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治理蓝藻水华无需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大误!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治理蓝藻水华无需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大误!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3-04 09: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目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蓝藻水华只是水体污染的结果,治理水华做好截污治污、消除污染,蓝藻水华也就消失了,无需研究蓝藻水华的基础科学问题。这种看法反映了对蓝藻水华问题认识上的不深入,是过于简单化的判断。”

  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作上述说。他提出,当前许多人对蓝藻水华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应予以澄清,同时要加强对蓝藻水华暴发和治理的基础研究。

  蓝藻不再是“被动的结果”

  徐旭东介绍说,天然水体从贫营养状态积累营养发展到蓝藻水华暴发,氮磷营养积累确实是关键因素(其中磷的积累最为关键)。“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这样一个问题,而是在已经频发蓝藻水华的大型水体中,如何消除蓝藻水华。”

  他指出,在这样一个反向的过程中,蓝藻本身不再是被动的结果,而是水体中的主角、是关键因素之一。徐旭东称,这可以从 3 个方面给出解释。

  其一,蓝藻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不断合成有机质,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能量和碳源,并与微生物互作,强化“藻型湖泊”的特征。

  其二,蓝藻繁殖及其沉积死亡过程,都参与调动底泥中磷的释放,因此,即使在完全隔绝外界磷输入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维持蓝藻在湖泊中周而复始的繁殖。

  其三,多年暴发水华的水体已积累了丰富的蓝藻种质,适应不同营养水平。即使稳步降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蓝藻通过种间和品系的演替,甚至在数年间积累遗传突变以适应营养水平的变化,也会导致水体营养削减、而水华暴发程度不降或者不降反升的非线性关系。

  发展新技术势在必行

  “除了蓝藻与水环境的相互作用之外,长江流域大中型浅水湖泊十多年来的治理实践表明,现有的措施甚至不足以控制污染源。”徐旭东说。

  徐旭东指出,对于太湖这样的大型湖泊,截污、挖泥、收藻都不足以解决污染源问题,引江水冲灌反而增加营养;而对于许多承担调蓄、防涝功能的中小型城中湖来说,汇集雨季污染更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发展新技术势在必行。

  “为此我建议,要加强大中型湖泊蓝藻水华暴发和治理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以支撑发展水华治理的新技术、新路径。”徐旭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他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提案之一。

  他建议,首先,要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设置系列项目,系统深入地研究水华蓝藻的周年适应性、伴随湖泊营养削减的群落演替和种质演化,蓝藻与微生物互作及生态效应,蓝藻和其他微生物驱动的以磷为核心的营养元素循环,新型脱氮除磷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等基础科学问题。

  其次,建议针对污水处理、湖内脱氮固磷、蓝藻和微生物遏制等环节,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并发展微生物技术、物理和化学技术,以及其他生态工程技术。

  同时,要注重促进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在水华治理实践中的应用。为此,他建议组织蓝藻水华治理的全国性政产学研联合会,发挥基础研究成果的指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新产品试制和试生产,推动并规范技术成果的应用、转化和推广。

  “要回过头去把基础科学问题搞清楚”

  徐旭东说,大中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是我国水环境保护和修复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从21世纪初开始,国家863、973、“水专项”等科技计划曾先后支持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是,基于这些研究产生的知识和技术成果,总体来说创新性不足、突破性不明显。

  “在上述科技计划中,针对蓝藻水华基础研究的仅仅是个别项目,绝大多数都是以工程示范为主的。”徐旭东指出:“正因如此,才造成了蓝藻水华机理认识不清、发展新技术知识供给不足的局面。”

  这也导致,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投入,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的蓝藻水华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但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有的甚至有加重趋势。

  实际上,蓝藻水华问题也是水环境保护领域的世界性问题,我国所面临的这一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

  “认真反思这十几年的治理实践,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徐旭东说,这要求我们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全方位控制污染排放,提高排污标准、加大控污力度,同时还要回过头去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真正把我国大中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暴发和治理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搞清楚,加强知识供给,发展新的技术手段。(赵广立)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哈尔滨今冬第一个大雪人微笑亮相

  • 冷空气来袭 新疆多地迎来新一轮降雪天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2024-12-10 09:56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2024-12-09 10:11
数据要素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应用深度持续深化,不知不觉间,数据要素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2024-12-09 10:10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2024-12-09 10:08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版路线图认为,CCUS技术将不只是大规模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2024-12-09 10:02
随着504比特真机即将接入“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并对外服务,该平台将实现算力规模和算力类型双重升级。“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快推动量子计算实用化和商用化进程,为这一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2024-12-09 09:57
“中华环保联合会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目标、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搭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沟通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室主任姚瑞华说,接下来,我们还应加强科技支撑,提高认识海洋、保护海洋能力。
2024-12-09 09:58
目前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保险产品较少,部分保险公司正在进行相关专属保险产品和服务的探索。
2024-12-06 10:18
新昌县副县长王丽英介绍,当地引导本地企业进入机器人产业蓝海,同时招引一批优质机器人企业落地发展,抢先发力机器人产业链,新兴产业“生根发芽”,近两年研发费用达12亿元。
2024-12-06 10:17
“大雪节气时,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此时自然界阴气极盛,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
2024-12-06 10:17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如何克服这一普遍性难题?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在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应用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通过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2024-12-06 05:05
“这款智能仿生手应用了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可识别佩戴者的运动意图,并转化为动作……”近日,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浙江杭州举行,
2024-12-06 05:05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已全面建成,接入顶级节点的二级节点达370个,接入的企业节点超过45万家。
2024-12-05 09:31
2024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会12月2日至5日在重庆举办。数据显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今年前10个月,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4%,连续20个月保持在30%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7.4%,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2.7%。
2024-12-05 04:25
近日,国际电信联盟接连召开重要会议,高度聚焦人工智能标准制定。在2024年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上,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局发布了该部门第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决议。
2024-12-05 04:25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消费的创新发展,满足了消费者对高科技体验和品质生活的追求。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使前沿科技成果惠及更多消费者,已经成为各国促进消费的关注点之一。
2024-12-05 04:25
加载更多