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携风雨同行 品阴晴冷暖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携风雨同行 品阴晴冷暖

来源:光明网2022-10-10 17:59

  作者:曹静

  《定真气象科普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一共四册,《云谲波诡--看懂气象现象》、《冷暖更迭--探秘身边气候》、《风雨同行--走进生活气象》、《寒暑相推--解析二十四节气》(以下分别简称“云谲波诡”、“冷暖更迭”、“风雨同行”、“寒暑相推”)。“云谲波诡”揭秘了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20多种气象现象、“冷暖更迭”解析了十多个常常困扰公众的气候谜题、“风雨同行”剖析了不同领域受天气影响背后的真相、“寒暑相推”阐述了每个节气对应的天气气候现象和背后原理,从古代科学智慧起源讲起,最后理性说明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因。全书对问题的解读体现了专业作者的睿智和科普作家的趣味,蕴涵着科学家对科学的严谨、求实态度,也浸透着作者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极大关注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丛书》作者---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朱定真研究员遵循“三分钟了解一个气象话题”的理念,以问题为主线,站在科学传播的视角,将复杂的科学问题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用接地气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生动解答生涩的气象科学问题。内容贴近生活、解读视角新颖、语言通俗流畅,让人们知道“正确答案”的同时,也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丛书》内容为读者厘清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天气”“气候”“气象”“节气”这些讲起来并不陌生,但传播时你会发现“中学地理课本上的百叶箱、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就是很多公众对气象的认知,根本不能区分各概念的差异。其实“气象科学和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只是气象学的一个功能,气象科学研究在趋利避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与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丛书》将专业的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平实话语,既保证专业上不出错,又能让读者读得懂,让公众明白气象名词含义、知道了气象灾害来了怎么办? 以及在保护地球生态,减慢气候变暖进程中该怎么做?

  《丛书》写作运用“简单就是美”的原则,将专业知识的呈现用碎片化3分钟一解的方式,在保科与保普间,利用公众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感之物解释气象科学中“高深晦涩”的概念,作者在专业和通俗间找到一个临界值,设计了独特的4个框架汇成4本册子,把琐碎的专业知识附着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点滴,让相对碎片的“专业知识阅读”变得有趣起来。跟随作者的思路,读者了解了天气如何会影响历史跌宕起伏、品味了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所蕴含的科技进步、明白了气候变暖下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认识了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够得以传承和延续,究其根本就在于它可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这种天气、气候、节气等知识碎片化的拆解拼接,最后拼出的是气象科学方法和科学伦理。读者在更新自己气象知识结构的同时,对身边的天气、气候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丛书》对气候和人类未来的关注体现在清晰的告诉读者地球气候的“健康水平”正在下降(长期低烧、血压不稳、极端天气增加),气候正在以比历史记录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快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违反自然规律的百年一遇的灾害(更热、更冷、更旱、更涝)变得更为频繁,这种现象除了会“影响”人、“塑造”人还可能会“消灭”人,这让读者形成更加清醒的认识——应对气候变化,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只有科学认识、主动适应、合理利用、努力保护气候,才能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生命体”的理念,科学理性的规范人类行为、科学有效地防御气象灾害。

  《丛书》里的每一问题,都是作者经过的人生、走过的路、专业的阅历以及消化过的知识,若你真正走进去,我想你会和我一样惊叹于“云谲波诡”气象万千的神奇魅力、沉醉于“寒暑相推”节气递进的绵长回味、震悸于“冷暖更迭”气候变迁的惊心动魄、庆幸于“风雨同行”理性人类的智慧光芒。作为读者之一,我能从中感受到“天气现象”对我的吸引、“气候变暖”对我的冲击、“二十四节气”给我的守护、“保护气候”对我的净化。作者三分钟碎片式的简短语言、衣食住行切入点、生动盎然的诗意美感铺就的阅读小路,引领读者产生自觉保护栖居地球的意识,而我也希望当代气象先进科技信息的符号如“气象卫星”、“数值预报”等在很多领域的新建树将来会有更多篇幅、得到更广泛传播。

  (作者系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正高级工程师)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 【科学报国正当时】走近深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2024-12-16 10: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2024-12-16 09:54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12-16 09:52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12-16 09:51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2024-12-16 09:50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