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王泽山:只在意能否以所学壮大国防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王泽山:只在意能否以所学壮大国防

来源:光明网2022-04-06 09:49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詹媛

  “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有战争,愿世界充满和平,但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就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国门。”

  ——王泽山

  1050万元,捐赠!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王泽山:只在意能否以所学壮大国防

做一个有知识,文明,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001年1月4日, 摄于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发射药实验室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王志英

  2021年12月,王泽山将所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等共计1050万元,捐赠给南京理工大学,希望能“长期稳定地支持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捐赠巨款的王泽山,生活却极为简朴——不用秘书、不要专车,不想为任何琐事浪费时间,甚至觉得“到理发店受人摆布也浪费时间”。在他的生活中,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没有固定的一日三餐。

  对王泽山而言,其他种种,皆不重要。

  只有一件事会让他“一旦离开,就会感觉失去了生活的重心”。那就是,能否以所从事的火炸药研究壮大国防,守好国门。

  出生于1935年的王泽山,幼时住在吉林市远郊的桦皮厂镇。那时,日本占据了东北三省,还扶植了“伪满洲国”。

  王泽山被迫接受“伪满”教育,他的父亲却冒着生命危险,悄悄严肃地告诉王泽山:“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是中国。”父亲的话深深地镌刻在他幼小的心里,驱散了蛮横的入侵者所带来的困惑。从此,他暗下决心:“绝不做亡国奴。”

  1954年,19岁的王泽山高中毕业了,这时,抗美援朝的硝烟刚刚散尽。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王泽山:只在意能否以所学壮大国防

2017年12月27日,王泽山院士在南京理工大学汤山科研试验中心介绍爆炸试验

  “我们任何人都不希望有战争,愿世界充满和平,但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没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就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国门。”年轻的王泽山带着建设国防的理想,报考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时,海军、空军是热门专业,可王泽山却选择了最冷门的火炸药专业。这是一个研究领域狭窄、危险性高,被人们视作“一辈子也出不了名”的专业,然而它同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在所有战略、战术武器系统中都不可或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武器装备的水平。

  王泽山成为同届中唯一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大家都不去考虑这些比较边角的专业,但我想既然是设立的重要专业,国家需要的就要有人去做。”从此,让中国的火炸药研究“世界领先”“在军事领域实现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成果”成了王泽山科研生涯的终极目标。

  他凭借着在“废弃火炸药再利用”“低温度感度发射装药与工艺技术”“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三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一等奖,其中两次是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次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他推进我国火炸药整体技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让中国的火炸药事业“复兴”。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怡昕的话说,“王泽山的研究成果不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领先”。

  2018年1月8日,他第四次登上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这一次,迎接他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

  王泽山曾告诫年轻学子:“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爱党、爱国、爱人民。”他心中的使命感,一如六十年多前站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门前时的那般强烈与炽热。他说:“我确实有这个精力,感觉必须要做,对咱们整个国防有贡献为什么不做?我接受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把它搞好,这是国家给我的使命。”

  院士小传:

  王泽山(1935— ),含能材料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了发射药及其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提高了发射效率,使发射药威力超过国外同类装备的水平;研究和解决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有关理论和综合性处理技术,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加强了安全防范,降低了公害,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明了一种高密度火药装药技术,并推广应用。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

  • “祝福祖国”巨型花篮主体亮相天安门广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幕。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在内的众多前沿产品让参展者感受“智”造魅力。
2023-09-22 10:43
首创“1+6”一体化数字办赛服务平台、首条5G-Advanced万兆网络走进现实、境外“电子钱包”首次在境内“无缝对接”……即将开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智能亚运”成为中国尖端数字技术发展的展示窗口。
2023-09-22 10:42
为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3-09-22 10:42
今年峰会主题为“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网络安全、数据治理、数字减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议题举办20场分论坛。
2023-09-22 03:40
“天宫课堂”是一扇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奇妙之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地面课堂,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跟随航天员穿越波澜壮阔的星空,展开一场关于宇宙的美妙旅程。
2023-09-22 03: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1日在北京市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
2023-09-22 0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22 03:30
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
2023-09-22 03:3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认为,本届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
2023-09-21 10:37
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共815项参展项目,集中展示了高校创新科技成果,体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担当作为。
2023-09-22 03:50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日在安徽合肥发布了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其中申报发明专利74.34万件,比上年“500强”增长了10.48%,发明专利数量连续5年持续增长,占专利数比重为39.43%。
2023-09-21 10:36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钻石会像火山岩浆一样从地球深处喷涌而出。这种美丽而奇异的现象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这些钻石形成于地壳深处约145公里处,以每小时18—132公里的速度喷发到地表。
2023-09-21 10:34
瑞士素有冰雪王国之称,畅享冰雪运动成为全球游客选择前往当地度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适宜的自然环境促使冰雪运动成为瑞士的国民运动,几乎每个瑞士人都会滑雪。
2023-09-21 10:30
2017年正式通车的蒙内铁路穿越内罗毕国家公园、察沃国家公园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因此,未来应以落深落实《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为抓手,高质量持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2023-09-21 10:30
金秋时节,之江大地热情涌动。浓郁的亚运氛围中,“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9月8日起隆重举办。
2023-09-21 10:29
日前,《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揭示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的论文,这项研究或将以全新角度推动锂硫电池发展
2023-09-21 10:27
SKA中频天线的伺服控制系统需要满足高电磁屏蔽指标,才能实现高灵敏度观测。 SKA中频天线的背架是空间网架结构,采用螺栓球与拉杆螺连的方式安装。
2023-09-21 10:26
光明网《创新改变中国》栏目走进位于山东青岛的海信创新研发中心,探索我国激光显示领域的“软实力”和“硬科技”,感受显示领域的“未来之光”。
2023-09-20 15:00
冷湖镇,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秋夜,茫茫戈壁,人迹罕至。仰望,星空璀璨,银河迢迢,仿佛沿着这条颠簸不平的土路,就能走进银河、踏入群星。
2023-09-20 04: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