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火热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的格局和品格,也培养了他的责任与担当。从退伍回到家乡那天起,他把“为乡亲们谋福利、为乡村图振兴”的想法深深地刻在心里。
退伍回乡,带领乡亲开启创业征途
1998年,王世强从部队退伍。那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不少城市工人下岗、大量农民工返乡,他看着乡亲们靠耕种自家几亩薄田养活不了身上满是补丁的一家人;孩子们考上大学,却面临因家里支付不起学费的窘境。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他便组建了一支工程施工队,决心带领乡亲改变贫困面貌,但由于承包商拖欠工资,压力越来越大,他的施工队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打拼,好不容易从几个人的团队发展到了七八十人,最后也不得不于2016年解散。
2016年5月,他回乡参加一位工友孩子的婚礼,看到家乡农田很多都荒废了,留在农村种地的基本都是留守老人,这一幕又一次触发了他的担当与责任。他把当初解散的团队成员再集合起来,成立了会宁县金贸源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军人的荣耀和部队的经历激励着王世强。靠着在部队学到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他很快建立起了一支保障有力的机械服务、种植技术服务和生产管理团队,合作社共拥有大型农机11台,配套农机具43件。他先后在会宁县土门镇流转苏堡村南湾社,土门岘村土门社、上窝窝社、畅湾社,杨岘村北山社等村民撂荒的土地4100余亩,并与当地村民达成“基础土地流转费+产业分红”的协议,吸纳社员243户,其中脱贫户56户,合作社长期用工9人,每年临时用工2100人次。
这几年,合作社年均向农民支付土地流转费19.56万元、产业收益分红39.2万元。通过合作社内部扶助机制,六年给予当地贫困大学生、残疾人、孤寡老人、大病救助共支出扶助资金11.5万元。合作社在2017、2018、2019、2020年度脱贫攻坚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社员增收致富作用显著。
技能培训,科普之花开遍田间地头
王世强常说,知识储备需要不断更新,更需要有科技力量赋能产业的意识。自2019年起,王世强开始参加不同类型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班,2022年还被选拔参加甘肃省头雁培育工程。在培训过程中,他认真完成理论培训、实践操作,积极向有关专家请教专业知识。学习、交流,他开阔了他的视野更,管理、经营理念也得到了进一步更新。
2021年,会宁县农广校确定金茂源农机农民合作社为农民田间学校,从此在王世强的带领下,金茂源农机农民合作社走上了校社联办科普农技的新路子。合作社提供场所和农机具,合作社成为农机手的实训基地,每年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土地托管等项目,以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农机大户、农机户、种植大户等为重点,聘请有关专业人员开展农作物品种选择、标准化种植、田间管理、机收减损等关键技术和关键生产环节培训,先后有一千多名学员接受了政策宣讲和技术示范推广服务。2020年以来,合作社开展以耕、种、防、收服务为主的土地托管面积达到13000余亩,为当地老百姓节约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当地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
在开展科普活动的基础上,他边学习边实践,不断引进优良品种,示范推广玉米、马铃薯各1500余亩,以山地以荞麦为主推广小杂粮1000多亩。2021年度王世强被中央农广校评为“百优保供先锋”。
多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王世强还积极推行“多元化”服务,给农户更多自主权,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提供多种服务模式包括:农户将承包地出租给合作社经营,租赁款以现金或粮食为代替,由合作社与农户进行结算。农户承包田自主经营,由合作社提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土地托管服务和技术指导服务。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选择合作社为其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和主要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服务等。
通过头雁项目的学习,他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导师张保军教授的旱田高产技术,积极推动当地农民参与到农业新技术和农产品品质管控中来。在合作社的牵头下建立观摩试验田,引导农户开展技术服务、质量管控,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户的收益;通过农户高收益的种植管理模式吸引更多散户加入,计划在三五年内吸引区域性散户600户,优先让当地农民参与并拿到高利润的回报,让有了盼头的农民加入他们规划的共同富裕之路,实现助农就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和目标。
王世强作为近几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锻造的诸多“土专家”“田秀才”中的优秀代表,在农业发展的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方面,发挥了高素质农民的示范带头作用。当前,会宁县正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契机,把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培育高素质农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王世强也期待着更多的农民朋友能像他一样,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推动者。
讲述人:王世强 甘肃省会宁县金茂源农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
审核专家:廖丹凤 中国农学会研究员
编辑:谢芸 涂子怡
校审:王媛媛(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