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郑守仁:坚守三峡的“工地院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郑守仁:坚守三峡的“工地院士”

来源:光明网2022-03-26 08:00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张蕾

  “作为一名水利人,能参与三峡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峡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这里坚守一天。”

——郑守仁

  出生在淮河边,生长在淮河边,童年时的郑守仁见过洪水肆虐下万劫不复的景象,从小他就立志要当一名水利工程师,解除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20世纪60年代初,郑守仁从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加入长江水利工程建设者的行列。自此,他长期轮守在多个水利工程现场,并与志同道合的妻子一起,把家安在了陆水、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三峡工程的工地。“郑总的家,既小又大:小,18平方米就是最大;大,有河流山川,看得见水电站、大坝。对郑总而言,初心在家就在,使命在家就在。”2020年7月24日晚,在悼念郑守仁逝世的文章《悼念|坚守以至仁》中,曾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的刘宁如此动情地写道。

  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三峡工程是郑守仁治水生涯的“巅峰之作”。自1993年受命主持三峡工程设计以来,郑守仁在三峡坝区一待就是20多年。但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一辈子干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工程,53岁那年终于赶上了梦寐以求的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号称“全球一号水电工程”、水电领域“世界级难题”。面对外界种种质疑,郑守仁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强研究、优化设计,攻克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把一个个问号变成惊叹号,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投资,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长期驻守工地,简陋的生活方式加之超负荷的运转,郑守仁积劳成疾。2005年8月,郑守仁因癌症住进医院。谁知术前的一个双休日,趁着医生不在,他从医院偷偷跑回三峡工地,叮嘱做好混凝土的温控防裂工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郑守仁的生命已经与大坝、与水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女儿长到16岁,只见过父亲两次,一句“爸爸爱工程胜过爱女儿”成为他心头挥之不去的痛。女儿出嫁,他没能到现场送上祝福;父母生病,他无法守在病榻前照料……“庄子云:‘至仁无亲’。郑总舍小爱为大爱,舍小家为国家。他对党和人民饱含深情,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激情!”刘宁如是评价。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郑守仁:坚守三峡的“工地院士”

为伟大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

 2000年12月10日, 摄于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大坝施工现场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王志英

  名和利,在郑守仁眼中都是过眼烟云。20世纪90年代初,郑守仁被授予“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者”,奖金5万元,他毫不犹豫地捐了出去。2004年,郑守仁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金20万港元,他将这笔钱一分为二——10万港元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专著出版基金,10万港元用于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2005年,郑守仁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50万元,他也全部捐献了出来。每逢遇上洪涝灾害,他总是带头捐款,汇款单上的署名为“长江委一职工” 。谈到荣誉,郑守仁说:“这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群体的功劳。领导这么信任我,让我负责这项工作,责任是主要的,经济上的需求是次要的。我们搞技术工作的会把这些东西都看得比较淡薄一些。”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郑守仁:坚守三峡的“工地院士”3

郑守仁院士从顶层俯瞰工程全局完成进度

  2020年7月24日,郑守仁在武汉与世长辞。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坝区十四小区办公楼205室的那盏灯,再也没能亮起。直到生命的最终时刻,他依然在同时间赛跑,回到三峡工地写书,做好三峡工程的技术总结。“我走了以后,你们要多替我回三峡看看。”他重病卧床时,依然心牵三峡工程。

  院士小传:

  郑守仁(1940—2020),水利水电工程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水利工程设计50余年,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1994年以来负责三峡工程设计工作,主持三峡工程单项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做出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2项、银奖1项。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