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鱼鸟相伴游:“九曲十八弯”中的生态天堂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鱼鸟相伴游:“九曲十八弯”中的生态天堂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5-24 16:5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黄河九曲十八弯”,筑成一道道富有诗情画意的黄河风景,讲述一个个回肠荡气的历史故事,这条个性独立鲜明的母亲河,既可以让我们欣赏“黄河落日圆”的优美,也可以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而黄河的伟大和对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远远不止是小说和歌词所传唱的。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

  黄河流域的水生生物虽然没有长江多,但为人类奉献了鱼类130多种鱼类,还有虾、蟹、贝、藻以及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共计超过400种。著名的秦岭细鳞鲑、水獭、大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娃娃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都分布在黄河流域内。

  黄河的生物多样性也体现在其流域的湿地类型多元丰富,如果计算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在内的土地面积,总面积达39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面积的6%。广袤的湿地也孕育出多种多样的神奇动物,除了上述的鱼虾蟹贝藻之外,最壮观的动物群是水鸟,据统计,黄河流域的湿地拥有水鸟达100多种,超过全国水鸟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

鱼鸟相伴游:“九曲十八弯”中的生态天堂

湿地与水鸟 作者提供

  据了解,目前黄河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共58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8处。

  黄河流域渔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历史,有3000多年时间是以黄河河南段为中心书写的,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强盛期,不仅书写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篇章,也体现了生动丰富、立体多元的黄河渔文化画卷。

  黄河流域9省份拥有20处世界文化遗产、8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在这些文化遗产中,肯定缺少不了渔文化这道亮丽风景。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就是半坡人劳动生活的艺术反应。半坡人住在靠近河水的地方,捕鱼为食,鱼对他们的生活太重要了,因此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鱼钩、鱼叉,很多彩陶上也绘画着鱼,表现出黄河岸边生活的群体早期的渔文化。这说明黄河渔文化在中国渔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内陆渔文化的代表。

  黄河是大禹治水的流域,而“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是与鱼相关的传说故事中最早、最广、最完整的故事。这则故事所说的正是大禹疏通黄河洪水至山西省河津县西北部,古诗云:“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黄河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河中鲤鱼也无法溯流而上,只能奋力跃过龙门,直至今日,这个故事仍用于鼓励人们全力拼搏、砥砺奋进。

  在历史文物中,把鱼表现得最细腻的当数敦煌壁画中的两尾大鱼,是以鲤鱼和鲫鱼为基础神化的,其线条流畅、鳞片清晰,双目炯炯有神。

鱼鸟相伴游:“九曲十八弯”中的生态天堂

西夏-榆林窟003号窟西壁 图片来自网络

  自古以来,表现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等各种社会活动的诗词和文献中,都十分注重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明代诗人就写有《渔村夕照》,描写捕鱼归来的喜悦与夕阳相映。

  唐代小说《酉阳杂俎》记载了唐肃宗于安史之乱时驾临灵武,女娲化人携双鲤觐见肃宗的传奇故事。黄河中游地区鲤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鲤鱼形象广泛地呈现在年画、绣品、雕塑等作品中,鲤鱼吉祥有余的寓意也是人们喜爱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逢年过节的宴席中,鲤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经过上千年沉淀滋养,黄河流域水产资源丰富,吃鱼文化是黄河渔文化中最凸显的文化形态之一。黄河流域居民素来喜欢吃鱼,对各种鱼类的烹饪也具有独到的技术。唐朝人最喜欢的吃法是鱼鲙,就是把鱼细切成丝的一种饮食加工法。在宋代,流行的河鲜菜品则更加丰富。

鱼鸟相伴游:“九曲十八弯”中的生态天堂

黄河鲤 图片来自网络

  黄河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流域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生态脆弱区流域之一。而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是衡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受水资源禀赋条件、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受到了较大威胁。

  黄河水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黄河流域部分干支流污染严重,涉水工程的建设及运行对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境造成了影响,黄河水生生物资源量减少,北方铜鱼、黄河雅罗鱼、兰州鲶等鱼类物种减少、栖息地萎缩,濒危物种保护问题突出,外来入侵物种的不利影响显著增加。

  生态空间挤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由于人类过度干扰管控,加剧了生态空间胁迫与功能萎缩趋势。流域河湖自然生态保护和廊道生态环境功能,面临着复杂影响和系统失衡问题,河湖生态功能损害,生物多样性加速减少。特别是水电资源开发集中河段鱼类生境发生较大改变,土著鱼类物种资源严重衰退。近三十年间黄河鱼类物种减少约一半,土著和濒危保护鱼类资源减少超六成。

  我们为保护母亲河做了什么?

  近年来,为提高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相关部门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包括开展黄河水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并建设观测网络,评估黄河水生生物受威胁状况;加强珍稀濒危和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以及修复涉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受损的栖息地;系统开展替代生境保护、鱼类庇护所建设、连通性生态恢复、生态岸线保护等措施。保护鱼类资源和“三场一通道”生境。加强对黄河流域原生鱼类等自然物种以及生物群落多样性保护等等。

  2021年,在疫情肆虐之时,有报道称在黄河口近海水域发现一条成年黄河鱽鱼,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黄河鱽鱼首次被发现。这个消息不但让为生态系统的修复付出心血的科技工作者感到非常欣慰,也让所有欢喜和爱护大自然的人无比兴奋,为黄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提升了信心和动力。

鱼鸟相伴游:“九曲十八弯”中的生态天堂

黄河鱽鱼 图片来自1955年 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张春霖

  《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颁布之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新要求,要恢复水生生物的完整性,重现重点河流和主要支流土著鱼类或土著水生植物的水体清单,修复与保护“三场一道”,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尤其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们来说,母亲河的健康,就是中华民族的福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早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作者:刘雅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

  审核专家:代国庆(中国藻业协会秘书长)

  编辑:武玥彤、谢芸

  校对:袁典(实习)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坚守岗位 为了万家团圆

  • 新高铁助推文旅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