽致富路的故事。
讲述人:倪德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乐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安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我一直认为,做农业大有可为,农业不是低端产业,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投身农业13年,从种植马铃薯、瓜蒌子再到创办乐和农庄,一路上坎坷起伏,但做农业的心却从未动摇过。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方式,我不断探寻着“打开”农业的新可能。
倪德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安徽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培训班
不爱“铁饭碗”,端起“土饭碗”
2003年,我放弃了原本安稳的工作,决心创业。2009年,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一期关于马铃薯种植的节目给了我启发,恰逢老同学邀我合伙开展蔬菜大棚种植,一拍即合的我们投资15万元,在安庆市望江县杨湾镇丰乐村流转了105亩地,开始种植马铃薯。
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当年种植的十几万斤马铃薯因错过销售时机而滞销。合伙人选择了退出,我却继续投入近20万元,改种产量稳定、成本低的瓜蒌子。两年后,这85亩地种出的作物收入达到了25万元,这次成功坚定了我做农业的信心。
倪德的乐和农庄
创业多坎坷,端稳“土饭碗”
2013年,我将蔬菜大棚面积扩大到了225亩,并准备申报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当地气候条件并不适宜,申请未获批准。雪上加霜的是,我听从别人建议种植的120亩西瓜找不到销路,损失达66万元。
2015年,一家上海公司提出与我合作种植“金陵黄露”黄桃和“贵妃红”白桃,由公司提供5万棵种苗,我负责日常种植管理。但这次尝试依然是失败的:2016年的一场暴雨将桃树淹死了一大半,我只能迅速把少量存活的果树集中起来,挪出空地种了草莓、瓜蒌子等作物,尽量降低损失。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我意识到,做农业不能空有一腔热血,种什么不能盲目跟风、拍脑袋做决策,要实地考察,对产业进行深入了解。
乐和农庄建设的荷塘
延伸产业链,打造“金饭碗”
多次外出学习后,我发现休闲农业正成为乡村建设的新亮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徽广德县的箐箐庄园,看着园中纷飞的银杏叶、热闹非凡的大棚餐厅,我想到了家中的几十亩大棚,而且离县城仅5公里左右。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打造这样一个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农庄,开拓这片农业“蓝海”?
2016年,我将原有的承包土地和大棚改造成了一个农旅融合的休闲农庄,并积极规划研学基地。为了给研学基地寻求支持,我“踏穿”了当地教育局的门槛,并反复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终于获得批准,成为了当地第一家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我们的农庄会根据季节结合当地资源,开展生动有趣的研学项目,打破本地学生只能到城市场馆和自然风景中开展研学旅行的局限。在农庄里,学生们可以感受大自然、体验农耕流程,学习农业科普知识。学生们可以挖红薯、做水果拼盘、制作声音地图、喂动物……欢声笑语响彻庄园,农庄也受到学校和家长们的好评。
农庄核心区建有10亩荷塘,荷塘边种植了大片垂柳,还建有观赏凉亭、文化长亭、木栈道等,供游客拍照打卡,驻足赏景或休息。农庄内的丰富的活动和优美的风景吸引了诸多望江市民前来游玩。自开业以来,农庄先后接待游客达8万人次,累计营业收入近700万元。
“虽然我不是本地人,但是这么多年在这里做产业,我早已把自己视为村里的一份子。”这是我发自肺腑的想法,我也尽自己所能,带领当地村民增收。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未来,我准备联合村集体成立混合制平台公司,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和乡亲们共同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的“金饭碗”。
学生在乐和农庄从事农耕体验
讲述人:倪德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乐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华中农业大学2022年安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审核专家:赵慧 华中农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副院长
通讯员: 廖小庆 施丹 王景伟
策划组:宋雅娟 谢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