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女性健身图景:掌控身体意味着什么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女性健身图景:掌控身体意味着什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03-08 10: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们倾向于把训练有素的身体痕迹与某种品质挂钩,锻炼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而肥胖就意味着意志力薄弱。

  ——————————

  冬奥会刚刚过去。或许没人想到,能和“运动女孩”谷爱凌一起成为热点的,还有她的身体——有人说她130斤,也有人说她105斤。谷爱凌可能并不在意这件事,镜头前的她身形紧实,大方地表达自己的健身观:“美不是瘦,美是有力量。”许多被困在“马甲线”“漫画腿”“天鹅颈”等身材模板中的中国女孩因此受到鼓舞,纷纷表示,成为谷爱凌式运动女孩的第一步,就是“再也不为体重而纠结”。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上海体育学院熊欢教授和她的团队访谈了近百个健身女性,探索运动对女性生活规划、自我认同和审美的影响。这项研究被记录在去年出版的《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一书中。

  作者选取了12个中国女性的健身故事,她们当中有“暴食-催吐”的肥胖者、留学海外的大学生、离异的中年职业女性,也有进城的“打工妹”、备孕的高龄女性等等。为了还原健身运动参与者身体叙事的主体性,作者选择了口述故事的形式,想要为读者呈现出女性真实、鲜活的健身图景。

  我们的身体大多是失控的

  你是否计算过,自己每天出门需要花多长时间装扮自己?比起男性,女性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回答这个问题。

  《凡身之造》认为,多数女性会比男性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管理和约束自己的身体,包括但不限于饮食、化妆、服装。在女性主义看来,这使得女性更专注于自我的修饰,对社会的关注减少,在与男性的社会竞争中自然而然地退场。

  熊欢认为,消费文化和媒介话语建构出一种所谓“理想的身体”,它强调年轻、苗条、健康,目的就是让人感到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然后迫不及待地加入健身、美容甚至整形的消费行列。

  女性健身热虽然与女性解放运动的深化、女性自我发展的需求有关,但熊欢发现,在具体的体育实践中,“女性一方面得到了一种身体的解放,但同时也在服从和强化固有的女性身体形象。”

  书中的案例S女生,就是在网络上对“维密”模特式审美的宣传影响下,开始学习拳击。她承认自己并不胖,但因为喜欢拍照,“有些角度看上去还是不好看,我就觉得自己要练好一点儿,再去拍照会不会更好。”

  S起初认为拳击是种既有力量又有效的塑形方式,但后来,这项运动的竞技特点和激烈节奏给她带来了身体上的负担,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我是真的不喜欢拳击这种形式。”

  熊欢认为,女性在运动中需要关注自我的感受。“一定要找到让你觉得最舒服愉悦的方式,才能持续,才能形成自我与身体的关系。要不然你永远存在抵抗,永远会有被规训的感受。”

  后来,S在拳击教练的推荐下接触了瑜伽,才发现自己更喜欢这类舒缓的运动。尽管在瑜伽教练检查身形时,她还是十分介意自己的身材,“没想到她会说我臀部轻微下垂!我就想,之前这一年我不是白练了吗,有点怀疑人生了。”

  在熊欢看来,“达到理想的体型”是一场全球性的消费主义陷阱,甚至造成了许多厌食症、暴食症和抑郁症的问题。书中第一个故事,就是一位24岁的“肥胖”女生健身减肥历程的自我反思。

  小时候由于医生误诊,她被注射了激素药物,之后便开始不受控制地发胖,周围人的歧视和嘲讽随之而来。在成长历程中,她尝试过各种减肥手段——节食、吃减肥药、大量运动、暴食催吐,身体随之出现了头晕、长痘、慢性胃炎、脱发、牙齿松动等种种问题。

  在“减肥-复胖-再减肥”这个循环中,她渐渐失去了自我的掌控感——“无休止的自我检查、自我惩罚,我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只是在践行这个社会对我的要求。”

  肥胖者常常会经历一种“健身即美德”的道德捆绑,他们遭受的歧视也大多来源于此。人们倾向于把训练有素的身体痕迹与某种品质挂钩,锻炼意味着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而肥胖就意味着意志力薄弱。

  熊欢认为,单纯把肥胖归罪于个体的不自律,就掩盖了公共治理的责任。在被996加班和高热量饮食充斥的都市生活中,我们的身体大多是失控的。许多学者认为,肥胖是一个现代城市病,它不仅是个人问题,也反映了社会分层、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结构性问题。

  与此同时,那些“理想身体”的持有者也不仅仅只有她们自己。熊欢说:“大众明星是一种文化产品,他们的外表、形象,甚至行为都是被塑造的,他们有自己的化妆师、营养师、减肥师、健康师等等,这些部门都是在对其身体进行塑形。我们本来是在消费这个‘产品’,可有些人如果偏要变成那样的‘产品’,那就会很痛苦。”

  “下着雨跳舞那种感觉真的好high”

  尽管如此,追求理想身体并不是所有女性的运动选择。《凡身之造》中一个来自农村的案例即是如此。

  木木26岁,育有两儿一女。她从小喜欢跳舞,但结婚之后就没有了时间。直到孩子上学后,木木和丈夫一起到了县城的工地上干活。她偶然看到县城的小广场上有人跳舞,“就像找到了可以呼吸的地方”,立马加入进去。

  以后每天下班,她会骑20分钟摩托车赶去跳舞,那是她生活中少有的浪漫时刻。“每晚都想跳,下雨了也跳。下着雨跳舞那种感觉真的好high。”

  广场舞成为木木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只是为了身材。这正是《凡身之造》一书始终强调的“主体性”的含义所在。无论如何,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怎么看”。

  熊欢团队发现,在农村生活中,自娱自乐是健身带给女性的最大满足。熊欢将这样的差异归因为,农村女性感受自我的机会要比城市女性更少,所以她们更容易在体育活动中找到认同和满足感。

  平日里,木木也会注意自己的身材,但她不追求极致的瘦,也不喜欢“健身网红”们细腰翘臀式的身材。她对自己的外形要求是“看起来舒服就行,跳起舞来身体轻盈”。

  木木发现,农村女性“基本很少会去刻意地塑形,也很少人有控制饮食和运动塑形的意识”。虽然她自己会跳舞保持身材,但“不好意思化妆去工地上班”——她的工作环境几乎是反修饰的。农村女性健身没有很强的功利性,大概是因为那个结果本身就不是属于她们的“利”。相比之下,健美的结果带给城市女性的则是不一样的内涵。

  熊欢曾研究过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的分层现象,她发现,中产阶层女性的外表往往与其“社会定位、事业成功、经济目标的实现等因素密切相关”,她们希望通过体育参与来确立自己社会地位。因此其体育参与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消费性、目的性以及文化诉求性”,比如以塑形为健身目的,通过购买昂贵的运动服装体现她们对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缺少主体性作为健身驱动力,一方面会造成“办了卡却没怎么去”的经济消耗,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否真正地享受运动本身。

  为什么健身能够“赋能”女性

  直至现在,中国社会中的运动氛围依然谈不上浓厚。熊欢总结出了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教育偏向的问题,中国教育传统更注重智力的培养,体育课常常是被占掉的,很多孩子体会不到体育的乐趣,长大后也不知道怎么用身体运动去娱乐。另一方面,社会也没有给我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去享受运动。”最终的结果是,人们为了健康、为了保持在婚恋及劳动市场的竞争力,挤出时间去运动,而不是在真正享受它。

  这是“中国式的身体问题”。熊欢认为,“不管是工人增强体质为国家效力、运动员刻苦训练争取荣誉,还是减肥塑身让自己变得更苗条,其实都是把身体作为一种工具、一个方式。”而身体本应该是主体,不是客体。

  要在体育实践中真正实现身体解放和个体的发展,应该要先了解和掌控自己的身体。“否则就会用错误的手段与身体对抗,就会感觉到很累。”熊欢说。

  书中的案例“清风”就是通过运动逐渐了解了自己身体的优势和弱点,成为生活中的“大力士”。家里装修时,她能轻松地帮工人搬运机器,“那个工人就说‘天哪,你怎么这么有力。’当时我自己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得那个东西重,其实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已经知道怎么发力了。”

  对身体准确的判断和掌控使“清风”感到,即使离异后一个人生活,也能够应付一切困难,而不再“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熊欢认为,“这不仅意味着身体机能的强健,也是女性独立性与自信心的提升。”

  运动作为一种“具身体验”,正是唤醒女性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熊欢认为,身体上的感知带来的反身性思考,是通过其他的非身体活动难以获得的。

  从《凡身之造》中的12个案例能够看到,健身的过程是可以“赋能”女性的,它能让女性了解自己的身体,正确地维护和使用身体,进而赋予女性能量去开拓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境遇。

  至于健身是否一定能够“赋权”女性、打破女性的性别形象界限,“我觉得并不是这本书想强调的内容,也不是它能够反映出来的内容,因为社会对性别形象的规范还是在那里。我们想强调的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始终自我反思。”熊欢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杜佳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