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良种还需良匠培。南繁基地作为我国最大的国家级育种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农业科研平台,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全国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约7000名农业专家都会来到这里,投入紧张的育种工作。当节目组联系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副研究员、南繁育种与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贾瑞宗的时候,他已经穿梭于高矮不一的番木瓜植株中,观察材料的生长情况。
记者:我们现在大概有多少亩木瓜选育基地?
贾瑞宗:目前我们的木瓜选育园有5亩地。里面收集了20多份资源,有的是抗病性好,有的是果皮比较新颖,有的是果肉比较新颖。木瓜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热带水果的模式研究植物,因为它生长时间短,大概6个月就能开花,9个月就能结果,而且它种子量非常大,也便于后期做研究。
记者:看看您所说的木瓜宝贝都有哪些?
贾瑞宗:我先给大家介绍第一个比较神奇的。木瓜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性质,就是三种性别,有公树、母树,还有两性树。目前在我们面前展现给大家的就是一棵公树。公树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结果的,通常我们只是用它作为花粉的供体。在生产上我们只需要一种性别就是两性树,花粉和雌蕊都在一个花苞里面。
记者:它自己就能完成授粉这个动作。
贾瑞宗:它授粉均匀,果型一致,这样的话商品性就好。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几种热带水果之一,番木瓜在产量上仅次于香蕉、柑橘和芒果。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受环斑病毒的影响,番木瓜差点遭遇灭顶之灾。后来,科学家把抗环斑病的基因转到番木瓜的基因组里,才度过了危机。现在,转基因番木瓜已经占了全世界番木瓜产量的90%以上。
贾瑞宗:现在木瓜繁育主要还是以抗病毒为主。目前我们国家一共颁了两个安全证书。2006年颁了一个生产安全证书,是华农一号,它是果菜两用型的一个木瓜品种,在广西广东种植面积比较大。但是由于我们国内的病毒的多样性非常高,广东的病毒和海南的病毒都差别非常大。所以当我们从广东引这个木瓜品种过来的时候,发现华农一号转基因木瓜并不能抗海南本地的病毒,所以我们这个团队从2008年开始,也一直在做转基因番木瓜的育种工作,形成目前我们叫YK16-0-1,拿到生产安全证书的这么一个转化事件。目前在海南鲜果或者鲜食类的木瓜里面,95%以上的品种都使用的这个转化事件。
这个木瓜的果型非常漂亮,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抗病毒的品种。表面非常光滑,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果皮比较硬,耐运输。我们一方面是传统的育种资源收集,另外一个是通过新技术育种来培育一些新品种,但最终的目的是品质和抗病性两个同步往前走。
在木瓜选育园,贾瑞宗博士像夸自己的孩子一样,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每种材料的不同性状优势,还有生物育种技术的特点。从他的神情中,我们看到了作为南繁育种人的自豪和对科研工作的热爱。
贾瑞宗:这个木瓜选育园里有很多资源,有些资源就是抗病性好,有的资源是果实的形状或者颜色好。此外,这里面还有一个神秘的“武器”,就是矮杆。我们希望木瓜树结瓜的时候越矮越好。
记者:这样瓜好采摘对不对?
贾瑞宗:对。因为瓜一般是从80公分到1米开始采摘,采到3米高,这样的话长到2米的时候,通常一个成年人是没办法直接用手去拿到的。那我们如果是矮化,50公分开始结瓜的话,至少人手拿到的时候已经能采摘50多斤瓜了。就算再长高一点,稍微费一点力,也能采到100斤瓜。另外矮化以后抗台风的效果也非常好。
虽然转基因看起来很简单,把一个基因转到木瓜里面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个成功率还是非常非常低的。通常我们要从几千棵苗里面选出一颗来,这需要几十个人的工作量。选出这一棵来是不是能够被市场接受,能不能最终通过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还是两回事。像我们这个品种国家支持了不下于10年。
记者:您从事木瓜研究大概多长时间了?
贾瑞宗:我是从2008年开始接触到番木瓜。接触番木瓜以后,我发现木瓜它有很多优良的一些品质。从科学角度讲,可以研究它的一些性状特点和果实品质、抗病性等。从农业上讲,木瓜还是一个为数不多的让农民非常容易致富的一个好树种。
记者: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就是您的微信名字,叫“五块钱木瓜”,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贾瑞宗:我喜欢木瓜这个物种,不仅是科学上它可以做探索,更主要的是在热带地区,它是老百姓致富的一个优良树种。木瓜的产量非常大,保守的估计一颗木瓜树可以达200斤到400斤。我们再看看地头价,现在普遍的木瓜地头价大概是1块到1块2,这样的价格,老百姓能赚到钱,但是真正的木瓜价值按我想象的应该达到5块钱。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木瓜地头价能达到5块钱,那老百姓笑得肯定是最开心的。
为了“五块钱木瓜”的梦想,贾瑞宗博士已经在南繁育种基地耕耘了十余年,而且还在继续努力着。
科学审核:贾瑞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副研究员)
监 制:战 钊 廖丹凤
策 划:宋雅娟 武玥彤
编 导 组:宋雅娟 武玥彤 肖春芳 张佳兴
摄 像:肖春芳 张佳兴
航 拍:张佳兴
特别鸣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联合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