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IPCC:控制全球变暖,未来几年是关键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IPCC:控制全球变暖,未来几年是关键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4-07 09:22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用第六次气候评估报告(AR6)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全球气温上升毫无疑问可归咎于人类,我们正在挑战人类适应能力的极限。

  4月4日,IPCC 发布的第三工作组报告《2022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在给予人们希望的同时,再次敲响警钟。报告指出我们仍有一半的机会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但这要求我们确保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3年内,即2025年达到峰值,到2030年前该排放量要比2010年减少43%。

  报告同时强调,即使实现以上达峰、减排目标,全球气温暂时超过1.5℃这一阈值也不可避免。而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从大气中捕获碳等积极措施可能会限制温度的持续上升,并使其回落到该阈值以下。

  作为AR6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份约2900页的报告由来自65个国家的278位科学家编写而成,其中包括13位中国作者。在3月21日至4月4日举行的IPCC第56次全会暨第三工作组第14次会议上,这份文件最终获得了195个成员国政府代表的批准。

  所有部门都需要深度减排

  据《自然》报道,这份报告虽然发出了迄今最严厉的警告,但情况并非是完全悲观的。报告指出,尽管碳排放量仍在持续上升,但增长速度已放缓,一些缓解措施已经产生了影响。比如,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价格正在直线下降,全球经济正变得越来越清洁;全球能源强度趋于下行,2010至2019年,全球能源强度每年下降2%,扭转了前10年的趋势。

  “IPCC指出,我们有完成上述任务的知识和技术,但我们必须从今年、这个月甚至是今天开始行动,而不是永远‘等明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Inger Andersen在IPCC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报告显示,仍有可能到2030年前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至少降低一半。而要做到这点,需要所有部门都采取深度减排行动。

  “如果想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1.5℃以内,现在就要采取行动。如果不立即在所有部门实施深度减排,就几乎很难实现这一目标了。”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Jim Skea说。

  能源部门约占全球排放量的1/4。因此,限制全球变暖需要能源部门进行重大转型。这将涉及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广泛推广电气化、提高能源效率,以及使用替代燃料(如氢能)。

  该报告还表示,除了能源部门外,工业部门也面临着参与实现碳中和的挑战。报告建议通过新的生产工艺、低排放和零排放的电力、氢气以及碳捕获和储存来应对这类挑战。

  “落实正确的政策、基础设施和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到2050年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70%。这提供了尚未发掘的巨大潜力。”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Priyadarshi Shukla说。

  气候灾难的临界点已逼近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研究员陆春晖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在第三工作组评估的情景中,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1.5℃以内,需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2025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前比2010年减少43%;与此同时,甲烷也需要减少约1/3。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当天就该报告发表视频讲话,呼吁相关国家政府改变能源政策,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他说,科学家警告气候灾难的临界点已然逼近,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就可能发生“叠加和不可逆转”的气候冲击。

  当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净零时,全球温度也将稳定。要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以内,需要在本世纪70年代初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即“碳中和”;而要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1.5℃以内,则需要在本世纪50年代初实现全球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不考虑减少适应成本或避免气候影响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如果采取必要的行动将全球变暖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以内,与维持现有政策相比,2050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仅仅降低几个百分点。”Shukla说。

  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加快采取公平的气候行动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些应对方案可以吸收和储存碳,同时帮助社区限制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影响。例如,在城市中,形成公园和开放空间、湿地和城市农业的网络可以减少洪水风险和热岛效应。

  工业减排则可以减少环境影响,增加就业和商业机会。可再生能源的电气化和公共交通的转型可以促进健康、就业和公平。

  “气候变化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利用、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和生产模式的结果。”Skea说,“这份报告表明,现在采取行动可以让我们走向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世界。”(见习记者 辛雨 记者 许悦)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