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线调研·下田故事】
水稻要高产,关键在育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育秧大忙时节,记者走进浙江诸暨,实地探访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产业专家团如何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
【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周宇杰】这是一个恒温增氧浸种的技术。下面都是水稻种子,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增氧的管子,这下面是一个加热器,还有控温器都在这里。传统的技术上,早稻浸种基本上室温是在15度左右,一般浸种的时间都需要三天,但是我们通过这个技术只需要36个小时,就能够完成浸种的操作。减少了50%的浸种的时间,那样我们早稻生产的季节也就宽裕了。
主要的原理就是一个加热和一个增氧,两个技术的结合。加热的目的是使浸种的液体能够达到30度的温度,促进水稻的活力;还有一个就是通过增氧补充氧份,相对来说种子就不太会出现厌氧的环境了,就更容易促进水稻的萌发。从这儿浸种完以后,我们是通过一个甩干机把水稻种子外面的水分给甩干,甩干以后就上播种流水线。
水稻生产中,育秧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浸种时间短,种谷不发芽;翻堆不及时,烧坏芽也是常事。在益飞家庭农场,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在这里建设了全国第一代以叠盘出苗育秧为核心的现代化育秧中心,创新水稻机插叠盘出苗育供秧模式,设计智能控温控湿出苗室,浸种消毒设施,研制可叠育秧盘、托盘,改进播种装备,开发智能化出苗温湿度检测控制系统,解决了稻农在水稻机插育秧中常出现的出苗差、整齐度低、烂芽死苗等问题,为机插标准化育秧及社会化服务提供模式及技术支撑。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 陈惠哲】这个就是智能控温、控湿的水稻出苗室,这里的温度是32度,湿度是90%以上。播完种的秧苗这样一层一层的叠起来,通过控温控湿,给水稻种子适宜发芽的温度跟湿度。基本上48小时就可以出苗了,苗出来非常整齐。这一个暗室大概九十几平方,大概可以摆接近2万张左右的秧盘,一次性育800亩的秧。
水稻种子和育秧技术都是我们水稻所研发的,流程基本上就是水稻浸种消毒、自动化流水线育秧、控温控湿出苗,出苗后摆到田里分散化育秧,摆出来大概3至4天就变绿了,变绿了再过20来天,早稻就可以插秧了。我们把它称为“1+N”的育秧模式,1就是1个育秧中心,N就是N个育秧点。可以通过1个育秧中心来育秧,解决种子出苗的一些难题。然后N个种植户,拿秧苗去田里种、管理,只要注意水分、温度的管理就很好了。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副团长 罗炬】中国水稻研究所长期通过与地方农业部门、农业合作社、农民朋友合作,开展一些新品种的测试,新技术的示范,然后发现问题共同研发和提升,然后再进行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
比如说最开始我们要考虑什么品种适应于当地,要考虑适应什么样的耕作模式,怎么进行搭配;第二步,我们要考虑当地适应哪些技术,要与当地部门一起配合,通过了解本地的气候条件、水肥条件,再建立起适应的技术;第三,要考虑通过品种和技术的集成,最后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比如绿色增产增效、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等。新的技术或品种成熟之后,我们会开一些观摩会,和地方一起共同协同进行培训,这样有利于品种和技术在地方迅速辐射和推广。
【诸暨市种粮大户 宣萍】叠盘出苗育秧技术对我们来说收益是很大的。因为上半年天气冷,烂秧情况比较严重,低温发不了芽,这个技术就解决了这些困扰,给我们节省了成本,而且很安心,秧苗长势很好。
水稻叠盘出苗“1+N”育供秧技术,通过工厂化暗室叠盘、控温控湿出苗、分散管理,扩大了育秧能力,可以提早出苗2至4天,成秧率提高15%-20%,育秧成本降低12%。目前该技术模式已在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入选2019年、2021年和2022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为稳定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做好春耕备耕做出突出贡献。
科学审核:罗 炬(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陈惠哲(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监 制:战 钊
策 划:宋雅娟
记 者:宋雅娟 肖春芳
鸣 谢:中国水稻研究所
联合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