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图文 > 正文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2-06 17:09

  编者按:

  近期《流浪地球2》热播,科幻大片的背后,不禁引发深思:电影假设的末日场景虽遥不可及,但假如地球到了“末日”,人类要以什么为食?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欢迎关注。

  作为渔业工作者,和水生生物打了多年的交道,常常会对一些美丽的、特殊的水生生物产生感情,特别是在做水产科普中,我常说鱼是有表情的,但大家好像很迷茫。直到前几年我到加拿大多伦多水族馆,把一条微笑的鱼展示给大家,才有了更多的信服力。我要说的这条鱼就是鳐鱼,我们本文的主人翁。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这“假如地球流浪,我们以什么为食?”的主题里,我把鳐鱼列入了“希望”名单,一方面是会微笑的鳐鱼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从远古飞来的鳐鱼兴旺的家族和不屈的精神。

  远古“飞”来的鳐鱼

  鳐鱼属软骨鱼纲,是一群鳃孔腹位、尾部较粗大的板鳃鱼类的通称。据研究1亿8000年前,鳐鱼是鲨鱼的同类,但为了适应海底生活,长期将身体藏在海底沙地里,便慢慢进化成现在的模样。在我国的许多古代典籍中都对鳐鱼有记载,在《山海经》中对鳐鱼的描述是:“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以夜飞,其音如鸾鸡。”

  家族兴旺的鳐鱼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380余种。就我国现存的有38种,鳐形目种类最多,有28种;电鳐目有8种;锯鳐目仅2种。鳐鱼除了分布在南太平洋和南美洲东北沿海外,在世界所有的温带和热带的浅水中都有分布,在我国南海、东海南部也有分布。体型巨大的蝠鲼和能够放电的电鳐都属于鳐鱼类;它们通过煽动宽大的胸鳍游泳,看起来像在水中飞翔。有些种类以其从水中向高空跳跃的本领而闻名。如线板鳐,这是最大的一种鳐鱼,胸鳍展开后达8米,爱在海上飞行,如《本草》中所说的:“鳐出海南,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一名飞鱼。羣飞水上,海人𠋫之,当有大风”。普通的灰鳐可以长到超过2米的长度。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会“飞”的鳐鱼 图片来自网络

  鳐鱼属近海底层鱼类,常静卧在海底或埋于沙泥。由于身体结构特殊,鳐鱼卧在海底时需要用特殊的闭口呼吸法,以尽量避免吸入泥沙。呼吸时,水通过头顶的管路吸入最后穿过腹面的鳃裂流出。鳐鱼有时也在海底匍匐或近海游泳,游泳主要靠胸鳍前后波动,行动缓慢,白日潜伏,夜间出来觅食,它们主要的美食是小型甲壳类、多毛类、软体动物、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等。幼年的鳐鱼以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如小蟹和小龙虾为食。当它们长大,长壮以后,就会主动出击,去猎捕乌贼等软体动物。鳐鱼的嗅觉很灵敏,捕食的时候,主要靠嗅觉捕猎。

  和多数鱼类一样,鳐鱼也是卵生动物,但它的卵比较特别,卵外包有四角形角质外壳,可借其四角的凸起粘挂于附着物上发育,因此,就有了个美称叫“美人鱼的荷包”,而且鱼妈妈们还不是一次性产卵,通常隔数日分批产,每次只产2粒卵。

  会战斗的鱼

  别看一些鳐鱼总是带着微笑,认为它们是老实,会受欺负的鱼。错了,这鳐鱼既然能从远古存活到现在,经历经地球上五大生物灭绝,他们的生存本领可是不一般。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鼻和鳃裂在底侧,这些都是鳐鱼为了适应底栖生活而逐渐演化出来的。它们平时隐藏在沙里,等着小螃蟹和小虾们等接近它们突然进攻,美餐一顿。鳐鱼身上可用于战斗的武器可多了,如它们的牙齿像石臼,能磨碎任何东西,特别是背部长着一根剧毒的刺,这根刺可用于杀死猎物和防御敌人。鳐鱼能够灵活迅速地使用这个武器,快速弹起尾部,即使是前方的动物也会被刺到。游泳者在海中涉水时一定要加倍小心不要踩到它们身上。

  会发电的鱼

  在海洋中,有三种鱼可以发电,有心人将其按照放电量的大小排列依次为“海底电击手”电鳐、水中“发电机”电鲶和水中“高压线”电鳗。电鳐位居榜首,属电鳐亚目,特征是在头及胸鳍间有成对的大型发电器官,借以发出强大的电流以自卫或杀死猎物。电鳐的皮肤光滑无鳞,头、躯干和胸鳍形成圆形盘状,尾短而粗壮。已知电鳐有20种,主要在世界的热带和温带水域。种类多,多栖息在浅水,但深海电鳐属也可在生活1,000公尺以下的深水生活。最大的品种重量可达90公斤。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电鳐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也别害怕,电鳐们活动缓慢,以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如不被触及它们也就对人无害。

  为什么呢?因为其实电鳐的发电也是它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世界上有好多种电鳐,发电能力各不相同。非洲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22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70~80伏,像较小的南美电鳐一次只能发出37伏电压。虽然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有海中“活电站”之称。电鳐每秒钟能放电50次,但连续放电后,电流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会后才能重新恢复放电能力,所以这种电力是不持续的。因此,有人问,电鳐可以用来当发电机吗?答案是不可以!不过,电鳐的放电特性启发人们发明和创造了能贮存电的电池。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间的糊状填充物,就是受电鳐发电器里的胶状物启发而改进的。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医生们常常把病人放到电鳐身上,或者让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池中放电的电鳐,利用电鳐放电来治疗风湿症和癫狂症等病。在法国和意大利沿海,还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风湿病的老年人,正在退潮后的海滩上寻找电鳐作为治病偏方呢。

  有趣的是,在目前一直传来物种消失的坏消息之时,电鳐家族却有了新品种的发现,带给了我们欣喜。这个新品种叫吸力超强电鳐,它是已知最大的电鳐家族单鳍电鳐科的成员。有趣的是因为科学家拍摄的电鳐觅食录像中显示,这种鱼可在水中像吸尘器一样捕食猎物,因此科学家按照伊莱克斯(electrolux)真空吸尘器的名字给它命名。

  鳐鱼广泛分布于三大洋各海区,也见于中国沿海。但世界鳐的年产量并不高,也就为16万~20万吨,肉供食用,肉味较好,可鲜食或制作腌干产品,鳐鱼肝用于制作鱼肝油,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不过,享用鳐鱼可要注意,有些鳐鱼种类现在就已经是濒危动物,不能捕,更不能吃,如本文开头的那条会微笑的鱼,它叫锯鳐,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但有些还是可以吃的,如孔鳐,是黄海和东海的次要经济鱼类,肉还是很鲜美的呀!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孔鳐 图片来自网络

  总之,鳐鱼的家族虽然兴旺,兄弟姐妹很多,还有一些新的成员被发现,说明这个家族的基因还是很强大的。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护它们,一是在它们众多的兄弟姐妹中,也有不兴旺的分支,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的名录;二是它们整体的产量并不高,繁殖力不强,不像有些鱼可以一次产卵成百上千粒。所以,为了寄希望它们能在“末日”到来之时,还能为我们提供美味,请大家好好关注和保护这条从远古“飞”来的鱼。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刘雅丹研究员 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策划:武玥彤 谢芸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征稿令】

  为在全社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光明网科普频道面向创作者征集各类原创优秀科普、科幻作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各领域专业人士、在职教师与在校学生等积极参与,首次投稿作者请提供个人简介。投稿邮箱:gmkepu2023@163.com。

[ 责编:姜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