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崔俊芝:搞科研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崔俊芝:搞科研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来源:光明网2022-05-23 09:48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詹 媛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大学里学什么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国家需要和个人的知识、能力与兴趣紧密结合,在合适的位置上认真和创造性地成就自己的事业。”

——崔俊芝

  “认认真真做事,不墨守成规;老老实实做人,不人云亦云”——这是崔俊芝的人生格言。

  崔俊芝出生于1938年盛夏的一个夜晚,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他说:“他们从未想过要供我上大学。”

  崔俊芝幼年是在兵荒马乱、流离颠簸、天灾人祸中度过的。直到1946年春,家乡在一座破庙里建起小学。“我上学了,但父母送我上学仅是让我认几个字,将来遇事不受人骗。由于解放战争,小学的前四年是在断断续续中念的。”崔俊芝说:“1949年春,新乡解放了,从那时起直到大学毕业,我的学生生活再也没有中断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崔俊芝:搞科研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2016年5月15日,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在重庆大学校举行崔俊芝院士作大会报告

  艰苦的磨砺使他变得坚韧。用两年半时间读完初中,他考入豫北最好的高中。高中时,在“向科学进军”的浪潮中,老师鼓励大家树立远大理想。崔俊芝读过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下定决心要向他们学习——当一名科学家,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1957年,他考上了西北工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数学力学系。“1960年4月,正读大三的我,被通知当预备教师,给59级自动化系本科生上高等数学课。六天后,我按时走上了讲台。”崔俊芝说,1962年春,系领导又问他是留下当教师,还是补考完所有课程参加毕业分配。崔俊芝选择后者,毕业后,1962年10月,他来到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他被编入计算所三室水坝计算组。1963年初,水电部北京规划设计院“刘家峡工程组”,将“大坝应力分析”的任务给了计算所,组长把任务分给了崔俊芝。

  设计院原定采用“试荷载法”进行大坝应力分析。“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尝试了多种解法,总是算不出满意的解。经过反复核查,最后发现——‘试荷载法’的系数矩阵高度病态,不可能算出好结果。”崔俊芝说。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崔俊芝:搞科研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2018年12月09日,崔俊芝院士参加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召开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

  设计院放弃了“试荷载法”,接着崔俊芝采用同事用过的应力函数法,试图解决问题。“经过多种网格及方案试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是算不出满足局部平衡的应力场;又经过千方百计地核查,才发现应力函数边界处理误差过大,且计算应力又计算二阶差商,引入了较大误差。这就使得我的计算任务陷入了死胡同。”崔俊芝回忆说。

  此时,中科院开始了“任务带学科”的系统研究。在老组长魏道的建议下,崔俊芝开始了创新之路。他反复调研,决定从位移表示的应力平衡方程出发。经过夜以继日地演绎,精心琢磨和改进,终于构造出基于三角形和矩形互补网格的积分守恒型位移格式;接着他与王荩贤合作构造了既满足应力平衡又满足总势能极小的三角形和矩形单元。通过典型构件试算,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应力场,并于1964年五一节前夕,独立研制出第一个平面问题通用有限元程序,顺利为刘家峡工程组计算出多组设计方案的应力结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66年十月刘家峡工程截流成功,计算所收到来自中央的明码电报,表彰其为“刘家峡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十年来,除有限元方法外,崔俊芝还在有间隙带摩擦弹性接触问题分析方法、大型工程软件研制与软件工程方法、非均质材料结构的高阶多尺度方法和原子-连续关联模型及其算法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解决了二、三十个大型工程的设计计算问题。

  “我做过的研究有着共同的特征——跨学科、边缘性以及强烈的工程背景,且数学模型尚不准确,理论体系有待完善。这些问题给我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崔俊芝说。他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何为求真务实。

  院士小传:

  崔俊芝(1938— )计算数学、计算力学与软件工程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在提出三角形和矩形有限单元的基础上,研制出第一个平面问题通用有限元程序,解决了刘家峡大坝应力分析难题;1973年利用增量理论给出了有间隙带摩擦接触问题分析方法,解决了龚咀大坝带缝运行的分析问题。八十年代初,在主持并参与研制多个工程有限元软件基础上,提出一套研制科学和工程软件的软件工程方法;1990年后,提出并完善了分析非均质材料与结构的高阶多尺度方法和ACC模型及其算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十余项奖励。198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跟随总书记走进洛阳轴承集团 了解先进制造业发展

  •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