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院士挂帅!提瓜苗“气色” 帮土壤“养生”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院士挂帅!提瓜苗“气色” 帮土壤“养生”

来源:科技日报2022-07-11 10:03

  【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

  不久前的一天,满载着翠绿色西甜瓜的9辆大卡车开进南京农业大学校园。这是该校与南京市浦口区政府合作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以来的阶段性成果。这批当天采摘的西甜瓜,满载着当地瓜农对南农大师生的感激之情。

  自打与院士团队结了对子,困扰瓜农多年的土壤连作障碍便得到了攻克。院士们来后,不仅培肥了瓜田,选好了瓜种,也治好了土传病害。瓜苗“气色”好、根系壮,瓜果口感佳,“有病先治土”的瓜田养生疗法也逐渐在当地推广开了。

  “农业科技要让农户坚定信心、尝到甜头。”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陈巍表示,南农大将通过抓品种引进、抓基地示范等工作举措,全力打造产业示范基地。同时,结合地方生产实践,切实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解决瓜果蔬菜连作障碍,瓜苗起死回生

  今年2月,南京农业大学向王村万亩优质瓜果蔬菜种植技术示范工程开展技术服务,帮助当地破解瓜果蔬菜连作障碍、西甜瓜新品种引进、小番茄青枯病绿色防控等生产难题。

  “瓜农们经常自嘲是‘游牧民族’。”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农大资环学院教授沈其荣院士团队成员、王村万亩优质瓜果蔬菜种植技术示范工程项目负责人黄启为教授介绍,瓜类作物忌连作,如果连续种植3茬,土壤中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繁殖,进而入侵作物根系、导致地上部枯萎,所以瓜农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当地瓜果蔬菜的连作障碍。”今年春节一过,黄启为就来到了胡守兴家庭农场查看西甜瓜的幼苗长势,这里是王村万亩优质瓜果蔬菜种植技术示范工程的核心基地,260亩的基地瓜田就占了100亩。

  黄启为到地里一看,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了西甜瓜幼苗长势差,灰霉病非常严重,整个育苗大棚内目及之处,找不到健壮的瓜苗。

  “肥也施了,就是不见长;药也打了,就是防不住病。”农场主胡守兴直犯愁,如果幼苗营养跟不上、病害也得不到及时防控,10万株幼苗就要全部换掉,按市场上每株1.3元的均价,农场将面临13万元的损失。

  黄启为教授回校与沈院士商量后,与南农大植保学院陈长军教授组建核心工作组,带领大家对取回的土壤和植株样品进行理化检测,分离病原菌、药物抗性筛选,及时给出了营养和生防综合配置的“处方单”。

  仅仅一个星期,瓜苗重现生机,幼苗上的霉点逐渐消失、被损害的叶片病斑并未扩张,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瓜苗起死回生了!”胡守兴几乎不敢相信。

  让秸秆、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帮土壤“养生”

  不仅在已经发病的苗上找到了病根、对症下药,院士团队还带来了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土壤“养生疗法”,胡守兴说:“种了11年的瓜,这回是从根子上刷新了理念。”

  近年来,南农大沈其荣团队一直致力于“变废为宝”,将农田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变成了改善土壤肥力、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宝贝。

  黄启为介绍,相比瓜农采用的普通基质,用秸秆等发酵生产的木霉生物基质,其培育的幼苗根系明显增多、根系活力显著增强,移栽大田后抗性好,生长势头旺。

  “要使作物持续长势良好,关键在于调控好土壤微生物区系。”沈其荣说,团队采用育苗和大田施用有益菌双管齐下的“养生栽培”模式,先将浓度很高的木霉生物基质用于育苗,使木霉菌在瓜苗根表和根际大量定殖,让有益菌与瓜苗根系构成命运共同体。同时,在即将移栽的大田再施用木霉全元生物有机肥,培育以木霉菌为主导的土壤微生物区系,逐渐“焕活”土壤、赋予土壤自身抑病能力的目的。这种双管齐下的“养生栽培”已经在不同经济作物上显现出很好的田间效果。

  5月22日,沈其荣来到瓜田,仔细查看瓜田长势,并对西甜瓜叶片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了讲解和答疑,为瓜田今后精准施肥提出建议,这让胡守兴的信心和底气都更足了。

  “国家给了我们研究经费,我们应该时刻回报国家和农民,中国的农业和农民如此亟须科技,论文要写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我们一定要继续写好这篇大论文。”沈其荣院士说。

  据黄启为介绍,现在,用于30万辣椒和西红柿育苗的木霉生物基质材料已经准备好,用于辣椒和西红柿大田培育的全元生物有机肥也已投入生产。金凤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参与式”打卡博物馆,在文物的静默中寻找共鸣

  •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