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岁时节日 | 霜降】霜降菊花黄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岁时节日 | 霜降】霜降菊花黄

来源:北师大民俗学公号2023-10-24 11:35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同时也是季秋的第二个节气。《吕氏春秋》在记录与节气划定相关的内容时说到了“霜始降”,说明节气在最初完成对于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划定之后,开始向气温、雨量、物候等方面发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大多在晴天形成,即人常说“浓霜猛太阳”之理。寒霜起于晴朗的秋夜,地面上如同掀开了被,散热颇多,如果温度骤然下降,水汽就会凝结于草叶、泥土之上,或是形成细细的冰针,或是形成六瓣的霜花,熠熠闪光。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作“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

  太阳运行至黄经210度时,即为霜降,属于农历九月中气。从公历10月23日前后开始,每五日为一候,霜降共有三候:

  霜降初五日,初候豺乃祭兽。霜降前后,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多者便摆放起来,用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像是在祭祀,如同人间收获新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霜降又五日,二候草木黄落。《秋风辞》云:“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通典·礼》曰:“季秋而草木黄落也。”寒霜侵袭,大地上的草木的叶子都枯黄掉落。

  霜降后五日,三候蛰虫咸俯。《齐民要术校释》:“蛰虫咸俯在内,皆墐其户。墐,谓涂闭之,此避杀气也。”昆虫全部蛰伏在洞中,不动不食。

  《逸周书·时训解》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草木不黄落,是为愆阳。蛰虫不咸附,民多流亡。”如果豺不摆放鸟兽,武士们将无所作为;如果草木不枯黄落叶,这就是阳气有差错;如果冬眠动物不蛰伏,老百姓会四处流浪。

  霜降百工休

  《礼记·月令》曰:“霜始降,则百工休”,天气肃杀,农事基本告竣,但是人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社会活动需要参与。清代有一首《龙江杂咏》提到了国家的军事活动以及人们对此的关注:

  新制缺襟五尺袍,喜逢霜降动江艘。

  河神庙里明朝去,多破功夫看水操。

  各营水操例在霜降前十日。

  除了操练之外,旧时还有祭旗纛的仪式,是古代霜降日军队的一种官方祭祀活动,表示对于战争中旗鼓的重视。纛,是最初的军旗,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出现在旗帜的顶端部分,因此又称作旗头。中国古代神话中有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据说黄帝擒住蚩尤之后,用他的身体做了四种东西:剥下蚩尤的皮做成靶子让大家射;剪下蚩尤的头发绑在木杆上成为旌旗;用干草填满蚩尤的胃做成足球被大家踢;将蚩尤的肉剁成肉酱分给子民吃。其中的蚩尤之旌,很可能便是军旗的肇始。宋代曾巩有一首诗《晓出》写道:

  晓出城南罗卒乘,皂纛朱旗密相映。

  貔貅距跃良家子,鹅鹳弥缝司马令。

  夺标一一飞步疾,盘槊两两翻身劲。

  霸上今朝且儿戏,卫青异日须天幸。

  祭旗纛

  皂纛在古代属于最重要的军旗,一般只出现在天子的仪仗队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征伐之前举行的祭祀被称为码祭,目的当然在于保佑出征顺利、平安。自汉以后,码祭的主要内容便是以军旗祭祀神祇,而此时军旗正式的称呼就是旗纛。明代高启《观军装十咏·纛》写道:

  发乱野牛惊,神专大将营。

  师行当祃祭,坛卜戮番生。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京师建造旗纛庙,庙祀时间是春秋两祀,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此后,祃祭正式纳入国家吉礼。清代,皇帝亲征时要在堂子内祭旗,建御营黄龙大旗,其后分列八旗大纛及火器营大纛各八面。

  霜降前后,正在收获中的农人们举办迎社火的活动。社火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清代河北沧州霜降之后,农民会举行集体狩猎活动。

  湖北应城县(今应城市)霜降忙完农事后,《应城县志》曰:“相约朝山进香,以祈福佑,远则均州五当,近则黄陂木兰,沿路宣‘南无佛’号,谓之‘还愿’。”

  霜迎秋果鲜

  严寒逼来,纵然是侵杀百草的利剑,但事实上“霜降”并不等同于“霜冻”。霜降仅仅是一个节气,在这个时间段落里很多地方都会凝霜,但霜冻却是因为夜晚土壤表面温度骤然下降而使得植物体内水分发生冻结、代谢过程遭受破坏的一种危害。其实,霜降时分,很多应时的果蔬上市,反而是“一年补透透,不如霜降补”的大好时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令属金宜补,所以民间才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

  自古以来,柿子都是秋季的应时食物。《礼记·内则》记载了当时规定柿子是国君日常食用的三十一种美味食品之一。南北朝时期,梁简文帝曾称赞柿子是:“甘清玉露,味重金液”。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总结出柿树有七大好处:“一寿、二多荫、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宋代张澂有一首《椑侯柿》诗写道:

  家山谬说冷糖霜,未若椑侯远擅场。

  甘似醍醐成蜜汁,寒于玛瑙贮冰浆。

  学书博士空题叶,病渴文园却屡尝。

  不识梁侯底处所,虎贲要是似中郎。

  柿子

  天气渐凉,寒霜降临,秋燥明显,燥易伤津,所以可适当吃些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诸如柿子。而至元末明初时期,自然灾害频繁,人们对柿子可以代粮充饥也有深刻的认识。据传,明高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经常没有食物可以果腹。有一年的霜降,朱元璋已经两天没吃饭,突然看到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于是,他就饱饱地吃了一顿柿子。若干年后,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年霜降日再次路过那棵柿子树旁,便将红色战袍挂在树上,封其为“凌霜侯”。

  民间素有“小人参”美称的萝卜,也在霜降时节进入收获的时间。萝卜,早在《诗经》中就有被食用的记载,大抵“葑”“菲”之类。从北魏的《齐民要术》到清代的《随园食单》,各种萝卜美食不胜枚举。古代农书中曾评价萝卜为:“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生吃也行,熟吃也好,可以腌成萝卜条,也可以晒成萝卜干,花样繁多,可以吃到“离了萝卜摆不了席”的地步。宋代苏轼《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中写道:

  我昔在田间,寒疱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像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醉膻腥。

  东坡羹,大抵是将萝卜、白菜、大米等一锅乱炖。因其鲜美,也因食材几乎都出自自己的辛苦劳作,或者最重要的原因是羹中有着苏轼最爱的萝卜。据说,苏轼与其兄弟苏辙一样,深信长生之术,大抵是看了很多关于萝卜养生的介绍,就此相信萝卜能延年益寿,终陷于“萝卜”宴中。

  旧时北京还有霜降时吃兔肉的习俗,也称迎霜兔。明代《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曰:“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日下旧闻考·风俗三》也曰:“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有人认为,这种民俗或许和清代皇帝爱好打猎有关。皇上到关外的木兰围场打猎,而一般旗人到京城的西山打猎,于是猎到的野味便成为这个时节吃食的最佳选择。兔子应霜降之日,美名日迎霜兔。时至今日,北京稻香村仍在霜降前后推出熏兔肉,作为应时食物。

  迎霜赶歌圩

  霜降节是壮族典型的民俗节庆,主要流行于广西的天等、大新、德保、靖西、那坡等地,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霜降期间,壮族霜降节庆持续三天,分为“初降”(或称头降)、“正降”与“收降”(或称尾降),其中的“中降”为节庆活动的高潮。壮族霜降节主要依托于稻作文化,最初是壮族民众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的形式,后又融入了纪念民族女英雄抗击倭寇的事迹,传播民族历史文化,宣扬保卫家园、谋求平安的民族精神。

  初降这一天,传统要敬牛,即让牛休息。此时壮乡的晚稻已经收割结束,劳作了一年的乡民们会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四面八方的亲戚朋友。清光绪《归顺直隶州志》“霜降节”的记载中提到:霜降前一日,各家各户会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并做迎霜粽以酬谢友邻,分享快乐是霜降做迎霜粽的初衷和根本用意所在。此外,初降这天的庙会也是很早开始,客商们早早地摆开摊位,各类商品,应有尽有。

  正降的上午敬神。人们先拿着祭品到娅嫫庙祭拜进香,一些人还打扮成士兵模样,举着牙旗,敲锣打鼓,在狮子的开道下把娅嫫画像抬出来巡游。娅嫫神所到之处,锣鼓喧天,迎神的鞭炮声不断,沿街商家也会开门点上三炷香朝拜。游神结束后,霜降节进入闻名的“霜降圩”,人们认为霜降节购买的东西耐用,吉祥。所以,旧时人们会省下一年的钱,到霜降节时才买新东西,图个吉利。正降晚上,是丰富多彩的文娱表演时间。人们搭起舞台演壮戏,或是对山歌,对歌有时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收降,形成规模宏大的霜降歌圩。

  壮族霜降节最初是壮族民众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的一种聚会形式,表达对于五谷丰登的祈盼与喜悦。明代嘉靖年间,壮族霜降节融入了纪念民族女英雄抗击倭寇的英雄事迹的内容。清代,壮族霜降节进入鼎盛时期,物资交流更趋繁荣,甚至还有越南客商远道而来。此外,还有山歌对唱、戏剧演出、走亲访友等内容。改革开放后,壮族霜降节又增加了祈福长寿以及篮球、拔河比赛等活动。从此,壮族霜降节不仅仅是稻作文化传统的体现,更是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壮族霜降节

  2010 年,广西天等壮族霜降节入选第三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名录;2014年,又被列入国家级第四批非遗项目名录;2016 年 11 月,“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者: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艳(山东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民俗学博士)

【岁时节日 | 霜降】霜降菊花黄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焕新升级

  • 三名科学家获得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