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携风雨同行 品阴晴冷暖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携风雨同行 品阴晴冷暖

来源:光明网2022-10-10 17:59

  作者:曹静

  《定真气象科普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一共四册,《云谲波诡--看懂气象现象》、《冷暖更迭--探秘身边气候》、《风雨同行--走进生活气象》、《寒暑相推--解析二十四节气》(以下分别简称“云谲波诡”、“冷暖更迭”、“风雨同行”、“寒暑相推”)。“云谲波诡”揭秘了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20多种气象现象、“冷暖更迭”解析了十多个常常困扰公众的气候谜题、“风雨同行”剖析了不同领域受天气影响背后的真相、“寒暑相推”阐述了每个节气对应的天气气候现象和背后原理,从古代科学智慧起源讲起,最后理性说明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因。全书对问题的解读体现了专业作者的睿智和科普作家的趣味,蕴涵着科学家对科学的严谨、求实态度,也浸透着作者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极大关注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丛书》作者---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服务首席朱定真研究员遵循“三分钟了解一个气象话题”的理念,以问题为主线,站在科学传播的视角,将复杂的科学问题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用接地气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生动解答生涩的气象科学问题。内容贴近生活、解读视角新颖、语言通俗流畅,让人们知道“正确答案”的同时,也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丛书》内容为读者厘清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天气”“气候”“气象”“节气”这些讲起来并不陌生,但传播时你会发现“中学地理课本上的百叶箱、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就是很多公众对气象的认知,根本不能区分各概念的差异。其实“气象科学和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只是气象学的一个功能,气象科学研究在趋利避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与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丛书》将专业的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平实话语,既保证专业上不出错,又能让读者读得懂,让公众明白气象名词含义、知道了气象灾害来了怎么办? 以及在保护地球生态,减慢气候变暖进程中该怎么做?

  《丛书》写作运用“简单就是美”的原则,将专业知识的呈现用碎片化3分钟一解的方式,在保科与保普间,利用公众日常生活中所见所感之物解释气象科学中“高深晦涩”的概念,作者在专业和通俗间找到一个临界值,设计了独特的4个框架汇成4本册子,把琐碎的专业知识附着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的点滴,让相对碎片的“专业知识阅读”变得有趣起来。跟随作者的思路,读者了解了天气如何会影响历史跌宕起伏、品味了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所蕴含的科技进步、明白了气候变暖下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认识了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够得以传承和延续,究其根本就在于它可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这种天气、气候、节气等知识碎片化的拆解拼接,最后拼出的是气象科学方法和科学伦理。读者在更新自己气象知识结构的同时,对身边的天气、气候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丛书》对气候和人类未来的关注体现在清晰的告诉读者地球气候的“健康水平”正在下降(长期低烧、血压不稳、极端天气增加),气候正在以比历史记录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快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违反自然规律的百年一遇的灾害(更热、更冷、更旱、更涝)变得更为频繁,这种现象除了会“影响”人、“塑造”人还可能会“消灭”人,这让读者形成更加清醒的认识——应对气候变化,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只有科学认识、主动适应、合理利用、努力保护气候,才能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生命体”的理念,科学理性的规范人类行为、科学有效地防御气象灾害。

  《丛书》里的每一问题,都是作者经过的人生、走过的路、专业的阅历以及消化过的知识,若你真正走进去,我想你会和我一样惊叹于“云谲波诡”气象万千的神奇魅力、沉醉于“寒暑相推”节气递进的绵长回味、震悸于“冷暖更迭”气候变迁的惊心动魄、庆幸于“风雨同行”理性人类的智慧光芒。作为读者之一,我能从中感受到“天气现象”对我的吸引、“气候变暖”对我的冲击、“二十四节气”给我的守护、“保护气候”对我的净化。作者三分钟碎片式的简短语言、衣食住行切入点、生动盎然的诗意美感铺就的阅读小路,引领读者产生自觉保护栖居地球的意识,而我也希望当代气象先进科技信息的符号如“气象卫星”、“数值预报”等在很多领域的新建树将来会有更多篇幅、得到更广泛传播。

  (作者系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正高级工程师)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参与式”打卡博物馆,在文物的静默中寻找共鸣

  •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