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行星撞击地球 人类将面临这些灾难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小行星撞击地球 人类将面临这些灾难

来源:科技日报2022-04-19 09:32

  在太阳系中,有2个围绕太阳运动的小行星环绕带,一个是小行星带,另一个是柯伊伯带。小行星带距离地球较近,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98.5%的小行星均发现于此。安分守己地环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是不可能撞上地球的。那些与地球偶遇的小行星,指的是近地小行星,即那些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且与太阳距离在1.3个天文单位以内的家伙,它们大多来自小行星带。

  如果小行星质量足够大,并且轨道与地球相交,最后必定会冲破千米以上的大气层,与地球“亲密接触”。目前地球上已经发现了很多小行星撞击产生的陨石坑。

  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带来的高温会产生大量一氧化氮,若此位“访客”富含硫酸盐或碳酸盐,则可能产生大量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会直接对生物机能产生影响,可能还会形成酸雨。小行星撞击严重时,甚至会破坏臭氧层,影响人类健康、农作物生产以及水生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小行星还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危害呢?

  光热辐射:酷似核爆炸现场

  在近地小行星与地球“接吻”瞬间,如同明星闪亮登场,“热度”剧增,光芒耀眼。以超高速运行的小行星本身具有超高压和超强高温特性,撞击地表瞬间形成的炽热火球在冷却时将发射出光热辐射能。

  因光的传播速度最快,每秒可达30万千米,所以光辐射最先造成杀伤。撞击瞬间酷似核爆炸场景:超高温、超高压火球伴随着强闪光。随着火球膨胀和向外扩展,不断发射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组成的辐射;撞击产生的强光会瞬间点燃撞击点附近的物体,横扫一切可燃物。人类眼睛在受到强光照射后,眼球视网膜中的感光色素会迅速分解,角膜和虹膜遭受伤害,从而使视网膜对暗光的敏感性迅速下降,出现视觉障碍或完全失明,即闪光盲。

  此外,快速移动的物体与地球表面碰撞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小行星飞行速度超过15千米/秒,相当于我国小口径自动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15倍左右,撞击产生的火球,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可将被撞击的岩石和泥土等熔化、气化。此时地面场景如同涌动的岩浆,热辐射能够灼伤皮肤,造成眼角膜和视网膜灼伤,吸入炙热空气可导致呼吸道烧伤,还能使物资器材等熔化、灼焦、炭化和燃烧,形成大面积火灾,造成人员物资的间接损伤。

  冲击波:产生最恐怖的暴风

  光热辐射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冲击波,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急剧压缩周围空气,产生最恐怖的暴风,巨大压强差的存在会导致生物器官损伤,造成死亡,并引起大规模的扬尘。

  紧随冲击波之后的是狂风大作,极容易造成人口伤亡与失踪,以及房屋、车辆、船舶、树木、农作物以及电力设施等的破坏。

  历史上,有过记载的著名小行星撞击事件当数通古斯大爆炸。据记载,1908年6月30日通古斯大爆炸发生后,西伯利亚的地震站记录到了地震扰动,远在5614千米外的英国也检测到了持续4小时的磁场扰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欧洲南部远至波尔多都出现了白夜。

  而2013年2月15日,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29.7千米,直径18米的小行星高空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和碎片,让当代人类切身感受到地外天体超强冲击的破坏力,该小行星空爆尚未直接撞地就能够引起5000平方公里内窗户受损,造成1500多人受伤,这些人多数都是被冲击波超压作用下的玻璃碎片所伤。

  地震:导致火山爆发和海啸

  地震也是小行星冲击的另一个“副产品”。中国地处印度、欧亚、太平洋和菲律宾海等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部位,发育着众多活动断层,目前已知的主要活动断层就有400余条,我国大陆许多城市都处于主要活动构造带或地震多发区。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在撞击点周围区域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效应并伴随着撞击成坑,对撞击区域及周边一定范围造成毁灭性破坏。此外,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海洋和大陆板块在地幔对流力的作用下不断推拉,改变大陆板块的运移,影响地球浅部和深部地质结构,可能诱发全球性大规模火山爆发和大规模板块运动引起的超级地震。

  海啸是小行星撞击地表海洋区域的地震波动效应所致。海啸传播到海岸,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滨海、岛屿或海湾的海水出现异常退潮或河流没水现象,随后海水又突然席卷而来,冲向陆地;二是海水陡涨,突然形成几十米高的水墙,伴随隆隆巨响向滨海陆地涌来,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

  如果小行星撞击发生于陆地,剧烈地震产生的抛射物在空气中急速抛射燃烧,可能带来大范围火灾,产生的尘埃可能会一直弥散在大气层上空,影响大气透光率和植物光合作用,引起全球气温骤降;如若撞击海洋区域,大量水汽注入中层大气中,水蒸汽在中层大气温度下会很容易凝结,形成硫酸型气溶胶,长期滞留在平流层,长达数年的“遮天蔽日”对生物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刘芹芹 申旭辉 据中国国家天文公众号)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图书馆:周末来读书

  • 西安铁路工业遗存变身市民乐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2025-02-14 10:26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2025-02-14 10:24
《自然》杂志13日报道我国发现迄今唯一确切的侏罗纪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5-02-14 10:23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著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2025-02-14 10:22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4 10:11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著提高。
2025-02-14 10:04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多终端访问、7×24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2025-02-13 09:36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2025-02-13 03:40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2025-02-13 03:50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2025-02-13 03:5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02-13 03:40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研究网络主办,上海期智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承办
2025-02-12 19:16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5-02-12 10:07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2025-02-12 10:06
科学家们发现,水波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构造丰富的拓扑矢量场用于粒子的操控。
2025-02-12 09:59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2025-02-12 09:57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12 09:53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2025-02-11 14:55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2025-02-11 09:43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2025-02-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