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闻玉梅:科研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闻玉梅:科研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来源:光明网2022-03-28 10:08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亚雄 

  “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我的终身志愿就是为人民解除疾苦。”

  ——闻玉梅

  80多岁的闻玉梅,与病毒打了一辈子交道。面对重大疫情,她曾多次以身涉险,甚至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在她看来,人与病毒的抗争,是永恒的课题,也是不断的考验。人与病毒之间的平衡博弈,需要依靠科学,更需要智慧来理解与认识。

  1934年,闻玉梅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20世纪60年代,她选择将病毒学作为研究领域,首选方向就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防治。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闻玉梅:科研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目标明确,脚步永不停止

2001年2月23日, 摄于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王志英

  1971年,全国大面积爆发红眼病,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找出红眼病的“真凶”,闻玉梅和另一位医生把病人的眼泪经过除菌过滤后滴到自己的眼睛里做试验,证明了引起红眼病的是病毒,只需要用生理盐水来洗眼就能治疗,大大节省了国家的医疗资源。

  1988年,为解决慢性乙肝患者多年疾苦的难题,闻玉梅创新地开展了“复合物型治疗性乙肝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自此30余年坚持不懈。面对至今尚未解决的全球性难题,她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断探索着。

  2003年,当“非典”肆虐之时,受钟南山院士之邀,年近七旬的闻玉梅赶到广州,亲自进入P3实验室 ,研制灭活SARS病毒的免疫预防滴鼻剂。而闻玉梅的丈夫——我国知名儿科专家宁寿葆教授对此非常理解和支持,坚定地站在闻玉梅身后。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闻玉梅:科研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闻玉梅院士在实验室工作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疫情初起之时,闻玉梅连夜第一时间撰写科普文章,为疫情防控发出权威声音。在全国抗疫压力巨大、民众情绪紧张的时候,她与汤钊猷、邱蔚六、戴尅戎等12位院士联名向上海市民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市“医患同心、全民同行,守护健康、敬畏自然、珍爱生命”。此后,她多次积极参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深夜做客媒体节目,尽己所能进行科普。

  2020年2月7日,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专家委员会主任,闻玉梅指导她所在的实验室经过合作研究,在获得标本的三天内即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上海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毒株。分离出病毒株就可以实时进行药物筛选以及抗体中和试验,并对病毒变异进行监测,大大加速了抗新冠病毒的科研进展。闻玉梅也因为抗击疫情做出的贡献,荣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上海市最美守护人”称号。

  她始终笃信,为国家培养人才,不是一时的任务,而是一生的使命。50多年来,闻玉梅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培养了几十届学生,其中有不少人成为所在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用心做人,用心育人”,是闻玉梅作为共产党员在培养人才中崇尚的格言。她说,“教育的本质是为民解忧,为国担当”“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我的终身志愿就是为人民解除疾苦,可是单靠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要培养人”。

  自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60余载时间里,闻玉梅积极躬耕科研与教学。从一手创办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指导建立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到战乙肝、抗“非典”,再到今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已届耄耋之年,但她始终不忘初心,把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如今,望九之年的闻玉梅院士依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

  院士小传:

  闻玉梅(1934— ),医学微生物学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教授,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乙肝病毒变异、持续感染机制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是我国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曾获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19年获教育部杰出教学奖。由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突出贡献,2021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5考研季科技类专业科普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机器人完成一个后空翻动作,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
2025-11-25 03:05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
2025-11-25 03:05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
2025-11-25 03:0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系统也刮起了AI风。
2025-11-25 03:05
燕矶长江大桥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重要配套工程,是鄂黄第二过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11-24 09:02
11月23日,由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半导体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2025-11-24 03:15
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截至11月21日,我国最长原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实现安全平稳运行18年,累计输送原油超2亿吨。
2025-11-24 03:15
作为中国和南非两国合作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合作建设的“倾听科学空间”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逾百嘉宾和观众到场体验。
2025-11-24 03:15
为AI4S领域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生态构建。
2025-11-24 03:15
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从科技、文化、社会等维度,综合勾勒出2025年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科技前沿动态、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融合的整体态势和核心方向。
2025-11-21 15:11
枫清科技与麒麟软件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AI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发展。
2025-11-21 13:13
走进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种子冷库,零下20摄氏度的寒气扑面而来,一排排整齐编号的收纳容器中,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各类野生植物种子。
2025-11-21 09:53
小雪时节,容易发生感冒、皮肤干燥、关节疼痛及咳嗽等不适,大多因为寒燥外袭、津液失调。
2025-11-21 09:52
当前,关于精神疾病与心理治疗,公众还有哪些常见误解?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2025-11-21 09:49
2023年11月,“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发布,截至目前,访问量已突破3700万次,覆盖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实验任务数超过270万个。
2025-11-21 09:47
20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沈树忠院士团队的侯金波博士等人记录了湖北省通山县一处距今约5.4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宝库,并将其命名为“通山特异埋藏化石库”。
2025-11-21 09:38
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资本加速布局6G生态……尽管6G网络预计将在2030年开始部署,但我国6G产业布局正加速铺开,呈现政策护航、技术攻坚、资本活跃的特征。
2025-11-20 09:11
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向电网输送36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电力。“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放电时为发电企业,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电网的峰谷电价价差形成利润空间,吸引企业投身于此。
2025-11-20 09: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