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荣丽
2023年2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科普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12.93%,较2020年的10.56%提高2.37个百分点。这个过程中,全国各级学会生产了大量的科普资源,开展了丰富的科普活动,为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贡献了重要力量,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了很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各学会作为专业领域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具有特定的组织和人才优势,学会自身、会员单位和会员个人每年都会生产大量的权威科普内容。为更好地探索学会服务于科学教育和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有效模式,2022年中国科普研究所与6家全国学会、1家地方学会结合各自优势力量面向青少年研制了60余小时的科普课程,并邀请院士专家开展了近百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讲座。诸如此类科普活动,每年在全国学会大规模开展,根据132家全国学会提交的2022年工作总结材料显示,2022年度132家全国学会开展品牌科普活动共计达3.5万余次。
目前,仅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已经达到216家,再加上诸多的省市学会,每年产生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科普资源。各学会在利用科普资源助力“双减”,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工作中已经从“大有可为”到“有所作为”。但这些科普资源有的在服务了一小批青少年后便通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成为“次抛”,有的则仅仅是为了留底,以待审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而另一方面广大青少年尤其是边远地区青少年却难以触及到高质量科普内容。因此,想要各学会在科普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中从“大有可为”到“有所作为”,更进一步到“大有作为”,科普资源的高效配置问题亟待解决。
从资源的归属来说,可以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做到穷尽内部资源,善用外部资源。在具体配置过程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在空间或不同部门间的最优配置;二是资源的时间最优配置。所以学会科普资源的高效配置首先要避免“活资源”成为“死资源”,其次要将学会内部“死资源”恢复为“活资源”。具体到学会开展的系列科普活动,形成的科普影像资源来说,可以从时空的优化配置入手,打破时间和空间约束,由相关部门研究编制学会科普讲座指导执行手册,对讲座内容,讲座形式,直播要求,素材格式等要素给出参考规范,并通过征集扶持等形式统筹整合全国学会每年举办的各类讲座等活动中形成的影像资源,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整合开发,形成专家科普资源库,在科普中国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开放,打造视频版“科普大百科”,让资源“活”起来,满足广大青少年对科普内容“量”和“质”的需求,缓解基层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足问题。
内部资源尽可能用尽,外部资源更需擅长找到结合点。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仅靠各学会对接部分学校开展科普讲座显然杯水车薪,而各个学校的科学教师便是最直接的外部资源。这也就归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中来。想要“大有作为”,则需充分发挥科学教师群体的力量,以科普为抓手,按照从科研到科普,科普到科教,科教到课程的三阶转化模型,学会和学校结合,研制面向青少年的校本科学课程资源,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机制转换创新,更是促进学会科普助力“双减”形成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
尽可能开发内部资源,最大化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内外部资源有效结合的系统化培训,以点带面式推广,通过“开发-培训-示范-推广”一体化的科普模式,各学会在科普与“双减”结合的工作中,自然由“大有可为”迈步“大有作为”。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