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图文 > 正文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2-06 17:09

  编者按:

  近期《流浪地球2》热播,科幻大片的背后,不禁引发深思:电影假设的末日场景虽遥不可及,但假如地球到了“末日”,人类要以什么为食?科普中国智惠农民推出系列科普文章,欢迎关注。

  作为渔业工作者,和水生生物打了多年的交道,常常会对一些美丽的、特殊的水生生物产生感情,特别是在做水产科普中,我常说鱼是有表情的,但大家好像很迷茫。直到前几年我到加拿大多伦多水族馆,把一条微笑的鱼展示给大家,才有了更多的信服力。我要说的这条鱼就是鳐鱼,我们本文的主人翁。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这“假如地球流浪,我们以什么为食?”的主题里,我把鳐鱼列入了“希望”名单,一方面是会微笑的鳐鱼给了我们信心和希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从远古飞来的鳐鱼兴旺的家族和不屈的精神。

  远古“飞”来的鳐鱼

  鳐鱼属软骨鱼纲,是一群鳃孔腹位、尾部较粗大的板鳃鱼类的通称。据研究1亿8000年前,鳐鱼是鲨鱼的同类,但为了适应海底生活,长期将身体藏在海底沙地里,便慢慢进化成现在的模样。在我国的许多古代典籍中都对鳐鱼有记载,在《山海经》中对鳐鱼的描述是:“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以夜飞,其音如鸾鸡。”

  家族兴旺的鳐鱼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380余种。就我国现存的有38种,鳐形目种类最多,有28种;电鳐目有8种;锯鳐目仅2种。鳐鱼除了分布在南太平洋和南美洲东北沿海外,在世界所有的温带和热带的浅水中都有分布,在我国南海、东海南部也有分布。体型巨大的蝠鲼和能够放电的电鳐都属于鳐鱼类;它们通过煽动宽大的胸鳍游泳,看起来像在水中飞翔。有些种类以其从水中向高空跳跃的本领而闻名。如线板鳐,这是最大的一种鳐鱼,胸鳍展开后达8米,爱在海上飞行,如《本草》中所说的:“鳐出海南,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一名飞鱼。羣飞水上,海人𠋫之,当有大风”。普通的灰鳐可以长到超过2米的长度。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会“飞”的鳐鱼 图片来自网络

  鳐鱼属近海底层鱼类,常静卧在海底或埋于沙泥。由于身体结构特殊,鳐鱼卧在海底时需要用特殊的闭口呼吸法,以尽量避免吸入泥沙。呼吸时,水通过头顶的管路吸入最后穿过腹面的鳃裂流出。鳐鱼有时也在海底匍匐或近海游泳,游泳主要靠胸鳍前后波动,行动缓慢,白日潜伏,夜间出来觅食,它们主要的美食是小型甲壳类、多毛类、软体动物、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等。幼年的鳐鱼以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如小蟹和小龙虾为食。当它们长大,长壮以后,就会主动出击,去猎捕乌贼等软体动物。鳐鱼的嗅觉很灵敏,捕食的时候,主要靠嗅觉捕猎。

  和多数鱼类一样,鳐鱼也是卵生动物,但它的卵比较特别,卵外包有四角形角质外壳,可借其四角的凸起粘挂于附着物上发育,因此,就有了个美称叫“美人鱼的荷包”,而且鱼妈妈们还不是一次性产卵,通常隔数日分批产,每次只产2粒卵。

  会战斗的鱼

  别看一些鳐鱼总是带着微笑,认为它们是老实,会受欺负的鱼。错了,这鳐鱼既然能从远古存活到现在,经历经地球上五大生物灭绝,他们的生存本领可是不一般。鳐鱼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口、鼻和鳃裂在底侧,这些都是鳐鱼为了适应底栖生活而逐渐演化出来的。它们平时隐藏在沙里,等着小螃蟹和小虾们等接近它们突然进攻,美餐一顿。鳐鱼身上可用于战斗的武器可多了,如它们的牙齿像石臼,能磨碎任何东西,特别是背部长着一根剧毒的刺,这根刺可用于杀死猎物和防御敌人。鳐鱼能够灵活迅速地使用这个武器,快速弹起尾部,即使是前方的动物也会被刺到。游泳者在海中涉水时一定要加倍小心不要踩到它们身上。

  会发电的鱼

  在海洋中,有三种鱼可以发电,有心人将其按照放电量的大小排列依次为“海底电击手”电鳐、水中“发电机”电鲶和水中“高压线”电鳗。电鳐位居榜首,属电鳐亚目,特征是在头及胸鳍间有成对的大型发电器官,借以发出强大的电流以自卫或杀死猎物。电鳐的皮肤光滑无鳞,头、躯干和胸鳍形成圆形盘状,尾短而粗壮。已知电鳐有20种,主要在世界的热带和温带水域。种类多,多栖息在浅水,但深海电鳐属也可在生活1,000公尺以下的深水生活。最大的品种重量可达90公斤。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电鳐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也别害怕,电鳐们活动缓慢,以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如不被触及它们也就对人无害。

  为什么呢?因为其实电鳐的发电也是它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世界上有好多种电鳐,发电能力各不相同。非洲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22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70~80伏,像较小的南美电鳐一次只能发出37伏电压。虽然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有海中“活电站”之称。电鳐每秒钟能放电50次,但连续放电后,电流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会后才能重新恢复放电能力,所以这种电力是不持续的。因此,有人问,电鳐可以用来当发电机吗?答案是不可以!不过,电鳐的放电特性启发人们发明和创造了能贮存电的电池。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间的糊状填充物,就是受电鳐发电器里的胶状物启发而改进的。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医生们常常把病人放到电鳐身上,或者让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池中放电的电鳐,利用电鳐放电来治疗风湿症和癫狂症等病。在法国和意大利沿海,还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风湿病的老年人,正在退潮后的海滩上寻找电鳐作为治病偏方呢。

  有趣的是,在目前一直传来物种消失的坏消息之时,电鳐家族却有了新品种的发现,带给了我们欣喜。这个新品种叫吸力超强电鳐,它是已知最大的电鳐家族单鳍电鳐科的成员。有趣的是因为科学家拍摄的电鳐觅食录像中显示,这种鱼可在水中像吸尘器一样捕食猎物,因此科学家按照伊莱克斯(electrolux)真空吸尘器的名字给它命名。

  鳐鱼广泛分布于三大洋各海区,也见于中国沿海。但世界鳐的年产量并不高,也就为16万~20万吨,肉供食用,肉味较好,可鲜食或制作腌干产品,鳐鱼肝用于制作鱼肝油,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不过,享用鳐鱼可要注意,有些鳐鱼种类现在就已经是濒危动物,不能捕,更不能吃,如本文开头的那条会微笑的鱼,它叫锯鳐,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但有些还是可以吃的,如孔鳐,是黄海和东海的次要经济鱼类,肉还是很鲜美的呀!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孔鳐 图片来自网络

  总之,鳐鱼的家族虽然兴旺,兄弟姐妹很多,还有一些新的成员被发现,说明这个家族的基因还是很强大的。但是,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护它们,一是在它们众多的兄弟姐妹中,也有不兴旺的分支,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的名录;二是它们整体的产量并不高,繁殖力不强,不像有些鱼可以一次产卵成百上千粒。所以,为了寄希望它们能在“末日”到来之时,还能为我们提供美味,请大家好好关注和保护这条从远古“飞”来的鱼。

  出品: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作者:刘雅丹研究员 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策划:武玥彤 谢芸

【农业视角看流浪地球】熬过数次生物灭绝,这条“活化石鱼”或可成为末日希望

 

  【征稿令】

  为在全社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光明网科普频道面向创作者征集各类原创优秀科普、科幻作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各领域专业人士、在职教师与在校学生等积极参与,首次投稿作者请提供个人简介。投稿邮箱:gmkepu2023@163.com。

[ 责编:姜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