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云端”做科普 院士成“网红”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云端”做科普 院士成“网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9-09 09:34

  院士、“网红”,是两个看似距离遥远的身份。

  最近,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因为在网络上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而广受青少年喜爱,成为了科普领域的新“网红”。

  大千世界,蕴含无穷奥秘。“生物进化有哪些秘密?”“海水为何灭不掉海底火山的火?”……在短短五六分钟的科普视频内,院士们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看到头发花白的学术前辈,一边认真解答着网友的提问,一边亲切地说着“小朋友们好”“请大家批评指正”,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被深深吸引了,他们在弹幕中感叹:第一次觉得自己离科学这么近,很励志!点燃了自己的科学梦想和创新志向。

  为什么院士们愿意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拥抱网络,做起“云科普”?除了传递知识,他们还想对年轻观众说些什么?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三位开通科普视频账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

  “每位知识分子都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

  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年逾八旬的刘嘉麒正打算录制科普视频。一大早,刘嘉麒就来到他位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

  与记者同来的,还有两个年轻的学生,带着摄像机、三脚架、麦克风等设备,准备趁采访后的空档时间,为刘嘉麒录制几期科普视频。

  这天的录制内容包括“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南北极”“青藏高原为什么被称为第三极”等。镜头里的,头发花白的刘嘉麒,穿着自己标志性的白衬衫,面带微笑地向观众打起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来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每次,刘嘉麒的视频一上线,网友们就会在弹幕中整齐地回应道,“爷爷好!”“老师好!”在一片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几分钟的“云科普”就开始了。

  成为科普UP主(视频上传者)还不到一年,刘嘉麒已拥有了近30万粉丝。“年轻人愿意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一些科学知识,科普内容受到欢迎,这是很好的现象。”

  刘嘉麒告诉记者,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几十年,他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之地,探究未知的地质遗迹、地质现象。“我很愿意通过科普的形式将这些知识告诉给更多人。实际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我们搞科研的目的,一个是要推动社会发展,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怎样让大众了解科学、运用科学、具有科学精神?这都离不开科普工作。”

  多年来,刘嘉麒到全国各地做过科普报告。而今,有了“云科普”的新形式,他自然十分高兴。“科普要面向大众,当然是传播面越广越好。视频科普的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现在我在哪都能讲,大家在哪都能听,这样的形式创新很有必要。”

  因为在多个视频中介绍过世界各地的火山,不少网友喜欢称刘嘉麒为“火山院士”。“其实除了火山,地球科学还有很广泛的内容,可以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一门‘养活全人类’的学问。”刘嘉麒详细地向记者介绍道,我们用的各种物质和各类能源资源、身边的气候和环境、遇到的地质灾害,几乎都与地球科学相关。“所以我想通过科普视频,把这门科学的重要性告诉给更多年轻的网友。”

  除了影响大众,刘嘉麒也希望自己所做的“云科普”,能带动更多科学研究者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

  “对我来说,做科普是一份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刘嘉麒告诉记者,他幼时经历过丧父之痛、家庭困顿,“如果我小时候没有获得他人的帮助、没有国家的培养,就很难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恩。其他的科研人员或许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但每个人都不是‘生而知之’,一定是‘学而知之’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样都会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所以,在当你掌握了一点知识、有了一些能力后,自然理所应当地要去回馈社会。知识不能自私。从这个角度说,每位知识分子都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

  “科研和科普理应‘比翼齐飞’”

  今年76岁的舒德干是进化古生物学领域的专家。而今,他在网络上又被网友们赠予了一个新头衔——“重量级宝藏UP主”。

  在一期主题为“我们从哪里来”的科普视频中,舒德干站在档案柜前,随手拿出了被称为“天下第一鱼”的昆明鱼化石,向观众讲解生物进化,并幽默地补充道:“这个东西是超级国宝,平常我都是锁在保险柜里的!”引来网友在弹幕中惊呼“太珍贵了”“原来学知识还能免费看国宝”。

  有人觉得,院士做科普是“大材小用”。能掌握本领域最前沿知识的人,给公众讲解一些皮毛,难道还不容易么?

  但舒德干却说,做好科普并非易事。为了把古生物学这个“冷门学科”讲解得“接地气”,他着实花了不少功夫。

  生物进化的复杂过程,光靠说不够直观,那就制作大量图片向观众展示。为了能让知识基础不同的观众“各取所需”,舒德干会录制多种长度的视频,既有面向普通观众的“短视频”,也有针对专业学生的“长视频”。讲授的话题也要经过精心挑选,有的介绍古老生命跌宕起伏的演化进程,有的讲述达尔文、牛顿、孟德尔等科学家的故事,还有的是分享自己学术生涯中的个人经验。

  在“深入浅出”上所做的努力,让舒德干的科普大受欢迎。他举例说:“有一次,我问一个收看过我科普内容的九岁小朋友,‘你能够听懂多少?’她回答说:‘我听懂了百分之八十。’”

  虽然在学术上是前辈、在年龄上是长辈,但舒德干却习惯在自己科普视频的结尾说一句“请大家批评指正”。他也喜欢通过弹幕,收集观众们的反馈。“留言里不乏一些真知灼见,有鼓励也有善意的批评,还有网友会调侃我的‘湖北腔普通话’,很好玩。这种及时的互动,是网络科普的一大优势。”

  自6月底开通视频账号以来,舒德干已上传了15则科普视频。8月份,他更是做到了每周更新两次。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外,为科普花费这么多精力,值得么?

  舒德干的回答是“甘之如饴”。在他看来,通过科普传播进化古生物学的诸多重要新发现,与大众分享科学思想,这是一件既利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又能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美事”。

  “从我自身的工作角度看,科研和科普理应‘比翼齐飞’。”舒德干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我曾经在科学研究上做过一些工作,如今年龄大了,更感到最重要的事是要让‘学术基因’得以传承,建立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具体到科普工作上,我想要为各种优秀科普作品的问世鸣锣开道。”

  对于收看自己科普视频的观众,舒德干也有一些期盼。“除了想让大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取一点进化古生物学的有趣知识,我还希望能给青年人一点思想上的启发,培养大家爱动脑的好习惯。学习不光是轻松愉悦地看‘热闹’,更应该看懂其中‘门道’,最好还能有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样的青年,才能在将来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

  “我在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位导游”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蒲慕明。过去的四五十年间,我是教神经科学的……”

  年过古稀的蒲慕明院士,端坐在一排书架前,声音洪亮地说起开场白。这是今年6月他发布的第一则科普视频,主题是“大脑可以移植吗”。两个多月后,该视频在哔哩哔哩网站的点击量已超过30万,网友的弹幕几乎覆盖了整个屏幕。

  “脑科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大家对‘大脑是怎样思考的’‘记忆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讲起自己研究多年的专业,蒲慕明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这当中不只有未解的前沿谜题,也有很多适合向大众进行科普的趣味知识,因此,自己多年来始终坚持在做科普工作。

  “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通过视频科普能够触及更多听众,这个形式当然更好。但我也发现,有些‘网红’打着‘科普’的名义,讲的内容似是而非,比较浮夸。”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蒲慕明一向反对网络上哗众取宠的“伪科普”,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做好线上科普,让正确的科学知识触及更多网友。他觉得,科研人员在传播科学成果时应该讲准确、讲清楚。“不准确的内容,会误导大众对科学成果的认知,造成社会对科学家和科学的不信任。”

  蒲慕明指导的研究生们,对老师做“云科普”的想法格外支持。有一名熟悉视频制作的学生,主动承担起拍摄、剪辑的工作。他告诉记者,蒲老师会和大家一起商定讲授的主题,“录制一次的内容,我们回来会剪成3期节目,保证每则视频的时长在8分钟以内。”

  切合年轻人口味的选题,符合网络收视习惯的视频节奏,再加上院士级水准的讲解,强强结合,让脑科学这门听上去“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轻松易懂了起来。

  当然,不论怎样改变传播形式,蒲慕明的科普,依然坚持着他做研究的核心理念——“实事求是”。“真正好的科普,不但要告诉大家,什么是目前我们已知的,还要讲清楚什么是未知的。不能为了吸引观众而夸大科学上的成果。要让大众明白,在科学的前沿领域,仍有很多神秘未解的问题在等待探索。”蒲慕明打了个比方:“我在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位导游,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讲解,激发出网友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除了传递正确的科学知识、激发观众的好奇,蒲慕明还想通过自己的视频,让观众收获一份“科学的态度”。他告诉记者:“科学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有科学思维的人,具有能科学判断各类事务的能力,能够根据事实去求证,并且从证据中做出自己的判断。”

  蒲慕明认为,知识本身会不断更新变化,但科学的思维可以一以贯之。“如果有年轻的网友能在看过视频后,树立起科学思维,成为一个‘科学的人’,那这将是我科普工作的最大成功。”(李 贞)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今年前6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量同比增长76.9%

  • 贵州榕江:送别抗洪抢险救援队伍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