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如果地球停止自转,江河湖海中的鱼类何去何从?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如果地球停止自转,江河湖海中的鱼类何去何从?

来源:光明网-蝌蚪五线谱2023-02-14 09:18

  流浪地球中的设定

  看过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朋友,应该都会对剧中这样的设定印象深刻:太阳正急速衰老膨胀,包括地球在内的内太阳系将在短时间内被太阳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了“流浪地球”计划,通过建造上万座行星发动机来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最终到达4.2光年外的比邻星。

  但是,这一计划的第一步,也即“刹车时代”,需要通过建造围绕地球赤道一周的转向发动机让地球停止自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行星发动机一起稳定向一个方向推进。

  地球自转为我们带来的

  或许在地球上生活的我们平日里并没有特别地注意,自转这一天体最基本的特征早已为这颗蓝色星球的许多自然过程写好了设定。中学地理的知识告诉我们,如若以太阳为参考点,地球自转为我们带来了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的昼夜变化。同时,地球的自转也深刻影响着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影响着地球磁场。如果当刹车时代来临地球停止自转,这一切都将相应地发生变化。作为一名研究鱼类的科研工作者,在地球停转之后,我们真正离开太阳系之前,地球上的鱼类将会何去何从?

  去往新的两大洋

  以约15°角速度自转的地球塑造了如今世界的海陆分布,离心力使得海水在赤道处大量隆起。一旦地球停止自转,巨量的海水便几乎只受地球引力的摆布,那时位于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的海水将大量投向地球引力最强的南极和北极的怀抱。

  可以想象,那时地球的海陆分布会发生如摩西分海一般变化——高纬度地区会因海水的涌入成为一片汪洋,而低纬度地区则会因为失去海水而形成一片环绕地球一周的陆地。地球将形成南北两片彼此区隔开的海洋。

  Esri公司对地球停止自转后的海陆分布进行建模

  图片来源:https://www.esri.com/news/arcuser/0610/nospin.html

  原本地球上的海洋虽然分为四大洋或五大洋(南太平洋),但事实上所有大洋都相互连通,生物可以在适宜生存的范围内在世界的大洋间移动、交流。现在因为海陆分布的改变形成的南北两个不相连接的巨大大洋,使海洋中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形成了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离,两大洋中海洋物种之间不再交流,各自演化。

  在狭长的适宜地带安家

  当地球停止自转海陆分布变化对鱼类带来的影响还不是最严重的,因为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更为严峻的气候变化。

  在流浪地球计划第一阶段的“刹车时代”,地球停止自转后还依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一年的长度不变,昼夜也还将依然出现,不过一天的长度会延长至长达一年,这将很大程度上改变地球上的气候。因为那时,长期处在向阳面的地区将经受高温,而处在背阳面的地区则要面临严寒考验。

  在《流浪地球》电影中,当地表的气候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搬到了500米以下的地下城。那时可能除少部分观赏鱼将继续陪伴人类外,大部分的野外鱼类就要自求多福了。尽管一些鱼类表现出了异于常“鱼”的低温或热耐受性(如极地鱼类可以忍受摄食零下低温环境,部分鱼类也可以短时忍受40℃以上的高温),但大部分鱼类适宜的温度还在5~30℃之间。

  当面临地球停转后一半是火一般是冰的新“两极”,或许仅有向阳和背阴面交界处附近,会存在一个不断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移动的狭长区域有相对适宜的温度,鱼类等其他生物或许只会在这个区域附近繁衍生息。

  重新适应新的作息

  昼夜交替周期的改变也将影响地球上许多生物原本的生物钟。在地球上,依赖环境中光线等因素的规律变化,生物可以感知时间,进而调节生物如睡眠、捕食、繁殖等许多行为。如果地球停止自转,包括鱼类在内许多生物原本以24小时为周期的近日生物钟也会受到影响,并产生新的节律。同时因为昼和夜都变得有半年漫长,也不再有日行性或夜行性鱼类的分别了。

  地球停止自转只是科幻电影中的设定,在此设定之下我们只能大致猜测地球上鱼类的归宿。回归现实,我们的地球虽仍在转动,但类似如气候变暖、海洋酸化、环境污染、生境破坏等问题也正在考验着现今的鱼类。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地球上的一些鱼类已经灭绝离我们远去,而一些鱼类,如刀鲚、大鳞底鳉、多刺棘光鳃鲷、三刺鱼依靠快速进化,获得了新的环境适应能力。

  存在就有希望,不论地球是否停转,关心鱼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尽可能地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它们应该就能找到继续适应下去的办法。

  作者:吴昊昊,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科普作者

  策划:蔡琳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莫斯科:中国绘画展吸引市民

  • 北京守护三千五百年绿色“活化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冰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固体,它们是恒星形成的基础,也是生命之源。 研究人员展示了-170℃左右的低温衬底上气相水凝结成冰晶的过程,发现了立方冰在这种低温衬底上的优先形核生长。
2023-03-31 09:36
当前,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抢抓信息技术与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手段。
2023-03-31 09:29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2023-03-31 09:29
让黄健骄傲的是,他的团队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于2015年已开始开展台风海洋飞沫过程观测,即使现在,国际上海洋飞沫现场观测也是少之又少。
2023-03-31 09:27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元宇宙这些关键词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的视野,意味着数字经济及其所催生出的前沿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023-03-31 09:16
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活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参与乡村振兴。
2023-03-31 09:16
中国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
2023-03-31 09:22
种了半辈子地,从未上过大学、发过论文,山东省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农民王笃春,不久前获评中级职称。
2023-03-31 09:20
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需要为其创造政策完善、机制顺畅、平台广阔、氛围友好的环境。
2023-03-31 09:17
面对复杂不确定的战略环境,决策者和智库都要提高战略思维、战略预见、战略把握、战略运作能力,在驾驭全局的基础上统筹谋划“战略目标—战略能力—战略行动”。
2023-03-30 09:23
“慧眼”卫星和“极目”空间望远镜观测迄今最亮伽马暴示意图 中科院高能所供图  基于极目空间望远镜的精确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发现GRB 221009A将伽马暴亮度纪录提升了50倍。
2023-03-30 09:08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这辈子,我只想做一件事:为制造中国自己的量子计算机而不懈奋斗。 2003年,我和其他5位科技工作者一起,在中科大一间闲置教室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量子计算研究小组。
2023-03-30 09:04
积极引导各方面一起来关心青年科技工作、奖励青年科学家,对于夯实中国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力量、培养未来科学家,意义重大。
2023-03-30 09:03
拉尼娜现象确实会导致全球气温降低,但具体到某个地区,其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23-03-30 09:19
研究人员还调整了这一系统,用于针对活体小鼠的细胞,表明该系统可用于在活体生物中引入蛋白质。张锋解释称,治疗分子的递送是当前医学的主要瓶颈,团队需要大量的选择性研究,才能将这些强大的新疗法送入体内正确的细胞。
2023-03-30 09:18
就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而言,白春礼认为,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大量投入,也需要科学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2023-03-30 09:15
为这些伪科普买单的受众,常常是诚心求医问药、但科学素养不足的中老年群体。我们不仅期待职能部门重拳出击,也希望全社会共同亮剑,让真知识脱颖而出,让伪科普无处容身,还网络生态“清朗”蓝天。
2023-03-30 09:14
传统立式车铣机床多为三轴,指代表刀架水平移动的X轴、滑枕上下移动的Z轴、工作台上回转的C轴,共三个进给伺服轴。2023年以来,武重集团陆续接到批量机床订单,用户来自风电、机械工程箱体加工及齿轮加工等领域。
2023-03-30 09:13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简单——灰顶是覆盖的太阳能板,蓝色外壳下的两条履带,恰好跨在两道茶垄上。
2023-03-29 09:18
安市白甸镇瓦甸小学学生在科技社团活动中体验操控机器人。
2023-03-29 10: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