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经常记错事?你的记忆力可能在欺骗你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经常记错事?你的记忆力可能在欺骗你

来源:光明网-蝌蚪五线谱2023-03-29 18:02

  王葵

  在夫妻咨询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配偶中的一方,为了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情耿耿于怀,常常会想起来就难受无比,想起来就泪流不止。

  按常理说,对夫妻关系有着这么重大影响事情,对方也应该记得清清楚楚。可是,往往出现的一幕是,当一方说出这件事情的时候,另一方会愣在那里,眼睛望着天花板,使劲去回忆当时的情形,很容易说出“要是今天没提到出来,我都会忘了这件事情。”

  而且,夫妻俩对这整个事情的回忆,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经常记错事?你的记忆力可能在欺骗你

  记忆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领域。

  大多数人虽然对自己的记忆力不那么自信,知道自己会忘事,但是对于自己记忆中的某些内容却格外地自信,觉得那就是客观世界的拷贝,不可能出错。

  因此,在家庭中,夫妻争执的一个常见情形就是,一方非常激动地说:“你明明就那样说过,还死不承认。”另一方则委屈无比,更激动地说“我压根就没有说过那样的话”。

  事实上我们的记忆会出错,会“无中生有”。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验证了无数次。

  每学期上新课,我总是喜欢找学生做一个实验。实验前,我让他们闭上眼睛,然后依次给他们读几个词语(感兴趣的你可以和朋友一起测试):

  床、休息、醒来、累了、做梦、清醒 、午睡、毯子、被子、打盹、打鼾、打哈欠、昏昏欲睡。

  然后他们就可以睁开眼睛。这时候我会问他们几个问题:

  问题一:我刚才有没有读过“打鼾”这个词语?大家基本上都会点头,说读过。

  问题二:我刚才有没有读过“妈妈”这个词语?大家基本上都会摇头,说没有。

  问题三:我刚才有没有读过“睡觉”这个词语?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很有意思。通常是一些人点头,说读到过;而另一些人会摇头,说没有。

  点头的人很有信心,说我读过;摇头的人同样很有信心,说我根本没有读到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的学生们的智商都很高,正是二十岁刚出头的他们,记忆能力并不存在什么缺损。

  为什么前两个问题不困难,最后一个问题就困难了?

经常记错事?你的记忆力可能在欺骗你

  这就与语义记忆的一个网络模型有关。该模型认为,语义记忆是一个网络,网络中的节点就是概念,而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果两个概念(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短,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重要的是,当一个概念被激活的时候(也就是被我念到的时候),与之相连的节点也会获得一定量的激活。当某个概念的激活程度超过一定的阈限(门槛值)的时候,这个概念就会被提取。

  我在课堂上读出来的那几个词语,多多少少,都和睡觉有点关系。换句话说,当我读每个词语的时候,睡觉这个词语都会获得一定量的激活。当读完这一串词的时候,对于一些同学而言,“睡觉”这个词受到的激活量就会超过阈限,从而就产生了我确实读过这个词的错觉。这些词语,都和妈妈不太有关系,因此“妈妈”这个词没有获得多少激活,大家就很有把握。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记忆不那么准确。而这只是一个记忆词语的例子,而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件,要比记忆词语更复杂,更容易受到我们内在状态的影响,也就更容易出错。

经常记错事?你的记忆力可能在欺骗你

  人类天生偏好逻辑,喜欢故事。给人一些没有逻辑的材料,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想从这些材料中得到一个有意义和有逻辑的故事。这种倾向,天然地发生在我们的记忆过程中。这个主观解释的过程,要远远比事件本身更加主观。

  希望下次因为“你明明就那样说过”而发生争执的情况下,我们能够想到这点,那么争执就更可能不是无休止地循环,而是停下来想象到底发生了什么,并寻求更有建设性的解决关系问题的策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首尔开幕

  • 杭温铁路首列长轨安全进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