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未来“双一流”建设要“强特色、跨学科”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未来“双一流”建设要“强特色、跨学科”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3-09 09: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国际上的一流高校眼中,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硬件条件近年来明显改善,但在基础学科、基础研究以及拔尖人才培养上稍显不足。基础研究需要长周期,同样人才培养也需要长周期。如何立足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蹚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靠几个、十几个一流大学撑不起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的“双一流”建设需要一个一流大学群体,就像《水浒传》里有108将各自身怀绝技,没有一个人的武功是一样;就像跑1500米的运动员与游泳的远动员做比较,无法裁判谁更厉害。这首先涉及的是高校的办学定位。高校要坚持特色立校。一所大学的特色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大学文化等方面,高校发展要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邯郸学步。

  未来的“双一流”建设应该把特色放在重中之重。“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话语权、能否培养拔尖人才、能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特色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完成的任务相同,不同的是学科数量与特色差别。

  目前,高校的学科壁垒问题非常严重,传统的院系设置带来了学科壁垒和学术资源的碎片化。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度依赖大跨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现在人类要解决的科技难题无一例外都是复杂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会聚才能解决。然而,跨学科会聚在我国高校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成效还不明显。在课程设置、大项目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围绕某一问题形成学科会聚,这一点和真正意义上的一流高校是有差距的。

  我们讲一个学科有特色,往往狭义理解为在该领域或某个研究方向上有特色。但实际上,学科特色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科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方向和成果、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特色,其核心在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特色。学科特色的形成和强化需要长期积累的。由此带来的潜在隐患是,高校的特色学科往往是“老学科”,容易“吃老本”,横向拓展、交叉融合比较困难。但实际上,强特色与跨学科并不矛盾,跨学科的目的就是强化特色。

  高校应鼓励和引导跨学科会聚研究。这对于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的学术发展、成果产出、高水平人才培养都是有回报的,他们有这方面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高校在制度安排上要有顶层设计、切实可行的举措。

  譬如,构建跨学科会聚平台,给他们提供物理空间、学术建制安排,让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们,围绕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难题或新领域的人才培养,聚在一起探讨、钻研,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非常好的途径。此外,高校还要在经费上多加以支持。

  在评审评价人才项目、科技成果时,过于强调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对于成果分享缺乏好的机制,都会导致跨学科研究举步维艰。怎么对待在跨学科研究里面做出各自贡献的人,让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认可。这一点可以借鉴数学领域一些重要国际期刊论文署名的办法,排名不分先后,无论是不是第一作者,都承认作者做出同等重要的贡献。

  “双一流”建设强调一流学科建设,与科学创新提倡的学科交叉,的确会存在一些矛盾。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公布的名单中,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一流学科可以自主设立之外,全部是按照现有学科目录公布建设学科项目。但其实一流学科与学科交叉并没有形成悖论,在现有学科名称之下,仍然可以做好适度跨学科的事情,这就需要高校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特色优势谋划新的学科增长点。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双一流”建设项目中设立了地质环境与健康方向,我们试图从地球科学角度,来研究健康问题。地质学相对来说是一个老学科,它应该找一些新的发展方向,甚至催生出新的学科。

  应赋予“双一流”建设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实际上,“双一流”建设已经赋予了高校资金安排、项目设计、总体要求等方面的自主权。下一步,可以再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建议不局限于个别综合性大学,可以多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高校试点探索,形成好的经验、做法再逐步推开。利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机遇,高校也应主动根据自身办学需求、办学条件,根据国家亟需、学科前沿,来布局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建设项目,力求在一流学科建设上不断有新突破。

  (王焰新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 探访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