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还记得西游记中的犀牛怪吗?冰河期真的有!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还记得西游记中的犀牛怪吗?冰河期真的有!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3-05-03 18:05

  在浩瀚的演化长河中

  犀牛家族曾经出现过无数奇形怪状的成员

  其中有些长得好像一匹马(跑犀)

  有的长出了长鼻子试图装象(卡地犀)

  还有的变成了个啤酒桶(远角犀)

  在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古犀当中,冰河期三犀可谓是知名度极高的存在,可分别对应辟寒、辟暑和辟尘三位大王。

  历史上的各类犀牛 来源:Reddit

  辟尘大王

  长有“冲天巨角”的板齿犀

  板齿犀(Elasmotherium)是出现过的最大犀科物种,具有媲美亚洲象的吨位,最具特色的就是它们额头上的那根如同“避雷针”般的大角,这根额角实际上是由鼻角、额角合并而成的。

  同时根据化石显示,板齿犀类的牙齿齿冠普遍很高,齿面珐琅质裙皱很复杂,这说明它们是适应开阔干冷草原的生物,这里时不时就会有尘土飞扬, 板齿犀也当得起辟尘大王之名!

  板齿犀 来源:Twitter

  板齿犀那长达两米的冲天巨角,那可真是霸气酷炫吊炸天啊!以至于很多神秘动物学爱好者都坚信, 所谓的欧洲神话中的独角兽其实就是对史前存在过的板齿犀的“追忆”。但一些新证据却显示板齿犀很可能并没有如此巨大的角。

  新(上)、旧(下)两种复原的板齿犀 来源:Twitter

  前两年的一项研究分析了板齿犀夸张的“大隆额”,表面几乎就见不到多少可提供支撑力的“沟壑”。这足以说明,板齿犀角的分量,至少不会像过去认为的这么沉重。

  另外,板齿犀隆额本身的承重能力也存在高估,板齿犀隆额内部是一个大的空腔,腔体外壁平均厚度只有1cm左右,无法承载重量极其夸张的巨角。

  基于该研究所做出的复原 来源:Twitter

  其实,无论板齿犀的角到底应该是怎么样,它都是一种极富魅力的古生物。在板齿犀的身上,实在还有太多谜团难以解开。也许很多问题的真相,将伴随板齿犀的灭绝,而永远长眠于地底。

  板齿犀是传说中独角兽原型的这个假说,目前来看只是一厢情愿 来源:Wikipedia

  辟寒大王

  以小博大的披毛犀

  说到板齿犀的灭绝的原因,除了气候变化与古人类的潜在影响,还有一大罪魁祸首,就是板齿犀最大的竞争对手披毛犀(Coelodonta), 一身厚实的毛发能抵御北境的暴风雪,不愧是辟寒大王。

  披毛犀一族最早在距今500-400万年前起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并在距今300-2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离开高原,深入我国西北、河北的草原地带,随后一路向高纬度极寒地区迈进,最终演化成犀牛家族有史以来最适应寒冷环境的王者选手——最后披毛犀。

  与另外两位大王不同,出身苦寒之地的它出土好几具保存完好的冻尸,有些甚至还保存有难以保存的毛发和完整的犀牛角,是少数知道确切外形的史前生物。

  依据古人类所绘的壁画所复原的披毛犀来源:Facebook

  和肩高2.5米,体重3-5吨的板齿犀相比,披毛犀的吨位整整差了一个等级,它的肩高一般在1.8-2米左右,体重约1.8-2.7吨,大概与现代白犀差不多。当两者相遇披毛犀恐怕只能敬而远之,甚至还可能被板齿犀所驱赶。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披毛犀成功以小博大,淘汰了不可一世的板齿犀呢?

  板齿犀(前)、披毛犀(后) 来源:Reddit

  实际上,板齿犀尽管体型硕大,却是个虚弱的泥足巨人,它看似巨大的脑袋,隐藏着一个不利于生存的致命弱点。

  如果我们俯瞰板齿犀的头骨,就能够发现它的颌骨特别细,估计在生前板齿犀的吻部应该比较尖,让人联想起今天的黑犀。但是黑犀是一种主食枝叶的犀牛,而根据特别高冠的牙齿与齿磨痕分析来看,板齿犀主食应该和披毛犀一样,是粗糙的草类。如此一来, 板齿犀的细吻导致它们食草效率非常低,最后败给长着宽大吻部的披毛犀,也是在情理之中。

  板齿犀的“樱桃小嘴”显然不如披毛犀的大方嘴进食效率高来源:参考文献

  另外,披毛犀特别巨大的鼻角,可不仅仅是为了争斗或显摆的。当积雪厚密的时候,披毛犀就可以用它的鼻角把积雪给扫开,从而寻找被雪覆盖的植物。这一点无论板齿犀的角长成什么样,都不可能做到。

  扫雪取食的披毛犀 来源:参考文献

  最终随着冰期作用越来越强烈,披毛犀逐渐占据上风,而相对适应暖湿环境的板齿犀彻底走向了灭绝。尽管淘汰了板齿犀,可披毛犀却不能就此高枕无忧,因为在它们征战欧亚大陆的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个强势的劲敌——史蒂芬犀。

  史蒂芬犀(前)、披毛犀(后) 来源:Reddit

  辟暑大王

  生于温柔乡的史蒂芬犀

  相比于披毛犀的童年遭受着青藏高原的严酷考验,史蒂芬犀(Stephanorhinus)可以说成长于温柔乡之中,披毛犀要是去找它串门,估计是要中暑。

  因为这层原因有些复原图的它们毛很少或者干脆无毛,但这也导致在面对披毛犀的扩张一度处于劣势。但随着更新世冰期的到来,气候迅速转冷,史蒂芬犀生活的温和环境不复存在, 可它们却没有就此灭绝,反而演出了励志剧本,走向寒冷环境直追披毛犀的步伐。

  早中更新世的欧洲气候较为温和,为喜温的古河马和史蒂芬犀的生存创造条件

  来源:Twitter

  晚期的基什贝尔格史蒂芬犀(S. kirchbergensis),就是个相当成功的物种,其分布范围西起西欧,南至我国神农架、三峡一带,向东北甚至进入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北冰洋沿岸,可以说分布遍及亚欧中高纬度,而且在中国这样的中纬度地区,适应能力要远超过披毛犀,我国华北、华中和东北很多地方都发现过它的化石。

  史蒂芬犀是历史分布范围最广的犀牛 来源:Twitter

  在中晚更新世的亚欧寒冷地区,史蒂芬犀经常和最后披毛犀共享同一生境,之所以两种体型类似的犀牛能和谐共处,可能主要还是因为它们的食物存在差异,粗矮敦实的披毛犀大量摄食地面上的草,而高大的史蒂芬犀能够利用枝叶、灌木和部分草类等各种食物。不过它们的化石数量和密度都要明显少于披毛犀,也许还是受到了寒冷环境有限食物资源的极大钳制。

  史蒂芬犀的“大长腿”有利于取食高处的枝叶

  来源:参考文献

  冰河三犀的终章

  在板齿犀落败之后,披毛犀和史蒂芬犀继续四处互卷,双方不断升级硬件,然而不管任何时期,自身努力都无法挑战环境大势。

  随着更新世的结束,气候逐渐转暖,高纬度寒冷地区广袤的草原被针叶林所取代,针叶树的营养非常贫瘠,绝大多数植食动物都难以将其作为食物。因此这对当时高纬度的大型动物,可谓一场灭绝之灾。另外再加上人类的影响,在更新世末至全新世过渡期,披毛犀和史蒂芬犀也全部走向了灭绝,这场竞争最终没有赢家。

  显赫一时的冰河期三犀 来源:DeviantArt

  今天披毛犀与史蒂芬犀留存于世的最后近亲,便是东南亚丛林中的小型双角犀牛——苏门犀,从它身上披覆的毛发,可以依稀看出些披毛犀的风采。

  历史上苏门犀的分布曾经也非常广泛,在我国一度分布至河南南部,然而人类的弓箭与猎枪,却掐断了披毛犀一族最后的复苏希望。如今苏门犀已经走向灭绝的边缘,数量可能只有几十头,且完全看不到增加的希望,未来可以说是一片黯淡。

  也不仅仅是苏门犀,目前仅存的五种,全员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如果再不加以行动去保护现存的犀牛,也许冰河犀牛的传奇,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绝响,永远埋藏在暗无天日的冰层之下。

  处境堪忧的犀牛们 来源:Reddit

  参考文献:

  1. Large mammals were the architects in prehistoric ecosystems

  2. 《Mammoths, sabertooths, and hominids : 65 million years of mammalian evolution in Europe》

  3. Ancient Woolly Rhino Points to Himalayas、

  4. The experience in reconstructing of the head of Elasmotherium (Rhinocerotidae)

  5. 《中国新近纪犀牛》

  6. 《 冰河世纪:史前动物全揭秘2》

  作者:谢翃瀚 科普作者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