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辍的攀登与不倦的追求——漫议董耀会《长城:追问与共鸣》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阅读 > 正文

不辍的攀登与不倦的追求——漫议董耀会《长城:追问与共鸣》

来源:光明网2023-03-24 12:43

  周纪鸿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那时的董耀会既是秦皇岛的文学发烧友,更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热血青年。倏忽几十年过去了。他在27岁时放弃电厂的工作,徒步走长城,考察长城、叩问长城,进而研究长城。他匍匐在长城的身上,亲吻、追问,可以说将整个身家性命付与了长城。说白了,就是一辈子跟长城“拼”上了——先后出版了几十部、上千万字的有关长城的著述,成为名副其实的长城研究专家。我打心眼儿里佩服赞赏他!借用奚学瑶老师的话说,他是“从秦皇岛走出的文化人”。

不辍的攀登与不倦的追求——漫议董耀会《长城:追问与共鸣》

董耀会

  其实,一个人一生最值得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深入的经历,再一件是充分的表达。如果说,董耀会和他的伙伴花508天徒步万里长城的风餐露宿是深入的经历的话,那么他之后所有的学习长城、研究长城、书写长城,全部精力献身于长城事业,开拓出长城研究的新路径新境界等所有派生出来的工作,就是充分的表达。这一切归根到底一句话,都体现了他不辍的攀登与不倦的追求!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嘉峪关关城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长城的历史,潜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基因和文化元素。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于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董耀会从1984年5月4日开始长城考察,也就从那天开始,他一步步走近了长城,也一步步走进了历史3深处。他用脚步丈量了长城之后,写作出版了《明长城考实》,随后又完成了通俗读物《长城万里行》、《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守望长城——董耀会谈长城保护》《长城文化经济带建设研究》等系列专著,包括他参与筹建中国长城学会,担任国家“十二五”项目《中国长城志》的主编,从副秘书长、秘书长到副会长、常务副会长,及至这部35万字的《长城:追问与共鸣》问世,充分证明董耀会先生40年来,一心投身长城研究的踏实足迹和显著成绩。

不辍的攀登与不倦的追求——漫议董耀会《长城:追问与共鸣》

  董耀会的《长城:追问与共鸣》这部著作结构上纵横交织,经纬清晰。纵向是指上自先秦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而诞生的大大小小城墙,延续至战国、秦朝,汉朝,北朝、隋唐、金代,重点突出明朝长城、直至清朝对明长城的再利用;横向是以长城的视角,长城的建筑、巩固、战火的焚烧、长城的损毁和修复、长城的军事指挥与防御系统、长城与国家治理、长城与王朝的经济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长城精神价值之洞见等。一方面研究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从长城的生命视阈续写丰富中国的历史;另一方面在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命运共同体等维度洞察深蕴其中的奥秘,并进行哲学思考。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董耀会的《长城:追问与共鸣》具有田野考察的亲历性,这与以往常居书斋的历史学家们的鸿篇巨著不同,他的著述带着田野的芬芳气息,夹杂着千年的风霜沧桑而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前的历史学家,大多是从史料考证到版本校勘,从史料中钩沉索隐,而董耀会的著述是从田野到典籍史料,再从典籍史料到实地考察,这就使他的文字既语出有据,又鲜活生动。历史地理学,只有真正进入田野,了解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才能领悟这个民族文化的真谛。徒步长城身体经验的族际共享,不仅使读者感受到长城所代表的民族历经磨难的多舛命运,而且思考了民族共舞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据资料统计,多年来围绕着长城出版的读物有数百种之多。但是,大多为旅游文化类、图片摄影类、古建筑资料类和历史文献类图书以及一些长城研究论文汇集等。这类书大多为满足一般读者、旅游者的需要,简单地了解长城的来龙去脉、建筑特征、风土人情、文史资料留存。老一代的长城学者、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的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长城史话》和秦皇岛市本土长城专家、原山海关文物保管所所长郭述祖的《山海关长城志》以及曾任山海关区区长张立辉的《山海关长城》等书籍,为万里长城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发挥了基础性、奠基性作用。而董耀会的《长城:追问与共鸣》,无论从政治、军事和战争、社会、民族等主题的开掘、架构的创新、视域的扩大以及长城价值的识鉴等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突破,显示了新时代长城学者宏观的视野和不俗的学术功力。

不辍的攀登与不倦的追求——漫议董耀会《长城:追问与共鸣》

  《长城:追问与共鸣》引述美国史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谈到长城防御作用时的描述“游牧民族的入侵还常常是一系列爆炸反应的最终结果,攻不破中国长城,或者遇上障碍物如在蒙古形成的富有侵略性的部落联盟,往往使游牧民族转而西进。接二连三的入侵犹如不断向西的一连串冲击波,最终使游牧民涌过奥克劳斯河、多瑙河或莱茵河。”董耀会认为,匈奴人与蒙古人的西进,虽有着各自特殊的原因,但长城强大的防御使其不能轻易南下,转而西征也是一个原因。燕山大学出版社社长、本书出版人陈玉女士认为,本书对长城的认识,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人类社会的共识,冲破了长城奇观化的被观赏状态,凸显出长城文明价值的普遍互通属性。董耀会在书中追问的人类文明史上的三个基本问题,生死存亡、构建文明发展秩序、文明发展和延续。环顾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浪潮狂飙翻滚,俄乌战争炮火连天,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核威胁的逼迫,日本的核废水已经泄入太平洋,使浩瀚的太平洋难以太平!阅读董耀会的这本书,时时令我耳畔响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的万里长城,不仅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物,凝聚着一种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也洋溢着一股执著求索的精神。

  三

  董耀会曾师从著名学部委员、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在严师的教诲下,他刻苦研读,围绕着长城的历史、地理、军事、建筑等多方面的学问不辍探索。《长城:追问与共鸣》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留下了他攀登的足迹和不倦的追求。除了著书立说外,董耀会的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宣传长城、研究长城、保护长城,恰似一个长城义务宣传员和长城社会活动家。除了曾受外交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委托,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小布什等介绍万里长城之外,多年来,他活跃在长城的宣传、保护和研究等系列活动中。曾记得,他在北大学习研究时,曾组织编辑出版了《北大人》一书,使很多北大人的足迹和业绩令世人了解。他总是生龙活虎似的工作,新点子新创意迭出。这也使他总是敏锐地发现问题,走在长城学问研究的前列。

不辍的攀登与不倦的追求——漫议董耀会《长城:追问与共鸣》

  任何一门学科的创建都是不容易的,也是有远见卓识的人毕其一生所追求的。董耀会把眼光放在更根本也更重要领域——创建一门他所心仪的学科“长城学”。这本书,全景式展现长城历史脉络,皓首穷经,引经据典,庶几可以看作创建“长城学”的辅助教材。毋庸讳言,一门学问的形成以及一个学科的创建要经过多人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如果从筹建中国长城学会开始,那么创建“长城学”实际上已经走过了40年的漫长道路。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长城这个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图腾象征的伟大建筑,完全有可能成为一门显学。特别是万里长城的考古研究发现还在延续。据新华社西安2023年2月23日电,经过三年的考古挖掘,被黄沙掩埋了300多年的陕西清平堡遗址渐露真容。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为明代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也是当时的互市场所之一。专家介绍,清平堡在修建之初既有军事功能也有商贸功能,营堡内留下大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遗迹,是长城两侧民族与文化发生碰撞、交流、融合的见证。因此,一方面,考古发现为“长城学”的创立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研究长城提供了新的手段。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采用数字技术复原四种多媒体展示手段,带观众飞“阅”长城。

  总之,长城是中华文化的研究涉及领域广、需要多学科的对话和互动,涵盖了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建筑学、民族学、旅游学、遗产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特点。非常可喜的是,燕山大学出版社以及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专家团队和像董耀会先生这样的“长城之子”、专家学者们,继续发扬“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精神,共同在“长城学”的创建方面众人拾柴,添砖加瓦,“长城学”必将会走进教材,走进高校,与古老的历史地理和中国式现代化相衔接,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实践相吻合。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董耀会创建“长城学”的夙愿一定能够实现!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陕西西安举行仿古入城仪式,献礼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