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本期邀请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缘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法人、华中农业大学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敖木希勒,请他讲述自己从海外学成归来后,回到家乡草原投身养殖业的故事。
讲述人:敖木希勒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缘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法人 华中农业大学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希勒哥,我要跟你干!”自从我返乡创业的事迹被报道后,越来越多年轻人找到我,希望和我一起在家乡的大草原上干出一番事业。
敖木希勒参加西乌珠穆沁旗政协会议
少养精养,还草原一抹绿色
我出生于内蒙古大草原,2016年,我和妻子一起去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留学。看到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我和妻子决定抓住机遇回家发展。
春天的草场一根草都没有,全是马粪,一眼望去黑乎乎的。这是草场前几年的真实写照,由于畜多草少,草场面临严重的退化问题。2018年,我接管了家中2460亩草场、100多匹马和1000多只羊。看着几乎不长草的草场,我很是忧愁。我开始思考,如何在保证稳定收入的同时修复草场,还草原一抹绿色?
要解决这个问题,传统做法是拉长畜牧舍饲时间,或者喂养精饲料来代替放牧,但这样可能会增加养殖成本、影响收入。我决定调整牲畜种群结构,给草场生态“减负”。
从2019年开始,我把喂养的羊和马陆续换成50头西门塔尔牛和100只羊。由于牲畜数量减少,对青草的需求降低,草场得到了极大恢复和改善。在收入方面,由于新喂养的品种牛利润更高,加之人工饲养成本降低,我们于2021年开始实现盈利。
敖木希勒在喂牛
数字赋能,让养牛更科学
刚开始养牛时,由于冬天非常冷,舍饲基础设施简陋,母牛受冻后掉膘特别厉害。我们每天在舍饲里喂食、看病、助产等,忙得脚不沾地。即使这样尽心照料,还是有一些牛死去。
这种情况让我意识到,必须要改变传统畜牧养殖方式。我借鉴欧洲标准化、机械化养殖模式,在草场和舍饲安装监控设备,用手机随时观察草场和牛群动向。这样一来,我就能第一时间观察到母牛的夜间生产,大大降低了犊牛死亡率。
此外,我还更新了草库、暖棚、铲车、电动撒料车等硬件设备,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投喂草料。
除了为每头肉牛打上耳标,更好地照料处于不同生长周期的牛,我还给每头牛做了电子系谱,将父母血统、生长情况、疾病、出肉率等关键数据记录在数据库中,避免近亲繁殖的同时实现数字化管理,在售卖种牛时,也方便顾客挑选更合适的牛。
敖木希勒向牧民们展示数字化牧场
授人以渔,带领大家“犇”向富裕
由于我家喂养的牛每头平均收益比传统品种高出7000~10000元,越来越多牧民前来购买我家犊牛配种。这也让我意识到,应该在更新优秀种源上下功夫,带动周边牧民们提高养殖效益。
2019年冬天,我去吉林自学肉牛冷配技术,用高品质种牛的冻精为母牛进行人工授精,不仅可以实现繁育良种,还可以精准预测母牛生产时间,提高犊牛存活率。
我成立了西乌珠穆沁旗牧缘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吸引10户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走集中规模化养殖道路。
作为当地的示范合作社,我们于2022年开办了肉牛人工授精培训班,手把手传授肉牛冷配技术。截至目前,已经有近100名学员掌握了这项新技术,新繁育的牛相比以前平均每头收入提高3000~5000元。有的学员不仅给自家牛进行人工授精,还能服务附近牧民,开拓了新的增收渠道。
敖木希勒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头雁项目学习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我希望未来能影响更多年轻人,携手在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
讲述人:敖木希勒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缘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法人 华中农业大学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学员
策划组:宋雅娟 谢芸 武玥彤
通讯员:施丹 林秋晓 王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