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代“关云长”离去 心梗为何如此突然?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一代“关云长”离去 心梗为何如此突然?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2-11-22 19:28

  11月1日上午

  经西安话剧院确认

  演员陆树铭突发心梗去世

  享年66岁

  图源:中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微博

  1994版《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是陆树铭一生塑造过的最重要的形象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

  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图源:中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微博

  陆树铭的扮相

  和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关云长

  相似度极高

  他就是观众和朋友心中的“关二爷”

  心梗为何总是让人“猝不及防”?

  我们如何才能预防心梗?

  别以为年轻就不会心梗!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梗猝死事件提醒我们,心梗并非“老年病”,青壮年群体同样存在巨大风险。

  2021年1月1日,《巴啦啦小魔仙》中凌美琪的扮演者孙侨潞因心梗离世,终年25岁

  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许海燕等基于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24125例患者分析数据显示:年轻(≤45岁)急性心梗患者占8.5%。而卫生部的数据也显示,25岁以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发病急、猝死率高已经成了青壮年心梗患者的显著特点。

  熬夜、高压力、情绪波动大、劳累过度、大量吸烟、饮酒等正成为年轻人心梗的重要诱因。

  秋冬季是心梗的高发期

  进入秋冬,由于人体受寒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血管收缩,心率会适度加快,心脏工作负荷较前增大,耗氧量增多。此时,心肌发生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的概率明显增高。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本身亦导致冠状动脉的直接痉挛。

  图源:“人物”公众号 健康的心脏和患病的心脏

  不仅如此

  寒冷还可使血小板更易于凝聚

  血液黏稠度增大

  血液浓缩,形成血栓

  这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原因

  因此,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

  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冻”到心脏

  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中老年群体

  外出时要穿好衣服进行保暖

  避免冷空气刺激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出现这些情况,警惕心梗先兆!

  心梗发作往往以疼痛为主要表现,但是有些疼痛很是“异类”,往往容易被忽视,特殊部位对应特殊的“疼”法,如果出现需要警惕。

  1、压榨性疼痛高发部位:前心区

  如果出现突发性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而且持续时间在20分钟以上仍然不能缓解,并且伴随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呕吐、恶心、濒死感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心梗。

  2、钝痛高发部位:左肩、左腋下

  心脏病会导致左臂和左肩疼痛,有时候也会反射到右肩。

  疼痛一般为钝痛,而不是激烈疼痛,通常仅限于前臂内侧,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无名指。尤其是伴有胸闷、气紧时,更要警惕心梗。

  3、胀闷痛高发部位:胸骨后、颈部

  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如果是突然出现了胸骨后、颈部呈阵发性胀闷痛,并且有明显的胸部紧迫感,而且可牵引或放射至肩臂部等部位,应警惕是急性心梗的发作。

  4、伴大汗或呕吐高发部位:后背

  有研究发现,男性急性心梗发作症状很明确,主要就是持续的胸痛和大汗等典型的症状;女性患者则主要是放射痛、后背痛,恶心呕吐居多,胸痛和大汗相对少见,有时候“自己都说不清楚”。

  5、辛辣感高发部位:颈部、咽喉

  嗓子疼、咽喉部辛辣感也是心梗的一种非典型表现。咽喉和心脏的神经由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当心肌缺血、缺氧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及多肽类物质,会刺激神经产生疼痛,并扩散至咽部神经,往往表现为辛辣感。

  6、一走路就疼高发部位:下颌、牙齿

  少数情况下,心梗可以表现为牙痛或下颌痛,这种牙痛还跟运动相关,人在静止状态时并不痛,一走路、运动就会疼痛,或是疼痛不止。还伴有其他症状,如胸痛、肩膀痛、濒死感等等。

  如何预防心梗?

  想要远离心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突发心梗如何应对?

  当您和您身边的人出现心梗先兆时,切不可硬扛,强忍!立即平躺休息并以最快的速度拨打120,呼叫急救车。即使家里有硝酸甘油等药物,但它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有效治疗。

  在服药后也应等待急救车的到来,切不可自行前往医院!急救车配备了经过严格训练的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能够迅速做出初步诊断,迅速启动急救绿色通道,抢得救命时间。

  最后提醒大家:抢救心梗这样突发的凶险疾病,什么是最重要的?不是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不是多么有效的药品,而是从发病到医院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

  END

  资料来源:生命时报、健康时报

  中国医学论坛报、央视网、京医通

  整理:董小娴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首尔开幕

  • 杭温铁路首列长轨安全进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