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新驱动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能源·生态 > 正文

创新驱动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科技新闻网2023-05-23 09:11

  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河流。历史上,黄河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沿岸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从古至今,黄河的治理都是兴民安邦的一件大事,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团队负责人张金良坚守黄河保护治理一线38年,针对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基本特性,围绕多沙河流水利工程设计与调控,带领团队从“增水、减沙、调控水沙”等多个方面持续开展研究,建立了泥沙工程控制理论技术体系,创建多沙河流水库“蓄清调浑”工程设计运用方式,完成黄河调水调沙原型试验并实践应用。主持设计了黄河古贤水利枢纽、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黄河下游生态治理工程等,主持编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助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百炼水沙调控新技术 助力重大水工程设计

  张金良带领黄河泥沙工程创新团队致力于多沙河流水工程“软件系统”——水库运用方式研究,探明了“水库-河道”水沙运动能耗机理,揭示了泄水建筑物布设、运用与水库调沙及有效库容保持的互馈机理,提出水沙关系协调度及计算方法,确立了水沙调控的目标准则,构建了水库淤积形态控制、拦沙库容再生利用、挟沙径流跨年调节等关键技术,将以往主要通过“蓄、排”实现有效库容保持的“蓄清排浑”设计理论技术发展到“蓄、调、排”全方位协同的“蓄清调浑”新阶段。

  黄河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面临堤防决口、河流改道等重大防洪安全问题。张金良团队创建“人工塑造异重流”排沙技术和调水调沙三种基本模式,参与建立了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网络版软件系统”—黄河调水调沙理论与技术,并在治黄史上首次系统开展了调水调沙原型试验和生产实践。2002年以来实现下游河道冲刷泥沙32亿t,河底全线下降2.6m,主槽过流能力由1800m³/s增加至5000m³/s,彻底扭转了下游河道持续淤积抬高的险恶局面。

  受泥沙问题制约,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超高(年均含沙量100~200kg/m³)和特高(年均含沙量200kg/m³以上)含沙量河流水库设计无成熟技术。张金良带领团队以健全水沙调控体系为“基础硬件”,先后担任黄河古贤、泾河东庄等重大水沙调控工程项目设计总工程师,创建了高、超高、特高含沙量河流水库淤积形态设计与控制、坝前双泥沙侵蚀基准面构建、枢纽泥沙安全防护等新技术,破解了工程设计中多项世界级难题,开启了含沙量百公斤级以上河流建设重大水工程的先河,促成重大枢纽工程落地,推进了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建设进程。

  攻坚泥沙控制新理论 革新淤地坝构建技术

  张金良带领黄河泥沙工程创新团队从系统治理出发,以工程控制论为统领,提出自黄河泥沙产生到输移入海全过程分为“入黄泥沙控制-水库泥沙控制-河道泥沙控制-河口泥沙控制”的四级控制体系,揭示出系统间“控制-传递-影响-反馈-控制”的运行机制,提出泥沙工程调控指数,建立了黄河泥沙工程控制模型体系,形成黄河泥沙工程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为黄河泥沙治理、黄河泥沙工程控制措施的布局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最直接有效的措施,现行淤地坝为均质土坝,易漫顶溃决,常诱发坝系连溃,导致黄土高原拦沙防线脆弱、“头顶库”防洪风险大等问题。黄河泥沙工程创新团队首创了“为淤地坝穿上‘防护衣’、滞洪库容用于拦沙”的设计新理念,在防溃决新型坝工结构、黄土固化材料及施工装备、小流域高含沙洪水设计方法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发明了一种集新理论、新方法、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于一身的防溃决多拦沙新型淤地坝,实现淤地坝漫顶不溃、坝系长期安全稳定,守牢了“头顶库”防洪安全底线。

  深思水网西线新方案 研发隧洞掘进新设备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国家水网建设的战略性工程,工程规划总调水量170亿m³,原工程线路方案存在调水比例偏高等问题,导致前期工作一度停滞。作为设计总工程师,张金良带领团队创建“多要素协同评价-多目标优化调整-多效益方案优选”的调水工程增水技术体系,提出了南水北调西线下移线路,形成了上下线组合调水的新方案,并通过水利部审查,为国家再次启动工程论证、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修编(西线部分)奠定了良好基础。

  传统TBM遭遇超硬岩时存在“破岩难、掘进慢、磨损高”三大世界级难题,长期制约交通、铁路、水利等领域隧道工程建设进程。张金良团队提出了“高压水劈裂-部分围压解除-压-剪-拉”破岩新机理,主持TBM超高效掘进成套装备研发,首创高压水射流与TBM滚刀耦合破岩技术,成功研制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水力耦合破岩TBM,在福建龙岩输调水工程开展工业试验,同等推力条件下贯入度提高30%,刀具损耗减少20%。研究成果是TBM破岩技术的重大创新,是TBM设备从技术引进、集成创新走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具体体现。

  开创生态治河新模式 谋划黄河高质量发展

  下游河道为“二级悬河”不利形态,漫滩洪水易直冲大堤,威胁滩区190万人和堤外防洪保护区1.3亿人的安全。张金良团队创新提出“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的多沙宽滩河流生态治理新策略,因滩施策,创建宽滩河段断面形态重构等技术,构建“高滩建镇安居、二滩生态集成、嫩滩生境成廊”的滩区空间治理新格局,消除“二级悬河”对黄河安澜构成的重大威胁,应用于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为筑牢黄淮海平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金良团队积极谋划黄河保护治理顶层设计,主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以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目标,提出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规划布局和措施,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提供了纲领性文件。相关成果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张金良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服务治黄是我们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我们的理念,既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责任。如果从精神层面来讲,每一个治河者都应该有这种家国情怀,否则,我们的黄河治理靠谁?就要靠我们一代接一代人的奋斗”。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

  • 习近平会见刚果(布)总统萨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