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总感觉身心疲惫?这四招帮你有效恢复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总感觉身心疲惫?这四招帮你有效恢复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2023-11-03 09:18

  当我们感觉劳累、不想说话、情绪不佳、没有胃口并且脑子不转时,这是身体在告诉你:身体电量已经触底,需要充能和休息。让身体休息、恢复精力的方式看似有很多,但是事实却很残酷:有的人“充电5分钟待机2小时”,有的人“充电2小时待机只有5分钟”。

  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各自体质不同,也和你的充电方式是“快充”还是“慢充”、是“充电成功”还是“无效充电”,以及你的耗电方式是“省电模式”还是“费电模式”、是“变频”还是“定频”有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从“我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我感觉棒极了”?今天来详细说说。

  睡眠休息

  快速减轻疲劳,加快恢复速度,让身体精力充沛的方法,睡眠永远蝉联冠军。但是,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过度都会加重疲惫感、引发各种身体疾病。

  1、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重要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是睡眠质量不好,睡再长时间也是做无用功。也就是说,提高睡眠质量,才能达到利用睡眠缓解疲劳,实现休息的目的。

  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在固定的时间起床,能有效调整每天的节律。或在睡觉前洗个热水澡放松身心等。

  2、“睡眠负债”的有效补救方法

  “睡眠负债”是指睡眠不足导致疲劳无法恢复而残留了下来,疲劳就会像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滚利,是隐性疲劳的原因之一。出现了“睡眠负债”,需要及时修复、避免隐性疲劳继续累积。

  3、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已经“睡眠负债”呢?

  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注意,不是睡懒觉或者睡回笼觉),计算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相差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自然醒的睡眠时长-工作日的睡眠时长≤2,即每天没有负债;自然醒的睡眠时长-工作日的睡眠时长=3,即每天负债1小时;以此类推。

  4、如何偿还“睡眠债务”呢?

  可以试试有计划地多睡一点。补觉是偿还睡眠“债务”的方法,但是想要睡个昏天黑地以便一次性还清,只会扰乱你的生物钟,让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因此,有计划地补觉,才有利于疲劳恢复。

  例如,如果你工作日每天“睡眠负债”2小时,一周下来“负债”共10个小时,那么,可以在节假日的前一天提前1个小时上床睡觉,第二天早晨推迟1个小时醒来,这样就可以偿还2小时的“睡眠债务”,周末两天下来,能偿还4小时“债务”的同时,又不会扰乱生物钟。而剩下的6小时“债务”,则可以利用其他休息方式补足。

  5、工作间隙打个盹儿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从1995年开始,针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睡眠时间会缩短30分钟至2.5小时的问题,积极开展了名为“NASA Naps”的午睡研究,以最大程度补救宇航员因为睡眠不足而出现执行任务障碍的严重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白天平均假寐26分钟的宇航员,认知能力提高了34%,注意力提高了54%。

  因此,如果前一晚的睡眠质量不太好,或者睡眠时长不够,累积了“睡眠债务”,不妨在中午或工作间隙打个盹儿,既能有效消除困意、缓解疲劳、补充精力,还能减少隐性疲劳的累积。

  运动休息

  众所周知,运动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身体休息、减轻身体疲劳感、提高睡眠质量,帮助恢复活力。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强健大脑,达到缓解心理疲劳效果的“灵丹妙药”。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running high),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虽然身体会酸软无力,但心情愉悦、酣畅淋漓的体验。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许多参与正向情绪调节的神经调节物质: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等。以上这些神经递质,都与愉悦感相关,都能归属于“快乐物质”的范畴。

  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蛋白质,对产生新的神经元、保护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促进突触形成以及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运动不仅让你感到轻松快乐,还让你头脑更清晰,实现情绪充能和大脑充能,变得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空出时间做高强度运动,但在没有太多空闲时间时,可以尝试一些微运动,缓解疲劳,实现充能:

  1、60 秒摇摆身体

  摇摆运动是克服久坐带来的疲劳和危害的良方。站起来,扭扭脖子,伸伸腰,转转胳膊,摆摆腿,抖落抖落因为久坐而积聚的疲劳,放松僵硬的关节、缓解紧绷的肌肉和促进血液循环,能够缓解身体疲劳,也能减轻心理压力。

  2、起身接水喝一口

  将“接水喝”作为一个提醒自己暂时休息的契机。给自己准备容量小一点的水杯,当水喝完时,起身走到饮水机接水并喝一口,一举三得地实现短效休息、轻微运动和充分补水的目的。

  户外休息

  户外能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光照能促进维生素D的分泌,自然光可以降低近视和疾病风险、减轻眼睛疲劳,自然光能够调整生物钟和心情等等。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日照水平会影响血清素(serotonin)的水平。血清素,也叫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是“调节心情”的关键物质。如果你平时很忙,那么周末是你户外活动、休养生息、补足日照的好时机。当然,工作日也不要错过户外的机会:

  1、上班方式改用步行/骑行

  上班路上或者在某一段路程改用步行或骑行的方式,运动的同时还能晒晒太阳,绿色、低碳又健康。

  2、休息间隙到窗边站一站

  即便室内光线充足、明亮,但是与天气晴朗下的自然光亮度和强度相比,仍然相差10倍以上,因此室内的日常照明无法替代自然光。如果你的工作实在太忙,上班时间也很紧张,不妨在起床或者休息间隙,到窗边站一站,接受一下自然光,也能促进血清素的分泌。

  饮食休息

  人们在疲惫时,会难以自控地渴望高糖、高盐和高碳水,这是因为在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之后,体内血糖值下降,人会变得暴躁或情绪低落,急需糖、甜甜圈和可乐瞬间提升血糖水平。

  但是,高血糖水平会刺激胰岛素的大量释放,以便将过多的糖分转化为能量。高糖食物让血糖快速上升,进而刺激胰岛素过度分泌又让血糖快速下降,如果身体长期出现这样的血糖波动,容易引发血糖崩溃,造成胰岛素抵抗,妨碍身体有效地利用葡萄糖,从而导致能量不足,使人感到疲劳和虚弱。而且高糖摄入可能引发体内的炎症反应,干扰正常的能量代谢和免疫系统功能,众多研究已经证明,慢性炎症与疲劳感高度相关。

  因此,高糖高碳水的饮食方式,不仅不能让你缓解疲劳,还会造成慢性疲劳。那么,疲惫的时候实在想吃东西怎么办?请认准咪唑二肽,能帮你对抗疲劳的身体。

  相信大家都知道,候鸟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定时迁徙来变换栖息地,每次迁徙都需要长距离持续飞行不休息,是什么支撑它们在高速耗能的同时,还能长时间待机呢?科学家们在研究候鸟的抗疲劳机制中,在候鸟翅根里发现了大量咪唑二肽。

  咪唑二肽是一种蛋白质,是毫无疑问的最强抗疲劳成分,在人类和某些动物中广泛分布。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通过增加体力消耗大的部位的咪唑二肽含量,来实现抗疲劳的效果。

  事实上,生物体内存在着“咪唑二肽合成酶”这种物质,密集分布在消耗剧烈的器官里,例如人类的大脑和骨骼肌、鱼类的尾鳍、家禽的胸部,咪唑二肽合成酶在身体最疲劳的部位,促成咪唑二肽的合成,发挥精准抗疲劳的神奇效果。

  值得欣喜的是,咪唑二肽能够通过饮食来补充。因为咪唑二肽一被消化,会暂时分解为两种氨基酸,随着血液流动被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在最疲劳的部位,通过“咪唑二肽合成酶”重新合成,发挥作用。

  在我们的日常膳食中,鸡胸肉是咪唑二肽含量最高的食材。鸡胸肉能成为减肥食材榜首,不仅仅是因为低卡路里、高蛋白质,更是因为100g的鸡胸肉就能摄取并吸收200mg的咪唑二肽,大大缓解了在运动过程中造成的骨骼肌疲劳。

  因此,当你备感疲惫且饥饿难耐时,鸡胸肉排、风干鸡肉条、鸡肉肠将会是你缓解疲劳、快速恢复、健身解馋的最佳选择。总之,疲劳就像债务,如果不及时缓解,就会逐渐累积和升级为慢性疲劳。而有效休息是还清这种疲劳债务的关键,及时的自我照顾、调整生活方式,可以帮助预防疲劳的产生和积累,确保我们能够保持身心健康、精力充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静

  审核专家: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研究员唐芹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