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李恒德:我就是喜欢中国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李恒德:我就是喜欢中国

来源:光明网2022-03-14 10:1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张晓华

  “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就一定要爱中国,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中国,如果没有对中国的土地、文化、历史、人民的那种朴素的情感,就谈不上爱国。”

——李恒德

  新中国核材料科学的开拓者,金属离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的先驱者,中国生物仿生材料的推行者……诸多头衔汇聚之处,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不过,他更喜欢“李先生”这个儒雅的称呼。

  “去美国之前,我就打定主意要回国。”1946年4月,年少时饱受求学与求存之苦的李恒德登上前往美国的“凤凰号”运输舰,开始留学生涯,也开启了一段淬炼党性的征程。

  “我加倍努力学习,希望通过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和更新我在国内大学学到的知识。”努力有了回报,李恒德在国际上最早阐明铍的脆性机制和本质,使铍金属日后成为航空航天、电子、核能等领域无可替代的战略金属材料。彼时,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美国方面已经注意上我了。”1950年冬,正在李恒德计划完成学业便回国时,美国移民局找上了他,8小时的疲劳审讯没能发现他“违法”的线索。接下来就是“踢出”课题组、停发薪金、没收护照、威逼利诱、发布禁令、入户搜查…… “我以为这是逮捕我的前奏,但是并没有。”

  这是他在美国最孤独、最难忍受、最痛苦的一段日子,没有人敢理他,他被彻底孤立了。

  要完成学业!要维持生计!更要争取回国!

  “即使关进监牢,我也必须同美国斗一斗!”作为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创立者之一,他和十几个朋友着手建立组织和队伍进行抗争,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新中国的支持和帮助,向美国总统、国会议员、一些群众团体和各大报社发送公开信,争取美国进步力量的同情和声援,“为了安全,我们没有通过邮政系统,而是自己投送”。

  “我们胜利了!”经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自1954年盛夏开始,美国陆续取消了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限制。

  李恒德回忆:“当我到达北京时,正好是1955年的元旦。这个日子好记得很,太美妙了!”

  甫一归国,他就被分配到清华大学工作。鉴于他在研究金属铍领域的成就,他受组织委托筹办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材料专业。

  “一个刚从美国回来的人,工作经历并不多,创造性的成果也不多,而且才30多岁……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我的信任,我只能尽力不辜负组织对我的重托,把这个专业办起来。”

  尔后,数十载宵衣旰食,李恒德培养的近千名核材料人才从此出发,极大地支撑了我国的国防与核事业。

  知天命之年,他在国内最早研制出二氧化铀微球,提出并主持我国锆合金管材的氢化物分布研究;耳顺之年,他进入研究金属离子束表面改性的新领域;古稀之年,他又瞄准了天然生物矿物和仿生材料研究。

  “学材料的人,应该知识面很广。这个‘广’不仅是知道,而且是要‘懂’,更重要的是要去思考和联系,正确地向深处去理解。”他的言传身教对材料系的学生们影响很大。

  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生物,李恒德跟随科技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多个领域的发展。但他始终将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党和国家的信任,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把自己当作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教育者。

  所谓“心怀国之大者”,对于李先生,就在于“我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液,我就是喜欢中国”!

  院士小传:

  李恒德(1921—2019),核材料、材料科学专家,我国核材料、金属离子束材料改性科学技术、生物仿生材料的先驱者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盟主席。在国际上最早阐明铍的滑移、孪生和断裂机制;在国内首次利用溶胶沉淀法研制出UO2燃料微球,利用带电粒子束研究材料的辐射损伤效应;深入研究堆用锆合金包壳管中氢化物取向分布和轧制工艺及织构的关系。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出版专著2本。194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

  • 彭丽媛同出席上合峰会外方领导人夫人游览天津海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