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与人类抢食物的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与人类抢食物的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1-30 16:37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有一部分入侵物种已经对入侵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实质性危害,还有一部分入侵物种已经入侵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这些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物种产生了威胁。数据显示,入侵物种对我国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因此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特点以及防治手段的了解和科普,对我国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工作非常重要。

  马铃薯甲虫是什么?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又名马铃薯叶甲、蔬菜花斑虫,隶属鞘翅目,叶甲科。马铃薯甲虫是全球重要的检疫性害虫,被列为全球最危险的入侵害虫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所规定的检疫性害虫。

  马铃薯甲虫于1811 年首次在美国西部被发现,当时的马铃薯甲虫主要以刺萼龙葵为食,并没有被人们当成害虫。随着美国西部的开发,种植业和运输业相继发展,马铃薯被引入,马铃薯甲虫转而危害马铃薯。

  1819~1820年在内布拉斯加州边境和落基山脉东约800km 处也发现了该虫。1859年,马铃薯甲虫在距内布拉斯加州东部奥马哈西约160km 的地方第一次大规模爆发,1860年,在堪萨斯州的种植马铃薯上也被发现,至此马铃薯甲虫才被认定为马铃薯上的害虫。

  1993年我国新疆伊犁地区首次发现马铃薯甲虫。目前我国有3个省的45个县发现马铃薯甲虫的踪迹,它的入侵危害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马铃薯甲虫有卵、幼虫、蛹、成虫4种虫态。成虫体长9~11.5mm,宽6~7mm。短卵圆形,体背显著隆起,红黄色,有光泽。鞘翅色稍淡,每一鞘翅上具黑色纵带5条。

  马铃薯甲虫以成虫在土壤内越冬。越冬成虫潜伏期的深度为20~60cm。次年4-5月,当越冬处土温回升到14-15℃时,成虫出土,在植物上取食、交配。卵以卵块状产于叶背面,卵粒与叶面多呈垂直状态,每卵块含卵12~80粒。卵期5~7天,幼虫4龄,幼虫期16~34天。

  幼虫孵化后开始取食。4龄幼虫末期停止进食,大量幼虫在被害株附近入土化蛹。幼虫在深5~15cm的土中化蛹。蛹期10~24天。由于马铃薯甲虫有繁殖快、抗逆性强、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导致监测和防控的难度增大。

与人类抢食物的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

马铃薯甲虫(图片来自网络)

  马铃薯甲虫有何危害?

  马铃薯甲虫危害包括马铃薯、茄子、番茄在内的多种茄科植物,能够对马铃薯等农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取食量随龄期的增加而明显增加,1-4龄幼虫的取食量分别占幼虫时期取食总量的2%、4%、19%、75%,即主要以3 龄后幼虫及成虫暴食寄主,可造成马铃薯减产30%~50%,严重的地方造成90%的产量损失,甚至绝收。

  据统计,2010年马铃薯甲虫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马铃薯、茄子和番茄造成的年度经济损失达到两千多万元,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与人类抢食物的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

马铃薯幼虫啃食叶片(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对马铃薯甲虫进行防治?

  目前,对马铃薯甲虫进行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

  (1)物理防治:主要通过减少栽培,人为建立隔离带,直接捕杀,但是对于大面积的害虫来说,防治效果不是很好;

  (2)化学防治:目前使用杀虫剂的化学防治仍是马铃薯甲虫防治的主要方法,但是马铃薯甲虫已经对于很多杀虫剂都产生抗药性,并且它们的抗药能力也在慢慢增长,因此对于杀虫剂的选择和使用都要谨慎,尽可能选择对环境危害小的杀虫剂,避免对农田环境和周围生态系统的破坏。

  (3)生物防治:通过释放天敌,包括瓢虫、蝽类、草蛉、捕食性甲虫、寄生性蝇类等,或是利用马铃薯甲虫成活的规律和特点,将农作物进行倒茬,让越冬的成虫不会产生较大的破坏。当下,我国运用最多的是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600倍液,使用效果很好,对于马铃薯甲虫的抑制性较高。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用基因工程手段培养转基因植物来对马铃薯甲虫进行防治。

与人类抢食物的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

释放瓢虫(图片来自网络)

与人类抢食物的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

喷洒农药(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多年的防治,马铃薯甲虫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但防控意识不能松懈,要大力加强相关检疫工作,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断绝马铃薯甲虫的进一步传播扩散,保障田间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稳定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作者:李婉宁(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在读)

  科学性把关:徐乐天(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人类抢食物的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党建引领温暖新就业群体

  • 又到初秋赏荷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