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面对“非粮化”“非农化”整治之后清退的农田,要如何恢复其种粮属性,守住百姓的“饭碗田”?记者来到浙江省长兴县城山沟村,实地探访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产业专家团发展的稻蛙复合生态种养技术,如何让复垦稻田实现“一地双收”。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张均华】稻蛙共生的话,因为水稻本身就属于类似于湿地的作物,青蛙又属于两栖动物,平时都生活在比较湿地的环境。这边比如说单季稻,我们是5月底到6月初左右插秧,经过一周左右的返青,新的根扎起来了,完全正常生长的时候,我们把3~4克的这种很小的黑斑蛙投放进去。基本上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成长,黑斑蛙就可以收获了。
黑斑蛙是一茬一茬的收获,有一个笼子一直赶,小的就从笼子里逃出去,就跟我们捞鱼似的,只有超过一定量的,比如是40克以上这样子的它才会捞进来,然后越大的卖的价格越好。所以说从8月份就开始销售黑斑蛙,然后一直销售到10月份左右,黑斑蛙都已经销售光了。然后我们就开始收获大米,我们大米就是卖优质优价。
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研究的“稻蛙生态循环种养”利用“稻田养蛙—青蛙除虫—蛙粪还田”的共生循环模式,形成了符合自然生态的循环链,实现水稻种植和黑斑蛙养殖全过程常规化肥、农药零使用。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张均华】我们从整地开始,严格按照水稻高产优质标准来整,然后水稻品种的筛选,最重要先优质高产,再然后它的整个生育期跟我们的黑斑蛙要比较吻合。
整个生育期的话,我们会控制肥、药的投入,然后病虫害频繁的时候,我们是一周过来一次进行监测。水稻有些病害,如果不得不防的话,我们会让大户施用生物农药,保证水稻和黑斑蛙的安全和健康。
稻蛙共生就相当于是蛙在稻田里边,尤其是下层的虫害基本没有,因为青蛙都把它吃掉了。等到夏天七八月的时候,一桩的水稻根部里,可能会有三五只的青蛙在里边,都围在基部,吃水稻下边这些小虫子,包括那些小虫害它全都吃掉了。有些水稻上面的虫子,只要是露在外面的,青蛙有弹跳作用,它都可以吃掉。
乡村振兴可以是多方位的。等到夏天的时候稻田非常漂亮,好多小朋友会来钓青蛙,这样也是增加一笔收入。
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通过“村-企-农户”结合的方式,在城山沟村开展稻蛙生态种养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合作。经过测算,稻蛙复合种养田每块田可以出产优质稻谷400到500公斤,通过节省农药、肥料和施肥人工成本等,每亩种稻纯收益在2000元左右;养蛙收益方面,第一年除去5000元的建设成本,纯收益也达到2000元,如果成本平均到5年的话,一年青蛙的纯收益有4000多元,稻蛙共生模式不仅提高了种稻收益和农民种稻积极性,也为“非粮化”农田整治和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张均华】我们古代就是说稻花香里说丰年,所以说稻蛙它是一个天然的共生体,不仅是(稻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还有我们吃得安全健康。我们还希望老百姓能够真的提质增效,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科学审核:张均华(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监 制:战 钊
策 划:宋雅娟
记 者:宋雅娟 肖春芳
鸣 谢:中国水稻研究所
联合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